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五年(311年)六月,匈奴人刘渊之子刘聪率军攻陷洛阳,晋怀帝司马炽在逃往长安途中被俘,太子司马诠被杀,史称“永嘉之祸”。5年后,建兴四年(316年)八月3,长安沦陷,晋愍帝被俘。至此,西晋灭亡。

大一统的汉人政权崩溃,北方陷入权力真空,各胡族涌入纷纷建立政权,抢夺这片富庶肥沃的土地。伴随着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的接踵而至,中原传统社会分崩离析。彼时,逃离战乱,辗转流徙的汉人,在西晋豪绅或者残余官宦的组织下,结成一个个独立的自卫组织,各自为战,力求自保。《晋纪》记载:“永嘉大乱,中原残荒,坞壁盈世”。

坞壁又称坞堡。就是一处带有城墙的围坞,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和敌楼,像一个缩小的城池。

“坞壁”其实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兴起,如汉武帝为防御匈奴,在北方以及西北边塞筑有大量坞壁。后来,一些地主豪强也开始仿照边塞坞壁建设自己的庄园。王莽时期,长安、洛阳及河北等地方大量分散着各式各样的坞壁。《后汉书》记载,东汉初年,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东南)大姓赵纲就曾在县界,起坞壁,缮甲兵,为所在害。后来,这种地主坞壁越来越流行。到西晋末,“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使得带有自卫性质色彩的坞壁堡垒遍布于中国大地。

这一时期,由于建设坞壁的初衷是为了躲避战乱。因此,多建在远离城池的山川林泽之地,耕战兼备,多是易守难攻之地。其是一种特殊的土地占有形态,兼具政治、军事和经济功能,经营方式带有庄园制经济色彩。

“五胡乱华”后,大一统的社会秩序被撞击成碎片,这些星罗棋布的坞壁犹如一盘散沙,自定法规,各行其是,成为脱离于国家政权之外,不受管辖的生产和生活基层单位。

史料记载,这些坞壁规模大小不等,强弱不一,从数百户到几千家相去甚远,但其基本形态却是共通的,那就是宗族和乡里,其最高权威一般就是乡里豪绅,也不乏旧政权的下层官宦,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于传统的官场,而是通过宗族实现对乡党和流民的控制。

坞壁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这些大大小小的坞壁,既有新建的,也有汉晋时期已经存在的。少数坞壁力量尤其强大,如苏峻纠合数千家,结垒本县,“豪杰所在屯聚,而峻最强”,又如河东汾阴薛氏,“历刘、石、苻氏,莫能屈服”,直到北魏时期,仍是大族,“世为强族,同姓三千家”。

十六国和北魏的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拉拢各地坞壁,实行宗主都护制,承认坞壁的合法地位,往往按照坞壁首领实力大小给予县令、太守、刺史等职务,将其发展为各级地方政权的治所。但是,坞壁事实割据的形态是一直存在的,一旦社会动荡,结坞自保的情况就会再度出现。

唐朝以后,坞壁转入衰落,但并未根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