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雨晴後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遂自乾明寺前東岡上歸

二首(其一)①

蘇 軾

雨過浮萍合,蛙聲滿四鄰。

海棠真一夢,梅子欲嘗新。

拄杖閒挑菜,鞦韆不見人。

殷勤木芍藥②,獨自殿③餘春。

【注】①這首詩寫於作者被貶黃州期間。②木芍藥:牡丹花。③殿:在最後。

1.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首聯“過”“合”二字,恰切地寫出了大雨初晴的景象;雨後青蛙叫得特歡,“蛙聲滿四鄰”的“滿”字,是傳神之筆。

B. 頷聯首句寫海棠花已凋謝,如夢一樣難覓蹤影,表達了作者對海棠生命短暫的悲嘆。

C. “梅子欲嘗新”說明春天是一去不返了,作者以此暗示季節的更迭,“欲”在這裏是快要、將要的意思。

D. 頸聯中作者看似悠閒,實則孤寂,這可以從“拄杖挑菜”的細節描寫中看出。

2. 尾聯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案】

【小題1】B

【小題2】①擬人。“殷勤”“獨自殿”等詞語賦予木芍藥以人的感情,表達了作者的感激與讚美之情。②對比。木芍藥與上文的海棠、梅子對比,體現了木芍藥善解人意,延續保持春光到最後的特點。③借物抒情。借對木芍藥的感激與讚揚,表達自己的傷春之情。

【小題1詳解】本題考查賞析詩歌內容和特色的能力。

B項,“表達了作者對海棠生命短暫的悲嘆”錯,應該是表達對春天易逝的惜春傷春之情。

故選B。

【小題2詳解】本題考查分析概括表現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結尾最後兩句以牡丹花(木芍藥)在春末的獨自開放,反襯百花凋零,兩者形成對比,突出春光已失。“殷勤木芍藥”,贊牡丹情意懇切深厚,就是傷百花的無情,“殷勤”原本是用來形容人的誠摯親切熱情,這裏用來形容芍藥,把自然物象當成人來寫,親切生動形象。“獨自殿餘春,指花已盡。在後面稱爲“殿”,表明牡丹已是最後的花,餘春即殘春,獨自爲殘春之“殿”,五字三層,層層充滿了“遲暮”之感,殿後,也賦予了芍藥人的心理活動。借物抒懷間接達意,變現了作者喜愛春天卻留不住美好的惋惜悲傷,自然要感謝多情的芍藥善解我意留下來多些時機守護陪伴我,字裏行間透露出我的感激和讚揚之意。

二、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宋)陳與義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注:①陳與義(1090年——1138年),洛陽人。宋徽宗時任太學博士。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滅亡,避亂閩、粵,後輾轉到了南宋朝廷臨時所在地紹興,作此詞。②長溝:大河。

請就這首詞的主要表現手法作簡要分析。

【答案】(1)①三、四、五句運用了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靜景和伴着清韻悠遠的笛聲歡歌到天明的動景,描寫了作者當年在良辰美景中與朋友一起藉着酒興盡情戲鬧的遊樂情形。②上下兩片運用了對比襯托的表現手法,把殘酷的現實和往昔的美好形成鮮明的對照,萌生對家國和人生的驚歎與感慨,韻味深遠綿長,表達對國家淪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③此詞首尾四句直抒胸臆,表情達意真切感人,明快的筆調,通過對舊遊洛陽生活的回憶,寥寥幾筆,勾畫出來的自我形象相當豐滿,抒發了北宋亡國後深沉的感慨。

【詳解】本題考查對古詩詞表現手法的賞析能力。答題思路:首先提取具有表現手法的例句並翻譯,然後明確手法並加以分析,最後點明手法效果,即表達了何種思想感情。本題涉及的表現手法爲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指直率地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別於藉助景物等其他物象間接側面委婉抒情的“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或“託物言志”等間接抒情的方式。另外還有對比手法,這種手法的特點是同類相比突出不同點,與對照後得出相同點的類比注意區別開。

直抒胸臆:這首詞是作者晚年追憶洛中朋友和舊遊而作的。上片憶舊,直抒胸臆,寫對已經淪落敵國之手的家鄉以及早年自在快樂生活的回顧。“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回想往昔在午橋橋上宴飲,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傑。用“憶”字開篇,直接了當把往事展開來。

動靜結合:“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白天和朋友們在午橋暢飲,晚上圍坐在杏樹底下盡情地吹着悠揚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隨着流水靜悄悄地消失了。橋上歡歌笑語,橋下一片寧靜,以靜襯動動靜結合。這三句寫景敘事,優美自然,它如同明淨澄澈的清水一樣。特別是“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兩句,“杏花”則點明在春天的夜晚,豪傑們撫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聲此起彼伏。

作者以初春的樹林爲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輝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來的稀疏花影,與花影下吹奏出來的悠揚笛聲,組成一幅富有空間感的恬靜、清婉、奇麗的畫面,將作者那種充滿閒情雅興的生活情景真實地反映了出來。下片感懷宕開筆墨回到現實,概括詞人從踏上仕途所經歷的顛沛流離和國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結句將古今悲慨、國恨家愁,都融入“漁唱”之中,將沉摯的悲感化爲曠達的襟懷。此詞直抒胸臆,表情達意真切感人,通過上下兩片的今昔對比,萌生對家國和人生的驚歎與感慨,韻味深遠綿長。

對比手法:“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殘酷的現實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鮮明的對照,很自然會有一場惡夢的感觸。這兩句概括了這段時間裏國家和個人的激劇變化的情況。這裏,作者以飽蘸着久歷艱難和劫後餘生的血淚的筆觸,寫下這感慨深沉的詩句,發人深思,啓人遐想。經歷了國破家亡,戰事連連之後,曾在一起吟詩飲酒的豪傑們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痛油然而生。“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閒登”句是說:我閒散無聊地登上小閣,觀看這雨後新晴的月色。這句點題,寫明作此詞的時間、地點和心境。“新晴”與“長溝流月”照應,巧妙地將憶中之事與目前的處境聯繫起來加以對照,今昔不同的精神狀況進行對比,進一步表達作者內心寂寞悲涼的心情。

【點睛】

答題技巧:

如果對所給詩歌的表達技巧進行賞析,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

①從練字角度:着重分析該字的表達效果對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從名句角度:着重分析該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對主旨所起的作用。

③從修辭角度:審清修辭手法,該詩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起了怎樣的表達效果。

④從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

⑤從表現手法:辨明表現手法,如化用典故、想象等。

三、下列詩句描寫的季節,不是春天的一項是( )

A. 莫言春度芳菲盡,別有中流菜芰荷。(賀知章)

B. 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王禹偁)

C.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釋志南)

D.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幃栩)

【答案】A

【詳解】本意考查理解分析詩句的能力。

A項,意思是別說春天已經結束花草都凋謝完了,另有人在水流中央採摘菱葉和荷葉呢。可見“春度”的意思是春天已經過去,另外“芰荷”應該是夏季纔有。

B項,意思是爲什麼春風竟然容不得這些,驚走了黃鶯又吹折數枝花。可見是春天。

C項,意思是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彷彿是故意要沾溼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風帶着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心曠神怡。①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②楊柳風——古人把應花期來的風,稱爲花信風,從小寒到穀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這時的風就叫柳花風,或稱楊柳風。在這裏引申爲春風。

D項,意思是暮春的長安城裏漫天飛舞着楊花,寒食節東風吹斜了宮中的柳樹。“春城”指春天裏的都城長安,“飛花”即花瓣紛紛飄落,點明暮春季節,寫出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詩人在無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隨東風飄拂的“御柳”。

故選A。

四、對下列詩句運用的修辭手法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幽香粉豔誰人見?時有山禽入樹來。(反問)

B山下孤煙漁市遠,柳邊疏雨酒家深。(對偶)

C我欲長竿數千尺,坐來東海看潮生。(誇張)

D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比喻)

A項,詩句見宋代蔡襄《十一月後庭梅花盛開》,“幽香”,淡淡的清香;“粉豔”,嬌豔的顏色,借指花朵花瓣。此處以花的香氣、花的顏色代指花朵,詩人發出“幽香粉豔誰人見?”的疑問,由後一句“時有山禽入樹來”可知應該爲“山禽”所見,自問自答,所以運用的修辭手法應爲“設問”而不是“反問”。故A項錯誤。

B項,詩句見北宋王琪《望江南江南岸》,“山下孤煙漁市遠,柳邊疏雨酒家深”意思是遠眺山下雲遮霧掩,見煙霧細雨中漁市和酒家都是那麼遙遠、縹緲。以“山下孤煙”對“柳邊疏雨”(均爲地點+名詞的偏正短語),“漁市遠”對應“酒家深”(均爲名詞地點+形容詞),使用了對偶手法。故B項正確。

C項,詩句見明張以寧《嚴陵釣臺》,“我欲長竿數千尺,坐來東海看潮生”意思是寫作者想追蹤嚴陵的足跡,揚千尺長竿,垂釣於東海之上,“長竿數千尺”中運用了誇張修辭。故C項正確。

D項,詩句出自宋代蘇軾的《少年遊潤州作》,意思是去年相送於餘杭門外,大雪紛飛如同楊花。“飛雪似楊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飛雪比喻成楊花。故D項正確。

修辭是爲了修飾文字詞句而運用各種表現方式,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覆、設問、反問、引用、對比、借代、反語。要對這些修辭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記於心。

2021屆高考專項複習之現代文閱讀:紅繭

2021屆高考寫作訓練:人生小滿至清歡

高三專項複習之語言運用題:句式變換

古詩詞鑑賞:王國維《玉樓春》+皎然《隴頭水》

高三寫作:以“立正”爲題作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