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羣”這個充滿爭議的地方,圍繞着它的新聞層出不窮。最近的事件是一位家長退羣,控訴老師給他們諸多任務。

在此之前,常有一衆家長不分青紅皁白拍老師馬屁的新聞;

▲圖源網絡

更有老師在家長羣大發雷霆辱罵家長的新聞;

▲被大量轉發的圖,其實是18年的舊聞,圖源水印

還有在家長羣曬優越的......

▲圖源網絡

家長羣真是一個小社會,什麼奇葩的事情都可能上映。那你說,家長羣他到底有什麼用啊?

於家長而言: 老師的推卸責任羣

90年生的廣州媽媽小多,她有兩個小孩,大的那個今年剛上小學一年級。選擇放養的小多,從來沒加入過什麼家長羣,“新聞上面聽就聽過很多了,什麼順義媽媽、海淀家長。我個人不喜歡這種壓力大的教育方式,所以一直都不會強迫我的孩子去什麼興趣班。”

▲傳說中“5年花40萬報班“的海淀家長,在奧數班上記筆記和錄影 圖源水印

然而上一年級的第一件事就是進家長羣,“雖然我們這個家長羣沒有那麼誇張,但你還是能感受到無形的壓力和焦慮,像是他們在討論報班,轉發很多優秀家長經驗分享推文,還有和老師討論預習複習內容。”她覺得一打開這個班羣就會有種進入異次元世界,有千層海浪裹挾着你推着你前進。

▲圖源網絡

一年級的班羣就是一羣老師的公告欄,老師會每天在羣裏發作業、閱讀觀賞任務、手工作業等等,而家長則在裏面請假、叮囑。“你說沒有這個羣也不行,畢竟孩子還很小。”

但也有持相反意見的家長。95後家長廖爸爸就覺得家長羣就是多此一舉:”我那時候流行的就是校訊通,但也就是偶爾發揮一下作用。我們絕大部分都是用手抄登記作業的,大家都有一本作業登記本,然後每晚做完作業了就讓家長籤個名檢查一下。沒有羣我們也依然順利讀到了大學。“

▲以前佈置作業是這樣的,圖源網絡和水印

“而且有了這個羣,反而多了很多很細的任務,什麼讀書要錄視頻、背書要錄視頻、抄寫作業要拍照,還有臨時給你發佈看節目、電影和寫觀後感的任務。”他覺得這個羣既不能屏蔽也不能退出,更不能不看,“特別是疫情期間,每天都要填表填表填表。”

▲小學二年級班級羣實錄

家長羣的存在一開始是爲了能促進老師和家長間的溝通,方便對接教育問題,不用家長們特地請假大老遠地跑到學校來。初衷是好的,實際卻變了味。

從2017年開始,新聞陸陸續續報道了老師在羣裏佈置“家長作業”,大家常說的批改作業已經不夠看,改不好被老師罵的家長更是比比皆是。

更令家長痛苦的是各種搞衛生任務、交通協管任務、志願者任務,高年級學生王媽媽爲此煩惱不已:“以前孩子低年級,我們就要到學習搞衛生,高一點年級就要去協管校門前的交通。搞衛生還好是下午,交通協管居然是一大早!我連孩子都沒時間送,我哪來的時間做志願者。體諒一下我們這些被996折磨的家長吧,我連垃圾都沒有準時投放過呢。

▲圖源水印

但這些繁多的任務只是偶爾的精神折磨,逃避一下或者臉皮厚一點都能順利過關。家長羣家長羣,那就是一堆背景更復雜的成年人的小社會,比起任務,羣裏的拍馬屁、精神雞湯、撕逼、攀比才是最要命的地方。

“你收到就收到,拍什麼馬屁?”廖爸爸對此很是反感,“我看着都尷尬。老師也看在家長的面上不好直接反駁。”

那些滿屏的、像是彩虹屁機器人拼湊出來的話,在家長羣裏最是常見。更好笑的是,爲了合羣很多家長會複製黏貼前一個人的感謝話,然後造成連環撞車的慘狀。

“我覺得,低年級是在沒法記住的,不如像以前一樣,羣發一條功課信息,或者打印一張紙讓孩子帶回來。也不用回覆收到、也不用尬聊,彼此都能喘口氣。”廖爸爸說。

於老師而言:家長羣即工作羣,我更想跑

關於老師在微信上命令家長批改作業,其實早在2019年《關於停止小學老師用手機微信和QQ對學生及家長佈置和提交作業的提案》答覆裏,教育部就已經說到:將完善管理,規範教師教育教學行爲,明確教師不得通過手機微信和QQ等方式佈置作業、將批改作業的任務交給家長。

像新聞提到的極端不負責任的老師畢竟是少數,絕大部分老師都是兢兢業業、普普通通的。

家長羣,對於新任小學老師一年的黃老師來說,那真是噩夢:“我確實沒有足夠的經驗,所以我很怕和家長直接交談。又怕話說不好傷害到家長,也怕說不直接對方get不到,措辭往往要斟酌一下才敢發到羣裏。

▲相關文章下的評論,並不是孤例

和家長交流的難,不只是新老師,有一定經驗的老師同樣覺得難:“我作爲老師也很累,每天早上7點半左右分享早讀視頻到家長羣。晚上8、9點還要督促作業打卡,有時候有些單獨對接學生家長的,我還要花上幾個小時一對一打微信電話或者私信交流孩子的情況。期間還會有很多家長私下單獨叫你多關注關注他的孩子。”

作爲班主任,最怕就是學校搞一些需要家長參與的活動。我們也很被動,上面安排下來了,我們也不能拒絕,通知家長了又要被埋怨。一些涉及金錢的任務更尷尬,很多家長沒看見,但時間就這麼多,你得不停地催促。別人煩了,我也心累了。”

確實,現在的老師和以前的老師哪怕只是十幾年前的老師比較,他們所需要承擔的任務已經有所不同。從前老師只需要“教書育人”,備課--上課--批改作業是他們職業生涯中的重中之重。

但現在不是了,更多的是各式各樣公開課、比賽,複雜多樣的教學外任務(像是給爸媽做家務,然後拍照拍視頻),開不完的會議和填不完的表格材料,以及疲於應付的檢查等等。

▲圖源水印

實際上,家長羣對於老師而言是什麼呢?是工作羣。

▲一位老師的軟件使用時間,圖源水印

和所有996的“社畜”一樣,深受紛繁複雜工作羣的困擾,被各種微信、釘釘網絡軟件侵蝕休閒時間。畢竟,除了家長能看見的班級羣,還有其他任課班級羣、學生羣、年級羣、教研組羣等等,只想沉底的羣聊。

▲圖源抖音水印

很多老師也想喊一句,我也好想退羣呀。

加深家長和老師的對立,沒有意義

有位網友舉了個例子,形容了一下現在的老師家長的關係:

其實老師和家長間各有各的難處,各有各的不理解,老師認爲家長你什麼都丟給我,家長也認爲老師沒有盡職盡責。

歸根結底是一種過程和結果的不對等,認知的不對等。

減負減負,越減負擔越重。因爲本質沒有變化,你始終要想盡一切辦法去跨越高考這個難關。跨越過程中要求減負,要求老師不佈置作業,不公佈考試成績。但小升初你還是需要看成績,然後影響你的中考、高考。而且老師的職評用什麼來衡量?還不是成果,最終又把這個緊箍咒拽回來套上去。這就導致兩方面都很焦慮,都對對方有無限期待。

生活中這種不負責任的老師肯定存在,但都只是少數,然而這些極端案例以及平臺一邊倒的批評言論,卻有可能讓普通的老師壓力倍增。在很多文章的評論區都出現表示擔心和委屈的老師:

更多的還是要冷靜對待這些爭議,不要一竿子打死一船人,更不要助長老師和家長之間無謂的對立。更希望接下來能夠真正分清界定家長和老師的責任,有明確的管理規範,不要讓家長羣繼續變味下去。

各位自己友,

你們對家長羣有什麼看法呢?

歡迎在評論區發佈你們的意見。

*封面圖來源於封面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