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仙緣漸逝的女山寺 | 貢發芹》

女山原名玉環山,位於安徽省明光市東北部三十人公里處的女山湖畔。女山寺是一座千年古剎,位於女山南山東麓,據說建於南北朝時期,佔地數公頃,傍山面陽,視野開闊。

據老人回憶,女山寺與仙人有不解之緣。

女山寺是一位仙姑以裙帶兜土壘築而成,又稱仙姑廟。建成後就仙氣繚繞,仙緣深厚。寺內共有大殿四進,由大雄寶殿、禪房、太和殿和藏經樓及許多輔助設施組成,殿前有參天古柏六株環衛左右。院內花木假山,莊嚴肅穆。女山寺建成後,歷朝歷代地方官員都曾撥款修繕。

因此,女山寺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飛閣流丹,參差分明,雕樑畫棟,錯落有致。走進寺內,只見青磚墁地,曲徑通幽,花木假山,琳琅有序,榭林蔭翳,景緻宜人,別具特色。山爲背景,寺爲點綴,山與寺渾然一體,令人流連忘返。

女山寺歷史悠久,聞名遐邇。自建寺以後,一直空前繁忙。案前紫霧繚繞,寺內鐘聲悠揚,香客紛至沓來,香火盛極一時。每年都按時舉行廟會。從農曆三月初三日起,一直持續半月之久,遠近數十里香客不絕,商賈如雲,熱鬧非凡。

女山寺香火旺盛,均是仙姑仙氣籠罩緣故。仙姑原來一直住在女山仙人洞,她爲了讓女山寺永久保留仙氣,就在仙人洞旁邊種栽植了一棵松柏,松柏下種植了一棵仙物何首烏,仙姑離開後,何首烏經常把仙氣帶進女山寺。有一年女山乾旱,何首烏就經常在夜深人靜之時,到女山寺取水解渴。

女山寺有一位方丈,身邊帶着兩名貼身小童,一天傍晚,小童擔水把缸挑滿,但到次日清晨一看,缸內竟滴水全無,只好又重新挑水。如是一連三天,日日如此,小童深感奇怪。

第四天傍晚,他又將水缸挑滿,晚飯後,悄悄隱於暗處,欲觀其究竟。直等到三更時分,忽見西院牆上,射進一道奇異光環,接着一個身穿淡黃色衣服的幼童,飄然而下,伏在缸口飲水,不多一會,又飛身而去,小童走近缸前一看,果然又成了空缸。

次日,小童把夜間所見,稟告師傅,晚飯以後,師徒三人悄隱缸旁。三更剛過,幼童又飛身而去,方丈起身,趁他伏在缸上飲水時,悄悄取了一團紅線,一端釘在幼童的衣服後襟上。幼童走後,不自覺地已把絲線帶走,後面留下了痕跡。

次日清晨,師徒順着絲線,尋至“仙人洞”旁一棵千年古松之下,只見絲線已扎入樹根。遂命小童順着紅線挖掘,約挖至五尺深處,到了絲線盡頭,原來裏面長着一棵有頭有腿形若嬰兒模樣的碩大肥嫩的何首烏。

方丈說:

此乃生長千年的“人蔘果”,喫了可以長生不老,就地成仙。

於是方丈命小童悄悄取回洗淨,放入鍋中,注入清水蒸煮,要到七天七夜,化爲乳汁,方可食用。人蔘果煮到第六天,漸漸透出香味,方丈喜之不盡。恰巧此時山南胡家莊施主胡老員外做壽,來請方丈去做佛事。

方丈不便推卻,便帶着一名小童下山,留下另一名小童煮參,準備明天回寺食用,並吩咐煮參小童,注意保密,不得讓寺裏其他僧人知道

次日上午,適張果老騎驢訪友,來到玉環山女山寺,問及方丈,小童告知師傅昨日去山南做佛事,今天不久即可回寺,請張果老在廟中稍待。此時,人蔘果已經熟透,小童熄火到前殿守門。張果老正在後堂休息,只覺有陣陣香氣,揭開鍋蓋一看,乃是半鍋乳白的濃汁,香味四溢。此時張果老又渴又餓,便舀些湯汁喝了幾口解渴。哪知味美無窮,越喝越饞,一口氣喝了大半,覺得遍體舒適,又把剩下的舀給毛驢喝了,然後倒在後院草堆旁昏然入睡。

正在此時,忽聽小童在廚房內大聲喊叫:

剛煮熟的人蔘果被人偷喫了!

張果老聞言大驚,原來是喫的是人蔘果,連毛驢都沾光了。

這還了得,方丈回來焉能善罷甘休?急得他飛身跨上驢背,逃出寺門。此時恰巧方丈從山南迴來,小童趕出寺門,向師傅稟報人蔘果被張果老偷喫逃跑了。

方丈又驚又怒,急忙帶領寺裏衆僧追趕。張果老因爲剛纔在睡夢中驚呆了,慌忙跨上毛驢,毛驢頭向西,張果老一手抓住毛驢尾巴,一手在它屁股上拼命擂打,越打毛驢往西越跑得厲害,越過山樑,卻被白茫茫的女山湖水擋住了去路。

眼看方丈師率衆就要趕到,正在千鈞一髮之際,忽聽那毛驢怪叫一聲,隨即騰空而起,四蹄生風,竟越過女山湖,穩穩地落在對面一座小山上。張果老這才稍稍放心,便坐下來喘口氣、晾晾驢,然後又倒騎着毛驢,悠然而去。

張果老因爲喫了人蔘果,從此便得道成仙。這座小山,也被人們稱之爲“晾驢山”,現在叫做亮山,山石上還留下四隻驢蹄印,雖經千年風雨剝蝕,至今猶清晰可見。光緒辛卯《盱眙縣誌稿》對此曾作記載。

張果老和坐騎毛驢偷食了何首烏,導致方丈和小童均沒有成仙,女山寺仙物不再,仙緣漸逝,從此走上衰落,後來由於兵荒馬亂,女山寺幾度遭劫,逐漸蕭條,延至清朝末年,僧侶四散,香火隨之斷絕。民國初年,寺內建築已基本倒塌,變成斷壁殘垣。後來磚瓦石料,又被當地林姓富紳徵去築碉堡、建房子,取之一空,只剩下一片廢墟。

物換星移,滄桑幾度。今天我們所說的仙緣就是一個地方的靈氣、人脈和特有的優勢,靈氣、人脈和特有的優勢漸漸遠逝的女山寺,已在人們的記憶中漸遠漸逝,所有建築均蕩然無存,廟會自然也不復存在,唯有寺廟柱基和瓦礫還散落滿地。女山寺及晾驢山等掌故,以及當年廟會盛況,至今雖廣爲當地人民傳誦,但也正在漸遠漸逝。

2012年5月23日於市政協文史委辦公室

作者簡介

貢發芹(1965年10月—),筆名亞魯,貢暉,安徽省文史館特約研究員,安徽省明光市政協常委、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歷史學會會員,安徽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學會會員。

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理事,安徽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報告文學學會理事,安徽省散文家協會主席團成員、副祕書長,滁州市散文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有詩集《咿呀學步》、《淺唱低吟》、《柔聲細語》、《輕描淡寫》,散文集《帝鄉散記》(38.8萬字)、《帝鄉散憶》(42萬字)、《故園鄉愁》(30萬字),史學專著《吳棠史料》(35萬字)、《明光史話》(40萬字)、《明光人文概覽》(16萬字)、《明光政協史》(二卷)(上、下冊,115萬字,主編)、《嘉山縣誌》(80萬字,點校)等作品集21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