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接连上线的两部在互联网上讨论度颇高的新片《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和《波拉特2》让“莎萨·拜伦·科恩”这个名字再度回归观众们的视线。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波拉特2》

作为新千年至今仍活跃在大小银幕上的天才级喜剧创作者,拜伦·科恩长达二十余年的演艺生涯里已经为观众们带来《波拉特》《独裁者》《王牌贱谍:格林斯比》等令人捧腹的喜剧佳作,而除了身兼喜剧编剧和喜剧演员两个要职外,科恩还在严肃题材的影视剧里有过精彩演出。

莎萨·拜伦·科恩

如果说《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是艾伦·索金独揽创作权的电影,科恩只是作为机械服从剧本和导演安排的演员参与其中而已;那《波拉特2》显然更能代表莎萨·拜伦·科恩自己,在这部承接2006年轰动一时的伪纪录片《波拉特》的续作里,科恩继续以制片、编剧和主演的身份成为整个作品的核心,肆意表达分享作为喜剧人的自己对当前世界的看法。

2006年前作《波拉特》一经上映便引发了大大小小的批评和争论。这部讲述了哈萨克斯坦知名主播到美国来进行文化交流的恶搞喜剧踩到了太多的雷区:有人认为它蓄意抹黑哈萨克斯坦对外的国家形象,有人认为它存在针对对犹太人的种族歧视表达,也有人认为整个作品大男子主义气息严重,既不雅观也毫无对弱势群体的尊重。

当年的《波拉特》的确是一部无节操、低俗化到深入骨髓的屎尿屁喜剧,连电影片名《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都保持着反对严肃的姿态。

但当我们回过头来再审一遍,我们会发现影片中所谓的雷区全都是幌子,它真正批判的实际上是美利坚文化自身。

而《波拉特2》继承了前作的伪纪录片形式和喜剧思路,再度演绎了一出“哈萨克斯坦人在美国”的无下限恶搞。这一次,莎萨·拜伦·科恩围绕着美国政坛、女权和疫情三个方向展开。

2020《波拉特2》

在《波拉特》的世界观中,哈萨克斯坦是一个极端男权化的贫穷社会。这是一个与外界隔离的封闭,极度仇视犹太民族,没有伦理道德的制约,近亲乱伦、邻里通奸是时有发生之事,女性在这个国家既没人权,也没女权的概念。波拉特是全国排名第六的电视台记者,而他妹妹则是全国排名第四的妓女。

哈萨克斯坦虽是一个幸福度很高的国家,但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犹太民族问题仍旧很严峻。因而国家信息产业部决定派遣波拉特去往美国进行文化交流学习,并计划将他在美经历拍成电影。波拉特带着国家使命来到美国,随行的是制片人、装着行李和一只鸡的破皮箱。

波拉特带着无比优越的民族自豪感登陆美国,但文化差异却使得他在这里四处碰壁,频频诞下笑柄。眼看着任务不顺的波拉特无意间在电视里看到一个性感的色情片女郎,他瞬间就被这女人深深吸引,决定远赴千里去追逐她,但最终无功而返。

波拉特最终带着他在美国认识的黑人新欢回到哈萨克斯坦,潜移默化中被美国文化影响的波拉特改变了家乡的习俗。当地居民的穿着跟上了时代的审美,人们不再仇视犹太人,转而信奉基督教,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一切似乎都在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但好景不长,14年后再度与观众见面的波拉特并没有过上美好的生活,反而沦落到成为在矿区劳动的阶下囚。起因是2006年他们拍摄的那部赴美纪录片在美国大获成功,使得哈萨克斯坦成为全世界的笑柄,哈萨克斯坦的经济遭遇重创。

在当局的干预下,原本被取消的反犹太人活动改头换面,成为举国上下欢庆的“大屠杀纪念日”。全国上下的仇犹情绪越来越严重,女性也再度失去了人权。

波拉特被卸任职务,被公开惩罚羞辱,最后被判处终身在古拉格劳役。但如今,政府却派人将波拉特带到了总统府上,元首给了波拉特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

原来,在波拉特与世隔绝的14年间,美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非裔总统奥巴马掌权颠覆掉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奥巴马因此被哈萨克斯坦政府视为恶人。而如今特朗普上台,他被哈萨克斯坦当局视为是伟大的领导者。

为了讨好这位现任美国领袖,哈萨克斯坦元首决定派遣波拉特重返美国,将本国的文化部长兼头号色情明星的强尼猴转交给好色的美国副总统迈克尔·彭斯,再由彭斯献给特朗普。之所以不让波拉特直接将礼物交给特朗普,是因为波拉特上次赴美执行任务时,曾在特朗普的酒店门口大便过……

回到老家的波拉特早已经变成了臭名昭著的罪人,乡里乡亲都不待见他,现在波拉特的家里只剩下几头牲口和一个因为15岁超龄未婚而被关在牲口棚的女儿。

女儿乞求波拉特去美国时带上自己,但波拉特并未答应。波拉特远赴千里来到了美国,此时的他早已经成为了美国家喻户晓的名人,成为闪亮的流行文化符号,人们一眼就能认出他来。

为了掩人耳目并顺利完成任务,波拉特给自己换了一身新的行头,并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强尼猴随后被快递公司送到,但不幸的是,强尼猴已经被躲在木箱里的女儿生食了,这意味着他的任务提前终止了。灰心丧气的波拉特与哈萨克斯坦当局取得联系后,决定将尚未成年的女儿代替强尼猴进献。

被父亲告知计划的女儿非常的兴奋,对于这位没有任何人权意识的少女来说,能够被献给一个有权有势的老男人是她所能想象到的最大的幸福。就这样,女儿得到与父亲共处的机会,与此同时还得到了一个名字:图塔。

图塔在与父同行的日子不可避免地被眼前的新鲜事物影响,得知了一些颠覆自己15年的认知的真相,比如女性原来是可以将手指伸进下体而不被咬断的。在潜移默化的认知形成下,图塔与波拉特逐渐产生了分歧,直到彻底决裂分道扬镳。

波拉特以为自己的任务就此破灭,他接受了失败的命运,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色情贿赂终究只不过是哈萨克斯坦当局计划中的一部分而已,真正的计划还与在美国影响持续高涨的新冠疫情有关……

换届选举前夕的政治工具

从功利的角度来看,《波拉特2》更像是攻击美国保守派的武器。整部作品的核心是反川普的,川普和与川普相关的美国副总统彭斯、纽约市市长鲁迪等人也接连被黑个遍。

影片中出现的多场戏甚至并不是有剧本的预演的,而是真实发生的现场,比如在接受采访后被拍到的“鲁迪潜规则年轻女记者”。尽管鲁迪在相关采访中一再澄清,自己和记者单独进到卧室、把手伸裤裆的动作是被断章取义,但因为解释力不够而遭到了网络上大量的嘲讽。

诸如此类的“真实现场”在影片中比比皆是,不管这些现场是出自偶然,还是波拉特精心策划的必然,它们显然都在波拉特的预期里奏效了。整部作品便是借由这些频频登上新闻媒体的所谓“真实”事件,给了保守党派作恶和虚伪的一面一拳重击。

时值美国总统大选当前,整部作品的政治立场和工具效能不言而喻,美国左、右两派这次的互掐孰胜孰败我们暂时不得而知,但《波拉特2》的登场对于左派来说显然正是时候。

被激化的女权话题

女权的讨论在2006年《波拉特》热映的时候便已经燃起火苗,但直到续集,作为主角之一的图塔的出现,女权才真正成为整部作品中最核心的展开之一。但追根究底,整部作品之所以将女权作为主题纳入剧情,其实是与《波拉特2》叙事的“当前性”紧密相关。

韦恩斯坦事件不仅燎起了好莱坞迄今为止仍旧不灭的女权火焰,还由近及远地烧到了海外各国的娱乐产业,至下而上地烧到了美国的商界和政坛。在爱泼斯坦事件以及各大名人相继被爆出的性侵女性、恋童丑闻的激化下,女权问题成为了《波拉特2》中的主题之一正是潮流的必然。

“伤敌一百,自损一千”的自嘲艺术

在前作遭到不少攻击的情况下,《波拉特2》并没有选择让步,这部屎尿屁喜剧仍旧猛踩雷区,在种族、政治、性别和文化等话题上仍冒犯着所有的观众。但这种冒犯恰恰是莎萨·拜伦·科恩的自嘲艺术的魅力:所有对他者的冒犯,最终都是回归到对自我的嘲讽上来。

对于国内观众来说,《波拉特2》中同样不乏冒犯之辞,尤其是在关于新冠疫情的情节上。但当我们进一步看下去,就会发现科恩是用这些词汇反讽川普等人在转移疫情舆论风向上的极端民族主义色彩,讽刺川普在新冠疫情上的无所作为。

前作《波拉特》中有不少妖魔化犹太人形象的情节,但殊不知科恩本人正是犹太人;哈萨克斯坦被描述成为野蛮地带,而对比之下美国成了人间天堂。但随着故事的展开,观众反而看到更多的是美国文化基因中的骄傲自大和虚伪……

真正高级的喜剧是让观众尴尬,但又不至于让观众愤怒,科恩的“伤敌一百,自损一千”的精绝之处便在于:

对于文化他者的观众来说,《波拉特2》不至于让他们下不来台;而对于美国本土的观众来说,《波拉特2》究竟不过一部喜剧,美国文化骄傲自大的属性决定了它包容一切批评,哪怕对批评本身视若无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