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紅繭

[日]安部公房

天色將暮。人們急急匆匆地趕路回家,而我卻無家可歸。我在房屋之間的狹窄的夾縫裏不住地緩步慢行,一邊重複着自問過幾萬遍的疑題:①街上房屋鱗次櫛比,爲什麼沒有一棟是我的家?……

背靠在電柱上小便時,恰巧地上有截斷繩子,我想勒脖子上吊。繩子乜斜着眼看我的脖頸。

兄弟,歇歇吧!我也真希望休息。可是不能休息。我並非繩子的兄弟,再說,我還沒找出可以弄懂爲什麼我沒有家的理由。

夜,日日來臨。夜幕一落就得休息,要休息須得有家。②照此推來我是不應該沒有家的。

我驀然想到:這也許是莫大的誤會。③也許我並不是沒有家,僅是忘記了而已。對了,這有可能。譬如說……我在剛好路過的一棟房子前收住腳步。這兒也許就是我的家。當然並非因爲這棟房子比起別處的房屋來,帶着特別具有這種可能性的特徵。但是對這其他的房屋來說也是同樣的,再說這點並不足以構成任何證據來否定這棟房子是我的家。鼓起勇氣,走,去敲門!

運氣不壞。從半開關掩的窗戶裏露出一張女人的似乎很親切的笑臉。希望之風吹入胸膛,我的心化成了一面平貼、舒展的旗幟迎風飛翻。我也笑容可掬地,紳士般地行了個禮。

“請問,這兒是我的家嗎?”

女人的臉頓時緊張起來:“啊!你是誰?”

我想解釋,可是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解釋,不知怎樣說能使她明白。至於我是誰,這不是現在該提的問題。我有些不耐煩了。

“別的且不論,假如你認爲這兒不是我的家,請你拿出證據來。”

“嗯,……”女人的臉上露出恐懼的神色。那神色惹惱了我。

“如果沒有證據,即使認爲這兒是我的家也無妨吧。”

“可是這是我的家呀!”

那算得什麼?因爲是你的家,這理由並不能證明這兒一定不是我的家對嗎?”

代替女人回答的是一堵牆壁,窗戶關上了。啊!這就是女人笑臉的真相。因爲是某某人,所以不是我的。這種莫名其妙的邏輯的真相,往往就是“從臉到牆”的變貌。

可是,爲什麼……④爲什麼一切是別人的,而不是我的呢?不,即使不是我的,至少應該有一件半件也不屬於別人的東西啊。我時常產生錯覺。覺得工地上或材料堆放處的下水道管是我的家。但是那些管道也是正在變爲他人的,不久將屬於別人的東西。因此與我的願望及關心與不相干地消失了。或者變形成顯然不是我的家了。

那公園的長椅怎麼樣?當然行。假如那真是我的家,只要沒有人提着棍子趕我走……的確,這裏是公共的場所,不屬於任何人。可是他說:

“喂!起來。這裏是公共場所,不是任何人的,更不可能是你的地盤。快,快走開!如果不願走,就請你通過法庭之門到‘地下室’來。除此之外,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你停下腳步,你便犯罪了。

這樣說來,所謂四海飄零,無處歸宿的猶太人就是指我了?

暮色漸濃,我不停地走着。房屋……沒有隱沒,沒有變形,紋絲不動地立在地面上的家家戶戶。路……房屋之間一條條變幻莫測的裂縫。雨天像刷子似地毛髮倒豎,雪日只留下車轍幅距的寬窄,颳風天氣恰如轉動帶般流動的路。我不住地走着。⑤不明白爲什麼我沒有家,因此不能勒脖子吊死。

咦?是誰,纏住我的腳?假如是上吊繩,請別這麼慌張,不要如此催逼。不、不對。這是有粘性的絹絲,手扯住絹絲一拽,另一端鑽在鞋子的破口裏,怎麼扯也扯不盡。這事奇了。好奇心驅使我不住地扯,更稀奇的事發生了:我的身體逐漸傾斜,身體與地面保持不住直角了。是地軸傾斜,地球引力的方向改變了嗎?

叭嘈,鞋從腳上掉到地下,我明白怎麼回事了。不是地軸歪了,而是我的一條腳短了一截。隨着抽絲,我的腿愈變愈短。我的腿恰像磨破袖肘的毛衣般地鬆開了。那絲就是我的宛如絲瓜纖維般地分解了的腿。

我已經寸步難行,不知所措地茫然站在那兒。這時化成絲的腿在同樣地不知所措的手中獨自蠕動起來。索索地爬出去,然後完全脫離我的手自行分解,開始像蛇般地往身上盤卷。左腿全部分解完後,絲頭自行移至右腿。不久,絲猶如口袋似地把我全身裹住。這還不住地分解,從腹部到胸部,再從胸部到肩膀不住地分解,一邊分解一邊從裏面加固口袋。這樣,我終於消失了。

結果只留一顆大空繭。

啊,這才總算能夠休息了。夕陽染得繭子彤紅彤紅的、這才確實是我不受任何人干擾的家。但是,家雖有了,今後回家去的我卻不復存在了。

繭子裏面時光停止流逝。外面天色漸暗,繭內卻永遠是黃昏,放射出從裏面照耀的晚霞的紅光。這個惹人注目的特徵他是不會沒有看到的。他在鐵軌與過道口的柵欄之間發現了變成繭子的我。起初他很氣惱,但一轉念覺得撿了個稀奇的玩藝兒,就把我裝進衣袋。我在衣袋裏七顛八倒地顛簸了一陣後,被丟進了他兒子的玩具箱裏。

——選自《外國現當代短篇小說賞析》

1. 梳理並簡要概括小說情節,要求不超過70字。

2. 結合文中五個劃線句子,簡析“我”的形象。

3. 分析文中劃波浪線句子的作用。

4. 結合“紅繭”意象探究小說的主題。

【答案】

【小題1】(1)開端,引出“我”的困惑——爲何無家。(2)發展,寫“我”敲開了“家”門,卻被“牆”攔住。(3)高潮,寫“我”化成繭。(4)結尾 “我”有了家卻失去了自己。

【小題2】文中的“我”是一個生活在社會最低層的小人物,缺少歸屬感,孤獨寂寞苦悶,被社會所疏離。雖然整日裏被無家可歸的境遇困惑着,但“我”不是本真和善良,謹小慎微、溫良恭順,在要求生存權利時態度謙和,對於法律和專制心懷敬畏,內心充滿了矛盾困惑,最終接受了命運的安排,無力抗爭的弱勢羣體代表。四處劃線句子集中表現了“我”的困惑即心理變化軌跡。①通過問句寫“我”的信心充滿困惑,沒有歸屬感;②③處集中寫“我”面對客觀現狀不斷做着思想鬥爭,由不明白“我”爲何沒有家到推出“我”不是沒有家,表現了“我”的矛盾和心理變化,進而寫到“我”僅是忘了“我”的家而已;④“爲什麼一切是別人的,而不是我的呢?”可見“我”始終沒走出困局,這是一個無果的悲劇性的循環問題,就像“我”悲劇性的結局一樣。

【小題3】結構上照應上文“我”的“四海飄零,以及消極頹喪地認爲自己是“無處歸宿的猶太人”,又爲下文抒發“我”無家可歸茫然無助地走着,“不明白爲什麼我沒有家,因此不能勒脖子吊死”的感情做鋪墊。內容上看本段屬於自然環境描寫,點明瞭時間爲“夜晚”,地點爲“路上”,境況爲風雨雪日交相侵襲的各種糟糕天氣。渲染了氣氛營造了惡劣處境,表現了“我”無家可歸的悲苦不幸,令人同情,極富感染力。表達效果上使用了反覆、比擬、比喻、類比等修辭,既生動形象又突出了特點,有力地凸顯了“我”的孤獨寂寞以及被社會疏離的主旨思想。

【小題4】(1)“我”尋找家,最後變成“紅繭”象徵着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探索和找尋;(2)象徵着一種生命的歸屬感,變身爲紅繭,象徵着爲追求自己的歸屬感,而和這個不合理社會的永遠決裂,一種對於現實社會的反抗;(3)紅繭的赤色象徵着生命之色;(4)完全封閉的繭,象徵着作者與社會現實的隔離,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

【小題1詳解】本題考查分層並歸納層意,即簡要概括小說情節的能力。

第一段引出困惑我的疑題——爲什麼我沒有家。第二、三段寫我想上吊,但又不甘心,想弄懂自己無家可歸的理由。第四、五段我的心理產生變化,開始認爲自己有家——鼓起勇氣敲門。第六至十四段段寫我敲開了認爲可能是自己家的門——我與一位女子的對話,爭論是誰的家。第十五段最終的結果迎接我的“從臉到牆”的變貌——一堵牆。第十六段至二十段我再次困惑再次產生,我發現一切都不屬於我,我無處歸宿但不明白原因。第二十一段至二十四段我被抽絲成繭。最後兩段寫家有了,但我不復存在。

據以上分析劃分層次概括層意即可得出答案,以“我”的困惑爲線索串聯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

【小題2詳解】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小說兒描寫了一個無家可歸的人變成紅繭的離奇故事,作者運用變形的手法揭示出都市化背景下,個體的無力感和孤獨的境遇,。小說圍繞主人公遍尋住所而不得的遭遇展開,從無家可歸的人等於無產者的經驗性視角來看,我們讀出了沒有家的無產者的悲哀,表現了現代人的生存危機,在現代社會里房屋成了人存在的證明。這是一個日益物質化的都市社會對個體生命存在的異化,小說中個體的漂泊直至最後的消失證明了一個沒有住所的人在物化的都市中意味着喪失了所有的身份,甚至是人的身份。

物質上的匱乏使人轉瞬間變得無足輕重,被原先熟悉的世界拋離失去了重心和自我。失去了存在的權利,生活基本需求的矛盾,主人公急迫地希望迴歸生活的中心,重複着自問過幾萬遍的疑問,街上的房屋鱗次櫛比,爲什麼沒有一棟是我的家?這是對荒誕現實的質問,和對真實存在的渴望。他的焦慮和孤獨感代表了一種時代的思想。

“我”在房屋與房屋之間的狹窄縫隙中不住地緩步前行,形象地刻畫了人在都市中常常體會到莫名的壓迫感和無力感,而這正是在都市化背景下,個體的存在不可避免的異化威脅。主人公是一個矛盾的個體,他認識到了存在的困境,但是他卻想,也許我並不是沒有家,只是忘記了而已,這種自欺欺人的態度,最終阻礙了他對荒謬現實的超越,在文中我們不難看出他是個謹小慎微、溫良恭順的小人物,他在要求生存權利時態度謙和,他對於法律和專制心懷敬畏,他將自己面臨的荒謬現實看作了一種宿命,這樣漂泊的猶太人就是指我了,所以最後等待他的是悲劇性的變形。

我匪夷所思的地變成了一個空空的繭,在異化的世界中消亡的個體象徵了一種生處境。在“我”變成繭後,裏面時光停滯,外面天色變暗,繭裏卻永遠是黃昏,裏面照射出的夕陽的光芒,把繭映得通紅,這個靜止的畫面充滿了溫暖和諧的假象。但緊接着“他”登場了,他發現了變成了繭的“我”,覺得撿了個稀奇的玩藝兒,並把我丟進了他兒子的玩具箱裏,作者利用這個突然出現的外力,打破了溫暖的童話式的假象,把喪失了存在權利的個體的渺小,無足輕重的真實圖景呈現到讀者面前。

小說中,先用寫實的手法引出了疏離感,這一主題,當主人公像象徵着有產者的女人問詢,希望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住所,獲得自己存在的證明時,女人的表情經歷瞭如下的變化。從笑臉到牆壁的變化,彰顯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我”在看到女人的臉變成一堵牆壁的時候,不禁慨嘆這就是女人笑臉的真相。此外,法律與國家機器也對無家可歸者嚴加逼迫,這從另一個側面揭示了社會的制度化冷漠,及人與社會的疏離。

在四處碰壁之後,主人公變成了一隻繭,隨後作者頗有深意地寫到家雖然有了,但回家的“我”卻不復存在了,這實際上提供了房屋等於人的存在的現實語境,在這樣的語境中,繭就不僅僅是作者所描述的具體棲身之所,而具備了隱喻的前提。繭的形象從隱喻的角度刻畫了在物質化的都市社會中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雙重疏離。牆表示一種隔斷,但繭除了隔斷的形象之外,還是一個完全封閉的形象。

【小題3詳解】本題考查賞析畫線句作用的能力。

首先從結構上總結,比如看與上下文有何關係:照應上文“這樣說來,所謂四海飄零,無處歸宿的猶太人就是指我了?”的內容,又開啓了下文“我不住地走着。不明白爲什麼我沒有家,因此不能勒脖子吊死”,表現了“我”無家可歸四處飄零的境況。

其次從思想內容而言,給本段歸類,爲自然環境描寫,交代了時間、地點、背景畫面。“暮色漸濃”不僅是時間描寫更渲染了苦澀悽清的壓抑氛圍,“房屋之間一條條變幻莫測的裂縫”般的“路上”(比喻),讓“我”倍感孤獨迷茫,渲染了氣氛營造了惡劣處境,表現了“我”無家可歸的悲苦不幸,令人同情,極富感染力。

最後從藝術特色而言,使用了反覆、比擬、比喻、類比等修辭,“雨天像刷子似地毛髮倒豎,雪日只留下車轍幅距的寬窄,颳風天氣恰如轉動帶般流動的路”給人屋漏偏逢連綿雨的感覺,“沒有隱沒,沒有變形”反覆、“紋絲不動地立在地面上的家家戶戶”比擬,“雨天像刷子似地毛髮倒豎”比喻、誇張等各種修辭的巧妙運用,給人身臨其境的現場感,令人聯想想象,容易達成情感共鳴,感染力強。既生動形象又突出了特點,有力地凸顯了“我”的孤獨寂寞以及被社會疏離的主旨思想。

【小題4詳解】本題考查探究象徵意義或寓意的能力。

解答此題可在整體感知小說內容及主旨的基礎上,從作者的寫作意圖角度探究,例如可從家的歸屬感,未來生活的探尋,與社會的隔絕等角度探究其象徵意義,言之有理即可。具體作答時一定要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短篇小說《紅繭》寫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在房屋鱗次櫛比,街道縱橫交錯的城市裏尋找可以棲身的家,結果他四處碰壁,被人討嫌,最後精疲力盡,肉體分解成蠶絲,繞結成一顆通紅的空間,原來繭子纔是他可以棲身的家。可是家有了,回家的人卻不復存在。作者以離奇的寓意手法描繪了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抨擊了無人道的資本主義制度,這篇短篇小說是作者早期的作品,具有較明顯的進步意義。

紅繭中個體面對荒誕現實表現的是無力感,突顯出喪失了反抗超越的精神,就宣告了只有被動的喪失存在權力的主題。作品雖然在樣式上顯示出和傳統背離的傾向,但是對現代人生存狀況的關注仍然是文學的內核,通過紅繭這個意象我們可以看出,在異化世界中,個體的存在困境,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疏離,是每個現代人無法迴避的問題,作者用它獨特的方式努力喚醒沉睡的人們意識中對荒誕現實的抗拒,對真實存在的追求。

高三專項複習之語言運用題:句式變換

古詩詞鑑賞:王國維《玉樓春》+皎然《隴頭水》

高三寫作:以“立正”爲題作文

高三寫作訓練:一棵大樹的心願

揭開任務驅動型作文的神祕面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