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從出生起就對父母有很深的依賴感,而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父母和孩子是有着天然血緣關係,所以孩子與父母是最親密的關係。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父母對於孩子而言都是最親的人。

孩子和媽媽不親,不願意和媽媽睡

曉純在結婚之前就是事業女性,而結婚之後她也一直選擇成爲一個職場媽媽。孩子出生不到3個月,曉純就將孩子交給保姆照顧,而後重新去上班。而且爲了自己第二天有良好的精神狀態,所以孩子也一直是和保姆一起睡。

家裏的老人一直勸曉純自己去帶孩子,老人說到:"孩子和誰睡以後就和誰親,現在不自己帶,等孩子長大了和你不親,你才知道後悔。"但曉純覺得老人是封建思想,也並沒有在意。

但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孩子3歲之後,曉純卻發現孩子似乎對保姆更加的親密。孩子遇到事情,第一時間會向保姆求助。而即便曉純休息在家,孩子外出回到家時,第一時間只會找保姆

曉純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所以她決定將工作重心從工作轉移到孩子身上,也決定讓孩子和自己睡。但沒想到第一個晚上孩子就哭着鬧着要找保姆,怎麼都不願意入睡,這也讓曉純難過不已。

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是真的嗎?

孩子小時候的內心是比較脆弱和敏感的,所以他們常常需要去尋求安全感。因爲父母是陪伴孩子最長時間的人,而且父母經常和孩子一起睡,和孩子的身體接觸比較多,自然而然就會讓孩子產生依戀感

但孩子和父母最親這並不是絕對的事情,當父母的角色長期缺位,孩子會從其他人身上找到依賴感。

演員章齡之從小和自己的外婆待在一起。所以她曾經說到,一有什麼事,她都會選擇去外婆家,和外婆一起午睡,這對於章齡之而言,就像是充電的一個過程,能夠讓她感到安心。

李玫瑾教授就曾經說到,無論父母工作有多忙,晚上都要選擇陪孩子睡覺。因爲這個時候孩子是非常敏感的,而這個時間段也是散發氣味最濃烈的時候,所以誰長期和孩子一起睡覺,孩子就會慢慢熟悉了那種氣味,也會開始與之親近。

孩子心理成長的"黃金期",父母要注意的問題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曾經說過,"如果在3歲前,媽媽和孩子分離超過兩週,孩子的被拋棄創傷將是不可逆轉的。"所以3歲之前是孩子對一個人產生親近感的"黃金期",如果家長錯過了這個時期,後面再怎麼努力也是很難彌補的。

所以在這個黃金期,家長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不要急於"分牀睡"

和父母一起睡覺的過程也是親子之間建立熟悉感的一個過程,所以在孩子3歲之前,父母不要急於和孩子"分牀睡",有時間的話還是要多陪伴孩子入睡,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這樣孩子才能夠和父母之間建立親近感。

2、多和孩子互動

在孩子的"黃金期"內,父母要注意"互動式陪伴"。在於孩子的相處過程中,父母要多抱抱孩子、與孩子一起玩耍,這個過程也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情感上的依賴,加深彼此之間的感情。

有一些事情錯過了可以重來,但孩子成長的"黃金期"卻只有一次,錯過了剩下的就只有永遠的遺憾。所以無論父母有多忙,也一定不能夠錯過孩子的成長。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思思的嘉,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