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鮮O2O迎來快速發展,傳統商超將如何佈局?

近年來,生鮮零售成了最受歡迎的零售行業;突發的新冠疫情,更是讓這一行業站在了資本的風口之上。

從互聯網巨頭到商超頂流都盯上了生鮮這塊“大蛋糕”,無數新玩家紛紛入局,衆多老玩家也在持續加碼;隨着各路玩家的競相湧入,生鮮行業的競爭也愈加白熱化。

在我國的零售市場中,水果生鮮品類一直都佔據着極大的份額比重。在近幾年“新零售”概念興起後,生鮮行業更是最爲火熱的領域,誕生了網絡菜場、前置倉、無人貨櫃、跨界超市等生鮮新零售模式,以及盒馬鮮生、叮咚買菜、誼品生鮮、美團買菜、超級物種、錢大媽等社區生鮮電商平臺、生鮮新零售品牌。

受益於非接觸經濟,生鮮 O20 迎來發展良機

2.1.1.1. 疫情期間被動選擇線上買菜,疫情後有望養成生鮮到家習慣

疫情期間全國各地城市和鄉鎮都對出行進行限制,而日常生活用品和生鮮必需品的購買是人們居家生活最核心的問題,線上買菜成爲大多數城市居民的第一選擇。

根據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疫情期間生鮮電商的用戶同比增長超過50%。很多消費者在連續多次使用線上買菜APP後,體會到了線上買菜帶來的便捷,逐漸開始接受這一購物方式。

甚至對於一部分中老年人,都能熟練掌握線上買菜的全流程,定時線上搶購特價菜品已經成爲很多老年人每日必做的事項。

數據顯示,阿里本地生活春節期間,“60後”用戶線上買菜的訂單量翻了四倍;每日優鮮今年1月23日至2月23日期間,40歲以上用戶增加了237%。疫情之後雖然經濟生活恢復正常,但很多人已經養成線上買菜習慣,成爲線上買菜APP的忠實用戶。

而且由於此次疫情,民衆普遍更加註意衛生安全,很多用戶對於高品質的預包裝菜品的接受度也更加提升,去菜市場挑選散裝菜品不再是大家的第一選擇,消費者對於預包裝菜的高價高質也更加認可。

天眼查APP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近87%的生鮮電商相關企業(全部企業狀態)註冊成立於5年以內。其中,2016年,我國新增生鮮電商相關企業超1萬家,增速達78.23%,爲近年來最高。隨後,相關企業年增速雖呈逐年下滑趨勢,但新增企業數量仍連續三年超過1.5萬家。

截至10月28日,以工商登記爲準,我國今年前三季度已新增超1.4萬家生鮮電商相關企業,較去年同比增長16.8%。其中,二季度新增超過6,600家相關企業,同比增長52.3%。企業,同比增長52.3%。

2.1.1.2. 疫情期間生鮮到家業務迎來爆發式增長

疫情之前,生鮮電商發展遭遇困局。生鮮電商行業在我國已經有十多年發展歷史,從早期的垂直生鮮平臺到現在的前臵倉和社區拼團,生鮮電商創新模式不斷演進。

尤其是2014年以來,行業內湧入一大批創投企業,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優秀企業脫穎而出。與此同時,阿里巴巴、京東、騰訊、美團等傳統互聯網巨頭也紛紛入局。

但是生鮮行業毛利低、經營難度大、消費者線上買菜習慣養成難,經過多輪洗牌重組後,大量中小型生鮮電商倒閉破產,行業內只剩下些許龍頭,而且普遍經營不善。2019 年,生鮮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十幾家生鮮電商企業由於融資能力不足等原因退出市場。

疫情期間,生鮮到家業務迎來爆發式增長。得益於疫情導致的線上買菜用戶增加,生鮮電商業務在疫情嚴重期間迎來前所未有的爆發式增長,很多生鮮平臺甚至經常出現供不應求,多種產品一上架就搶購一空。

而且爆發式的訂單給生鮮平臺的即時配送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很多平臺承諾的1-2小時送達無法兌現。

疫情期間,用戶和需求量的爆發式增長的確給不少生鮮平臺帶來了轉機,但是疫情期間暴露出的貨品緊缺以及時效問題,實際上也正是很多生鮮平臺此前被市場淘汰的原因,無論是供應鏈問題,還是運力問題,都是目前生鮮平臺的發展瓶頸。

2.1.1.3. 更多線上巨頭加碼社區生鮮到家行業

美團成立“美團優選”,加碼到家業務。2020年7月,美團成立優選事業部進軍社區拼團市場。“美團優選”重點針對下沉市場,採取“預購+自提”的模式,賦能社區便利店,爲社區家庭用戶精選高性價比的蔬果、肉禽蛋、乳製品、酒水飲料、家居廚衛等品類商品。

截至目前,美團優選已陸續在濟南、武漢、廣州、佛山、成都上線。隨着美團優選的落地,在生鮮零售領域,美團已經打造三大業務板塊:美團閃購、美團買菜、美團優選。

三者錯位競爭,完全覆蓋一二三線市場:“美團買菜”聚焦於北上廣深等超一線城市;“美團閃購”旗下的“菜大全”則專注準一線或者二三線城市;“美團優選”將聚焦下沉市場。

拼多多上線“多多買菜”進軍社區團購。8月31日,拼多多在微信上線“多多買菜”小程序,多多買菜採用“預訂+自提”模式來賦能社區門店,消費者可以線上下單,次日自提。拼多多憑藉其鉅額補貼具有很強的獲客能力。

滴滴開始試水社區電商模式“橙心優選”。滴滴投資超千萬於“橙心優選”項目,未來將首先把成都、北京作爲重點發展地區。

橙心優選主打低於市場價的秒殺產品,商品主要涵蓋水果、零食、日用品等,吸引大量團長入駐,主要通過微信羣來傳播和推廣當日的低價商品。消費者當日下單,次日需到門店自提,從倉庫到門店的物流由第三方提供。

盒馬新業態“盒馬mini”加速開店,密集滲透下沉市場。盒馬逐漸淘汰採取前臵倉業態“盒馬小站”,開始發力線上線下一體的“盒馬mini”業態。經過前期大量驗證,“盒馬mini”業態在成本、效率、流量、供應鏈方面能夠更加平衡。

目前已開始盈利,財務模型基本跑通。而前臵倉模式始終繞不開高損耗和高履約成本的問題。之後“盒馬mini”將與“盒馬鮮生”協同採用“大店+小店”、“到店+到家”方式全方位覆蓋更多顧客。

憑藉線下優勢,傳統商超加速佈局到家業務

疫情發生前,傳統超市僅有少數頭部企業佈局到家業務,大部分實體超市參與到家業務的積極性不高,普遍還處於觀望的態度。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大部分佈局到家業務的公司基本都處於虧損狀態,並不能很好的產生盈利,到家業務主要是互聯網企業在投入大量資金。

疫情期間由於出行不便,超市到店客流普遍大幅下降,消費者紛紛轉向線上購買。大批超市爲應對這種情況,緊急上線自營到家業務平臺,比如重百超市推出“重百優選”,大潤發超市上線”大潤發優鮮”,步步高超市上線“小步到家”等。

而商超龍頭永輝超市和高鑫零售很早就已經佈局到家業務,疫情期間也是迎來了爆發式增長,高鑫零售到家業務平臺成交額增長達到400%,永輝超市單日訂單量突破20萬單,步步高線上到家業務環比增長300%。根據永輝超市中期報告顯示,線上業務佔比已經接近10%。

此次疫情中傳統商超雖然是在被動情形下選擇緊急上線到家業務,但很多公司已經認識到到家業務給公司帶來的業務增量,後續很多公司將把線上業務作爲重點拓展的方向。

傳統商超在供應鏈方面積攢多年優勢,又具有線下門店優勢,開展到家業務需要投入資金量要遠小於互聯網類企業。但是傳統商超普遍在數字化能力以及線上線下協同運營能力方面還具有較大提升空間,未來可能需要較大的資金和人力投入。

就目前的生鮮行業而言,無論是互聯網電商還是傳統商超,儘管生鮮玩家們前赴後繼,但時至今日仍未有人真正坐穩行業龍頭的位置;因此,生鮮行業的戰局至今仍然處於膠着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誰掌握的資本、供應鏈等優勢多,誰就有可能成爲真正的贏家;而就生鮮供應鏈這一點來說,大多數玩家還在供應鏈升級的路上,而永輝超市能否憑藉其顯著的供應鏈優勢在這場戰爭中取得良好佳績,還要看其能否在數字化變革的路上跟上巨頭的腳步。

注:本文內容主要摘自東北證券,零售資本論整理推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