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跟着陌生人走”

“不要給陌生人開門”

“不要隨便喫陌生人給的東西”……

年輕媽媽張丹(化名)幾乎時時都會跟自己4歲的女兒淼淼進行這樣的交流。原本以爲已經做好了十足的“安全教育”,卻沒想到在一次幼兒園組織的防拐防騙演練中,淼淼還不到10分鐘就被志願者扮演的人販子用一張貼紙“拐走了”。

對於這樣的結果,張丹難以接受:“在家時再三叮嚀,不能跟陌生人走,女兒答應得很好,但實際上,孩子還是很容易被各種誘惑吸引。”

事實上,張丹的困惑不是個例,記者近日走訪瞭解到,近年來,各大幼兒園、學校都開設了相關安全教育課程,即便如此,幾乎每一次測試都有過半孩子“被騙”。

資料圖 圖文無關

兒童防走失教育

形勢沒有我們想象的樂觀

“小朋友,叔叔今天要給大家發好多玩具,想要的跟我去領好嗎?”沒有複雜的套路,甚至都沒見到誘人的禮品,只是簡單一句承諾,全班80%的孩子就這樣興高采烈地被混進幼兒園的“壞人”騙走了。

近日,蘭州一所幼兒園內舉行了一場“防拐、防騙演練”活動,邀請志願者扮演素未謀面的“人販子”參與到演練中。志願者有的攜帶糖果、貼紙,有的攜帶玩具進入各班教室,在不到20分鐘的時間裏,幾乎成功騙取了所有小朋友的信任,將他們帶出幼兒園大門。

被“拐騙”的小朋友,一個個興高采烈,沒有任何懷疑和防範之心。面對這一假設的“受騙”場景,家長們心驚不已。

蘭州德慧兒童社會服務中心曾聯合幼兒園、學校,多次開展防拐安全教育及模擬演練。該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根據他們的經驗,年齡越小的孩子,防範意識越薄弱。以幼兒園防拐演習爲例,“最多的時候,20分鐘就能‘騙走’46個孩子。”

防拐防走失安全教育,

不能只停留在簡單的指令

爲什麼我們的孩子這麼容易被“騙”?對於這個問題,多年從事兒童安全教育的孫麗娜認爲,除了幼兒期孩子本身的記憶特點外,相對欠缺的系統性安全教育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比如家長都會告訴孩子不要跟着陌生人走,但其實孩子對陌生人的概念和界限是很模糊的。”孫麗娜說,“‘不要跟陌生人走’,在大人們看來是無比簡單的指令,可是在具體場景下,孩子們其實很難界定‘陌生人’,很難判斷‘有沒有跟着陌生人走’。”

有數據統計顯示,參與模擬演練的孩子中,30%的家長有過孩子短暫走失的經歷,有80%的孩子並不清楚陌生人到底是誰,70%的孩子不知道如果和父母走散該怎麼辦。因此,相較於口頭的說教,“防拐防騙教育”更有效的辦法是讓孩子有具象的認知,同時給孩子強調如果和父母走失後該如何應對。

“讓孩子準確記住報警電話以及自己的家庭住址、爸爸媽媽的電話等,都是非常必要的。”蘭州一家幼兒園的負責人表示,很多孩子不記得父母電話,而恰恰這些纔是除了預防以外,我們更應該給孩子的“安全教育”。

警方提醒:

家長應該在孩子心裏繫上一根“安全繩”

2019年8月15日11時許,一名3歲左右男童於城關區雁西路某公交車站走失,城關公安分局雁西路派出所接到羣衆報警趕到現場後,見小男孩在車站啼哭,民警詢問後,孩子無法說清家庭住址及其父母的聯繫電話……

2020年1月16日17時許,一名3歲左右的小男孩在九州花壇附近走失,孩子一邊大聲啼哭喊叫“媽媽”,一邊踉踉蹌蹌毫無方向地亂跑。這一幕恰巧被城關公安分局九州派出所巡邏民警看到,民警悉心安撫並詢問父母情況,而因小男孩說出父母的姓名和家庭住址,很快就找到了媽媽……

幸好遇到警察,最終這些孩子都與父母團聚,他們是幸運的。然而少年兒童因走失遇險甚至失去生命的也屢見不鮮……蘭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隊六大隊大隊長龔真海告訴記者,“通過反拐、防走失工作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是一項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部門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

警方提醒,首先,學校在教學活動中要提高學生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對於年幼的孩子還要看管到位,不要離開家長視線範圍。對於年齡稍大一點的孩子,防拐和安全教育也不能鬆懈。與同學結伴而行、避免天黑時獨自出門、不要走偏僻小路、不要隨便接受陌生人的食品、物品等,都是非常必要實用的安全知識。同時,讓孩子熟記報警電話、家庭住址、父母姓名和電話是孩子走失後最快速有效的找回辦法。

“家長應該在孩子的心裏繫上一根‘安全繩’。”龔真海介紹,“因家庭矛盾導致兒童離家出走成爲犯罪分子目標的案例時有發生,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是防拐防走失的第一道安全屏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