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昱汝報道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關頭。“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明瞭未來的方向。

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建議》)進一步描繪出具體升級路線圖: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這一系列表述釋放出更強烈的全面深化改革信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深化改革。通過改革創新,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提高經濟循環的質量和效率。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加快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推進能源、鐵路、電信、公用事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等。《建議》中明確了一系列具體任務。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改革也是新的開始。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研究員劉興國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回顧“十三五”取得的成績:一是通過持續併購重組,國有企業主業雷同、重複投資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解;二是國有資本從部分領域實現了退出,國有資本整體上進一步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向優勢企業集中;三是國有企業的低效無效資產、殭屍企業的處置有序推進,國有資產質量整體得到提升;四是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發展,國有資本對社會資本的帶動力顯著增強。

不過依然存在問題,劉興國指出,首先,總體上看,國有資本的行業分佈依然過寬,需要進一步集中;其次,業務重疊和重複投資問題仍舊存在,環保、新能源等領域國有資本一窩蜂投資現象較爲突出。

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混合所有制與資本管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員嚴學鋒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以往的國企改革更多強調做大,弊端很大,比如一些國企盲目追求做大,導致企業發展質量低,甚至嚴重虧損、經營困難。近年來國企改革的成效,在國企做強做優做大方面都有較顯著體現。在這種思想引領下,國企的發展質量得到顯著提升,體現在財務指標等方面。

而在11月2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上,除審議通過了《關於新時代推進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意見》外,在部署推進新發展階段下的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方面也是重中之重。

具體來看,此次會議提出,要堅持問題導向,針對當前國有經濟佈局結構存在的問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堅持有所爲有所不爲,聚焦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功能,調整存量結構,優化增量投向,更好地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堅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

在劉興國看來,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關鍵組成部分,“十四五”國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國有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而實現國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前提,就是持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以改革爲國有經濟的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以及充分激發國有企業的內生髮展活力。

對於未來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調整的重點,劉興國強調,一是加快推進具有戰略重要性領域國有資本的併購重組,快速做大做強戰略重要性領域國有企業,增強國有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二是推動國有資本進行前瞻性的產業鏈優化佈局,強化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控制,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安全性;三是着重佈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經濟,搶佔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依據《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要求,國企圍繞服務國家戰略,聚焦主業主責發展實體經濟,更好發揮國有企業在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等方面的引領帶動作用,支持中央企業帶動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協同發展,推動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嚴學鋒表示,希望國有經濟佈局更加優化,切實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全民福祉而不是部門、少數人利益,從以往更多“國民爭利”變爲更多“國民共進”。

劉興國預計,“十四五”期間,國資國企改革預計將在多個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一是混改將取得新突破,包括在央企集團層面開展混改試點,在混改中落實國家特殊管理股制度;二是以併購重組爲主要手段的國有資本佈局結構調整將取得新成果,國有企業的業務重疊問題會得到進一步解決,同類業務將加快整合;三是市場化改革將從多方面深入推進,包括管理層與普通員工的市場化聘任、董事會的市場化授權、企業負責人的市場化考覈與激勵等;四是資產證券化比率將大幅提高,國有企業將更多進入資本市場,整體上市所佔比例也將明顯提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