在赤壁之戰開打之前,曹操那是信心滿滿,所有的好牌都集中在自己手中了,把孫權和劉備滅了,曹操就能統一整個中原地區,成立大一統的古代中國封建王朝了。反觀孫權和劉備,一方是大部分臣子將領都主張投降;另一方是如喪家之犬,暫時無地方可去。

可最終,曹操還是敗了,究其原因,可不是一場火攻計的得逞,就能夠總結出來的,聽我細細分析:

第一,赤壁之戰前,曹操已經掌握主動權。

先打了官渡之戰,後北征烏桓,歷經幾年勵精圖治,曹操完成了統一古代中國北方的戰爭。建安十三年初,曹操回到鄴城,開始準備統一古代中國南方的各項準備工作,並且,也很算是卓有成效:在鄴城鑿玄武池以演練水軍,訓練進攻隊伍;派遣大將張遼、于禁、樂進駐兵嚴防許都,保證京畿重地安全;將收服的馬騰及其族人遷至鄴城,以防其舊部作亂,鞏固了西北方向的安全;在漢朝堂上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徹底穩固了曹系一族的絕對掌權地位;將老說難聽話,到處勾連反對曹操的孔融一族誅殺,加強曹族權威。

自此,曹操統一的北方大定。爲曹操出兵南下,欲圖統一孫權、劉備及其他小諸侯佔領的地盤,奠定了基礎。

第二,曹操和部將謀士,確實看出了火攻計的危害,但當時不具備火攻的條件。

不少歷史迷會問,爲什麼赤壁之戰時,大禍將臨,曹操那麼多謀士能將,竟然沒有一個看出火攻計的厲害來。

那當然是看出來了,僅僅我們只說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曹操的謀士,包括曹操本人,都看出來了,但大家一致認爲,火攻沒用。

一來,風向,那是向敵方刮的。這大冬天的,怎麼可能刮東南風。曹操沒想到,在赤壁這個地方,風向會突然變化,南方風向多變,當時主管天氣吏法的官員,並沒有總結出來。

郭嘉這個更瞭解南方風土人情的謀士,在赤壁之戰前,已經去世。所以,曹操事後才感嘆,如果郭嘉還活着,我不至於這麼狼狽的敗逃啊。

二來,曹操真認爲黃蓋是來投降的。黃蓋這個人,資歷比周瑜老,本領據說比周瑜強,勢力也比周瑜大,而且,東吳大部分謀士和部將,都主張投降,孫權本人,前期也一直傾向於投降。

此時,曹操大兵壓城,吳國,確實沒有抵抗的資本,有人偷偷投降,也正常。這給了黃蓋接近的機會。

三來,就算對方火攻,因爲曹軍有防備,也接近不了。確實,如果黃蓋率部率船來投降,沒刮東南風,那除了把自己來投降的一隊船和人燒了,對曹操一方,基本沒有影響。

所以,曹操就不理會火攻計了,把船給連起來,成平地了。這樣的話,水上作戰,確實不管防守進攻,都很有優勢。

第三,真實歷史上,曹操沒敗在火攻下,而是敗在瘟疫上了。

說曹操敗在火攻計上,其實,這是誤解。《三國演義》這本書,是歷史小說,不是歷史;真正的歷史,《三國志》更接近,還有歷朝歷代的史書,更能還原真正的赤壁之戰。

真實的歷史上是,曹操統治整個北方地區,佔據當時古代中國土地和人口的五分之三。但是,北方士兵來到南方作戰,水土不服,抵抗力下降,產生了瘟疫疾病,也就是當時幾乎沒什麼好辦法的吸血蟲病,導致不少士兵戰鬥力降員,甚至死亡。而劉備和孫權長期在這裏,手下士兵對吸血蟲病,免疫力更強,基本沒什麼影響。

而且,雙方作戰的兵力,其實相差不多,曹操帶了七八萬人,孫權有三萬人,劉備有兩萬人。曹操雖然佔盡優勢,但瘟疫疾病加上敵方火攻計得逞之下,損失了四五萬士兵,對方還幾乎沒有損失呢,再加上,瘟疫依舊在。所以,曹操沒辦法,就只好退兵了。所以,也根本不存在火攻曹營一事兒,戰船確實被燒燬了,這是不爭的事實。

事後,曹操就直接退回北方了,留下曹仁斷後,曹仁守了不多久江陵城,也被迫退走了。自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而在赤壁之戰中,劉備一方,確實沒怎麼出力,基本上,就是孫權一方打的。劉備則乘機把荊州大部分,包括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四郡,以及劉璋的益州全部拿下,後再擁有川、蜀兩地,遂有了實力建國。客觀地說,如果沒有赤壁之戰,劉備不會有建立蜀漢的機會,只能託庇在孫權或曹操之一旗下。(作者:董江波,筆名冷得像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