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點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01

絕大多數父母都是善良的,真正懂得替子女着想。只有少數父母沒有父母該有的樣子,沒有盡到做父母的職責,跟子女之間有很深的矛盾。

按理說,少數應該服從多數,我們應該更認可前面一種情況。但是,有的時候,不好的東西,反而會像丟進水裏的一顆石子一樣,激起水花,使得人們只看到了水花,忽視了整個水池。

這是個不好的現象,不管是父母還是子女,都不該只盯着那些有問題的家庭,不能把自己的父母或子女想成那種人,而應該多考慮怎樣讓自己家和睦,怎樣避免別人家的悲劇。

話雖如此,但是,有很多父母子女之間都缺少溝通和交流,漸漸地就不再像小時候那麼親密了,父母有話不太敢跟子女說,子女有心事也不像父母吐露,這樣的父母子女關係慢慢會出現隔閡,整體看起來,關係不是太好。

有很多人不假思索用“代溝”一詞詮釋這種問題,其實,這種詮釋不合理。父母子女之間存在觀念和認知的差異,雖然正常,但是,並非不能打破。不是說父母子女之間有了代溝,就必須要讓代溝一直存在,雙方都應該努力去化解代溝,這樣才能讓彼此之間的關係重回親密。

02

小荷跟父母從“鬧矛盾”到“重歸於好”的經過,就是一個化解代溝的過程,這一切,跟她的婚姻有關。

現在回想過去,她說,“如果從愛情層面看待離婚,我恨我的前夫和婆婆;不過,從親情層面去看待離婚,我要感謝我的前夫和婆婆,正是因爲離婚,正是因爲我在婆家受苦了,才更加彰顯我父母有多愛我。”

曾經的她,沒有那麼透徹的覺悟,因爲一直以來父母只忙於工作,很少管她,她跟父母之間不知不覺就有了隔閡,別人結婚都會徵求父母的同意,都會讓父母幫忙把關,而她沒有,她當時像是賭氣一樣,心想父母既然不管她,那就永遠不要管。

而事實上,她父母並沒有不管她,只不過可能沒那麼上心,沒有通過持續管她讓她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她認識不到這一點,只顧着慪氣,以至於在婚姻面前沒有重視該重視的東西,沒有把男人及其家人瞭解清楚就匆忙決定結婚了。

對她父母來說,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得知女兒要結婚了,他們難免會慌亂,急忙花心思幫她把關,聽說男方家情況不太妙時,要求小荷重新考慮,結果這反而加重了小荷的叛逆,最後鬧得很不愉快,在外人看來,她跟婆家人更像是原生的一家人。

她父親賭氣說不管她,讓她自生自滅好了。但是她母親終究放心不下,一直在關注着女兒結婚後過得好不好。

小荷結婚過得不好,本身她在對婆家沒有了解的情況下結婚就很容易出問題,更不要說婆家人不是好人了,她的日子註定不會好過。她之所以沒有及時跟母親說,是因爲不甘心自己賭氣失敗,不願意承認自己選擇的婚姻是錯的,於是就一直忍耐,直到後來實在忍不了了,纔跟母親訴苦,說想離婚了。

但離婚對她來說沒那麼簡單,婆家雖然同意離婚,但是有條件,讓她賠錢,說婆家不是她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最後是她父母損失了一筆錢,才讓她結束那段婚姻。

她父母此時的做法,對她來說是一種救命恩人的角色,她不得不重新認識自己跟父母之間的關係,感覺自己之前認爲父母不管自己是不對的,“如果他們真的不管我,就不會爲了助我脫離苦海付出那麼多!”

03

當時她跟我說上面那些事的時候,給我看了她母親發的一條朋友圈:“女兒離婚了,我終於放心了!”

她說這是她母親學會發朋友圈之後發的第一條朋友圈,看得她淚如雨下,“我媽還是像以前一樣不善於表達,不過我現在已經明白了,她跟我爸是發自內心愛我的,在這個世界上,最愛我的人永遠是父母,雖然親情之愛跟愛情之愛是兩種性質的愛,但對我來說,男人給我再多的愛,都比不上我爸媽給我的愛,因爲他們可以很無私,我可以安心受用。”

有了這樣的覺悟以後,她父母不善表達,做不到主動找她溝通,但她沒有再像以前一樣被動,總會主動找父母溝通,跟父母談心,向父母取經。

有一天聊到感情,聊到人生,她母親告訴她:

『人生,要學會“隨緣”,更要學會“認命”。隨緣指的是順其自然,把自己該做好的事做好之後,剩下的隨緣就好,得到了就好好珍惜,得不到也別惦記。認命指的是認清自己當下的處境,雖然不能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但要懂得接受當下人生中發生的一切,只有先接受了,才能看清問題在哪,才能做取捨,才能活得順心。

就拿你之前經歷的婚姻來說,你沒有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不該瞞着父母結婚,不該在不瞭解男方家情況的情況下盲目結婚,這不叫隨緣,而是盲目。不過這種事既然已經發生了,現在你也離婚了,就別再惦記了,要認命,要接受你的生命中發生的這一切,然後吸取教訓,繼續朝着以後好好活就行。』

小荷說她第一次感受到母親原來懂那麼多,很遺憾沒有早點像真正的母女一樣好好溝通,如果溝通了,之前也就不會經歷那麼多悲劇了,“不過現在明白還不算晚,今後我多跟我爸媽溝通,遇到問題了多向他們請教,我相信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父母和子女之間有了隔閡之後,就應該用小荷那樣的方式去打破,不管父母和子女哪一方認識到了彼此之間有隔閡,既然你認識到問題所在了,就應該主動跟對方溝通,而不是等着對方主動找你溝通。只有溝通了,隔閡才能被打破,父母才能知道子女心裏在想什麼,子女也能知道父母想要的是什麼。

不管是隨緣也好,認命也罷,都不該把“家庭”這一項重要內容給忽視,每個人的家庭都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先有家纔有你,先把自己跟家人之間的關係經營好,以此爲起點去開展自己的人生,纔會更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