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應對出生人口降低,老齡化加速到來,任澤平鼓吹“放開三胎”,再逐步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話雖說得簡單,但無論哪一條,年輕人都不太樂意:即使放開三四五六胎也不會生,只因生得起,養不起。畢竟面對工作,年輕人尚能提起鬥志。可是生一個孩子,且不說喫穿用度,僅僅一個房子,那持續高漲的價格,就比工作難多了。

有的人會說,我租總可以吧。可是,同房子捆綁的教育、醫療、養老等紅利,時刻提醒着你不屬於這座城市,你的子女以後要回老家學習、高考。換言之,房產成了人們安家城市必須交的高昂建設費,甚至,房價在不斷炒作當中,逐步剝離“剛需”屬性,成爲有實力者得專屬。這絕不是開玩笑,近期貝殼研究院將全國30城剛需買房門檻進行逐一劃分:

第一梯隊:北京350萬元,深圳345萬元、上海295萬元。第二梯隊:廈門266萬元、杭州226萬元。第三梯隊:廣州198萬、南京190萬、寧波175萬、東莞160萬、蘇州159萬。

歸根結底,對於絕大部分城市來說,樓市4年調控的影響非常有限,雖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投機炒作,也遏制了價格過快上漲的勢頭,但卻沒有從根源上做到“房價不漲”。不僅如此,在今年這個特殊時期,樓市罕見迎來“萬人搶房”,而且在7、8、9連續三個月,全國平均房價破萬元。

不過,在大趨勢下,樓市依然有逆向而行的行情

據社科院住房大數據緯房指數顯示,根據今年9月最新數據,近一年來,10個城市的新房房價累計跌幅超過5%,既有以肇慶、西雙版納、北海、廊坊爲代表的三四線城市,也有像濟南、鄭州這樣的一二線城市。可想而知, 從普漲到分化,樓市可謂進入翻天覆地的分化狀態。

衆所周知,大水漫灌之下,市價普漲,無論是超級都市,還是二線、三四線地市,乃至五六線縣城,無論哪裏買房,都會迎來差不多同等的漲幅,這是非常態的市場模式,買了也不會喫虧。然而,一旦潮水褪去,“同城不同命”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有城市上漲,有城市下跌,有地段長期堅挺,有地段一瀉千里,無論是城市還是區域,想短時間內順利買賣變現變得越來越難。

相比房價跌幅,更值得關注的是市場流動性

何爲流動性?除了有充足的人口資源,市場不缺買家,剛需強烈的買房需求外,另一方面,沒有限購門檻,沒有限售時間,沒有限貸的條件,炒房客們才能撬動百萬以上計價的房產價值。顯然,流動性關乎投資變現能力,沒有流動性的房子,無論價格高低,就是一堆水泥鋼筋,除了居住,沒有別的價值可言。

據貝殼研究院9月數據,33城二手房源流動性指數中,廊坊、濟南、鄭州等城市二手房流動性墊底,這些城市恰恰是房價出現明顯盤整的城市。這也就印證了一點,如果市場沒有流動性,價格恐怕難以爲繼,即便房價依舊堅挺都好,但二手房流動性走低,極容易讓市場陷入有價無市的局面。

這就是當下房地產的典型特徵,不過,這只是開始,明年房價更令人難受。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其一,國家新規對樓市下重手,明年起,開發商將迎來全面整頓

前段時間,大家都知道高層給地產商規定了三道紅線,本來很多人就預計在2023年執行,明後兩年有一個過渡期,還能過過“好日子”。可哪知道,政策將於2021年起在全行業全面實施,那些動不動借錢拍地、現金緊繃的地產商,會成爲整頓的首個對象。

新規一旦推行,說了這麼多年的房價不漲,終於會有夢想成真的可能性。

原因很簡單。首先,據易居報告,今年上半年全國有70%的房企沒有完成半年度銷售目標。再說了,下半年開發商還有1500億債務要還,通過“拆東牆補西牆”恐怕很難,畢竟三道紅線已經出了,對企業的融資和負債管控都持續收緊。更何況,明年纔是真正的“大頭”,僅76家房企的待償債務就高達2.5萬億,比2020年多了1萬億。

就現階段來看,地產商唯一能補充現金流的方式就只有降價了,而且上半年70%的房企接下來都有很強的降價急售慾望,可以說房地產“甩賣潮”也即將降臨。其次,截至8月底,全國已有380家房企破產,對此業內預測,在新政下預計到2021年底至少有5000家企業被淘汰出局。把不必要的投資縮減,讓真正能蓋出好房子、經營穩健的地產商活下來,才能激活國民經濟的成長空間。

對此,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表示:“不出意外,2021年開發商降價銷售或成爲全年常態。開發商新房市場降價先行,又必然把作用傳導到二手房市場,奠定2021年房價“全面下跌”的主基調。” 房說君認爲,專家的話可以一言蔽之:現在市場就這麼大,天花板又壓得這麼低,樓市再無法重複前幾年那樣翻倍的上漲了。

其二,國家10字定調樓市,字字關鍵

近期,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在回答 “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在社會民生領域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新內容”問題時,表示要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同時規劃建議文件,其中一條就是“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在房說君看來,這已經是高層第二次“諫言”樓市了,在2016年,高層就首次提出房住不炒基調,此次提出“促進”,又迎來業內熱議。

至於熱議的內容,無非又是房價擁護者的言論:房地產又要迎來新一輪暴漲了。其實,房地產關乎着太多人的利益,稍有一些風吹草動就會有不同的聲音解讀,好的壞的,正確的錯誤的,參差不齊。就在這時候,證券時報發表評論: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房住不炒”仍是關鍵。作爲官媒,證券時報的評論等於明確告訴老百姓國家的態度,仍然是房住不炒。

可見,高層兩度“諫言”樓市,雖然話說的不一樣,表達的卻是同一種意思:樓市回不去了,未來房價也不會有太大風險。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促進住消”是由需求端入手,間接對房地產起到帶動作用。

要知道,過去房價上漲主要是寬鬆的貨幣政策助推,投機者可以槓桿加槓桿用於買房,但現在不一樣了,不僅住房消費受重視,而且還加上“健康發展”的目標,可見,在房地產的正常需求之外,若出現投機的苗頭,就不算健康了,必須嚴加管制。

房說君有話說,事實上,從今年以來,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房多者的生存環境也有了新禁令:監管通知控制房貸規模,多家銀行的房地產貸款佔比要降至30%以下,同時,央行拒絕降息、限購限售等措施加強。

照這樣下去,從明年起,房多者要失眠了,手持多套房賣不出,持有成本又增加,最終只能棄房斷供。這就意味着,房價火熱的城市會越來越少了。

本文所用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文章爲“每日房說”原創,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深究。(撰文:小羊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