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日澳印四國互動不斷,

從會晤到軍演,四國聯手,

印太版北約能否實現?

從美日同盟到美日澳印“四邊”,

日本究竟有什麼意圖?

剛剛上任不久的日本首相,

外交“首秀”選擇東南亞國家,

暗藏玄機。“印太構想”再度被炒熱!

《大新聞大歷史》帶您瞭解波詭雲譎的印太局勢。

澳大利亞13年後重返馬拉巴爾軍演

美日澳印聯手打造印太版北約

近日,美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舉行“馬拉巴爾”聯合海軍演習。這是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機制成員,自2007年以來首次齊聚“馬拉巴爾”聯合軍演。

其實,一段時間以來,美日澳印四國互動頻頻,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暗流湧動, 10月6日,四國外長安全對話會議在東京舉行,討論了包括東海、南海等問題在內的地區局勢,強調與更多國家推進“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此外,美日澳印四國近年來相繼簽署多項雙邊軍事互助協議,逐漸構建起一個以共享軍事基地和後勤相互支持的防務體系,軍事合作日趨活躍。

許多評論家認爲,美國正在打造“亞洲北約”,並藉機佈局印度洋。

印度居然不是APEC成員國?

APEC,亞洲及太平洋經合組織,名曰亞洲,卻沒有印度。印度附近國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都是APEC的成員國,偏偏南亞第一大國印度不是。20多年來,印度一直在敲APEC的大門,敲啊敲,敲啊敲,APEC就是不給印度開門。這是爲什麼呢?因爲美國不讓。過去的美國總統擔心,印度加入會使組織中的權力分佈太過傾向亞洲。現在,情況要變了。由於特朗普政府推出了印太戰略,印度很可能就要加入APEC了。特朗普爲什麼要拉着印度呢?就是想多給中國添一些堵。

過去的美國總統站在世界地圖面前看中國,看一看東海,看一看南海,看來看去只看到日本啦,越南啦,菲律賓啦,看不到印度。從海洋上看,印度離中國太遠了。特朗普,看了東海南海,還越過海洋往陸地看,一看,喲,重大發現,印度是中國的鄰國啊,跟中國有邊界爭端呢。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亞太改成印太,就這樣,把印度拉上了美國的戰車。

“印太概念”再度被炒熱

印太戰略,其實是日本人提出來的,具體來說,是安倍晉三提出來的。2006年,安倍晉三第一次擔任日本首相時,提出了“自由與繁榮之弧”戰略。這個戰略,劍指中國是毫無疑義的。這條弧線,從日本出發,連上韓國,往南,連上東南亞國家,再往東,連上中亞、中歐及東歐,連成一條弧線包圍着中國,擺明了就是圍堵中國。安倍第一個任期太短,只有一年,“自由與繁榮之弧”戰略不了了之。

2012年安倍再次當首相之後,再推“自由與繁榮之弧”戰略。那時候,美國總統小布什忙着反恐,沒怎麼搭理他。後來是奧巴馬當總統,奧巴馬搞重返亞太,跟安倍的“自由與繁榮之弧”對上了,美日關於印太地區的概念性政策討論,逐步走向戰略層面。2017年1月特朗普上臺,這事成了。當年11月,特朗普與日本共同推出了“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換句話說,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一步步引導美國推出了印太戰略。

美國對印太地區的關注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1966年,英國與美國達成協議,允許美國國防部以軍事用途租賃英屬迪戈加西亞島50年,並可延期20年。次年,英國陸續從蘇伊士運河以東撤軍,美國確立了其在印度洋的地位,印度洋的霸權地位從英國轉移到美國。美國進入了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保持霸權的時代。

2007年,美國小布什政府在其《21世紀海上合作戰略》中宣稱,美國的戰略重心將由大西洋和太平洋轉向太平洋和印度洋。2010年以來,奧巴馬政府強調要從印太戰略框架看待和處理其亞太政策,期待在西太平洋上日本的參與,期待印度的參與。2010年,美國國防部發布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提出,印度已經成爲印度洋以及更廣闊地區的“安全淨提供方”。美國需要加強與印度的安全合作。2011年11月7日,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外交政策》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在闡釋美國的亞太政策時,所指的“亞太地區”就是從印度次大陸經東南亞至美國西海岸這塊呈半月弧形的“海陸帶”。她稱,這一地區是21世紀世界戰略和經濟重心所在。

2012年1月,時任美國國務院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科特·坎貝爾曾經談到,如何進行實際操作,把印度洋和太平洋聯結起來,是美國戰略思維面臨的“下一個挑戰”。

2013年4月,時任美軍太平洋總部司令、海軍上將塞繆爾·洛克利爾在美國國會作證時,詳細陳述了“印度-亞洲-太平洋”區域在美國全球戰略中重要性日益增長,並談到在“亞太再平衡”戰略框架下,美國已經採取和將要採取的戰略步驟。同年7月,時任美國副總統拜登訪問印度和新加坡時,宣稱美國將“印太”看作亞洲未來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2015年1月,美國和印度方面還共同發佈了《美印亞太和印度洋聯合戰略願景》。

2017年以來,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戰略逐步成型固化。特朗普上臺之後,強調“印太地區”對維護美國國家安全的意義,把在亞太的戰略部署擴大到整個“印太區域”,並正式納爲官方語言,將“印太”從地理概念演變爲戰略概念,並被賦予了新的戰略含義。

美日澳印各懷鬼胎

澳大利亞試圖通過強化與印度的軍事合作,把兵力投送至印度洋臨近地區,而重返“馬拉巴爾”軍演就是實現該目標的抓手和着力點之一。

印度正逐步將過去的“東向政策”調整爲“東向行動戰略”,一貫視“馬拉巴爾”軍演爲本國主場軍事外交,希望調動地區大國力量提高自身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地位。

日本正在打造更具有進攻性的防衛政策,實現自衛隊人員及裝備從西太平洋“走出去”。日本不斷加強日印軍事戰略互動,希望在軍演中發揮主導作用,藉機推動對外軍售。

美國作爲“馬拉巴爾”軍演的“幕後老闆”和四國機制的核心,大力促成各方實現更多戰略對接和戰術合作,推動四國軍事合作邁出實質性一步,以服務於美國的全球戰略。

美日在各自的印太戰略框架下相互牽制

美日在各自的印太戰略框架下,進行了相互牽制。美國希望,在美國主導的美日同盟框架下,以美國利益優先爲原則,牽制日本,防止其偏離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宗旨,使其爲同盟貢獻更多的作用。美國要求日本作出更多的讓步,爲印太戰略的實施買單。美國要求日本大幅改善美日貿易逆差,要求日本購買美國高端武器,爲美國的經濟增長作出貢獻。

面對美國巨大的壓力,日本則希望,發揮自主外交,牽制美國繼續強化日美同盟。因爲在安倍的長期執政下,日本政府更爲穩定,也更爲靈活。安倍首相決心讓日本發揮更大的領導作用。安倍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是擺脫戰後體制,帶領日本走上普通國家道路。爲此,以新安保法爲基礎,日本強行推進安保政策,進行一系列的外交實踐,地球儀外交、價值觀外交、自由與繁榮之弧、積極和平主義直至印太戰略,其目的只有一個,即實現日本國家利益最大化。爲此,日本開始了有限度的反擊,推進多元化同盟體系,打造日本“成爲自由貿易的旗手”,填補美國留下的真空。

前面說過,美國的印太戰略,其實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一步步引導美國人做出來的,而安倍晉三的繼任人菅義偉所要做的就是,協助美國一步步落實印太戰略。日美同盟很重要,但這不夠,需要擴大合作面,考慮多元化的合作關係,要努力將澳大利亞、印度、新西蘭、新加坡和韓國等國家全都拉攏到一起,擺脫過度依賴美國的單一體制。只不過,有一個問題:這麼多的國家搞在一起,大家心齊嗎?不會各懷鬼胎嗎?不會患得患失嗎?

這真是,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11月08日 晚19:15

大新聞大歷史 爲您講述

波詭雲譎的印太局勢

編輯:小丸子、巴塔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