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熟悉軍事的人對這句話都不陌生,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這樣一支隊伍,他們沒有高超的戰略戰術,也沒有令人驚歎的殲敵數目,只有默默無聞的奉獻。

這支隊伍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部隊。

一、志願軍後勤部的成立設想

1951年1月底,第四次戰役打響後,國內外輿論都認爲“聯合國軍”已經是強弩之末,這一仗志願軍必勝。

但彭德懷和幾位副司令員都清楚:志願軍從去年十月入朝以來,連續幾個月沒有休息,打了四次大的戰役,作戰能力已經到達了極限,物資供應更是捉襟見肘,部隊急需停下來休整補充。

第四次戰役後的情況是:我前鋒部隊距離後勤供應基地——東北軍區後勤部,已經有幾百公里遠了,在沒有制空權且道路橋樑嚴重損毀的情況下,讓後勤部隊冒着美軍飛機的轟炸,深入朝鮮境內四五百公里往前線送物資,實在是太難了。

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東北軍區後勤部在朝鮮境內只設立了一個指揮所用於聯絡前線部隊和協調物資配給,這個指揮所人少力量弱,後勤體制又比較落後,無法適應大規模現代化戰爭的需求。

基於物資補給困難和後勤體制落後兩個問題,彭德懷決定組建新的志願軍後勤司令部,他經過反覆思考,最終選定了洪學智擔任志願軍後勤司令員。

根據洪學智的回憶,彭德懷一開始並沒有告訴他這個任命,只是讓他回北京向毛主席和周恩來彙報志願軍的物資供應問題。

洪學智風塵僕僕地回到了北京,見到周恩來後着重談了志願軍的物資供應問題。

洪學智認爲,志願軍的補給線路太長了,很多供應物資的兵站相距幾百公里,前後方脫節嚴重,而且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大部分物資在路上就被敵機炸燬了,現在部隊有三怕:一怕沒飯喫,二怕沒子彈,三怕負傷後抬不下來

還有,我軍後勤系統高度分散,各兵種各搞各的,通信系統也不統一,物資供應沒法統一協調。

周恩來聽了以後神情嚴肅,表示軍委正在考慮給志願軍的後勤增派防空和通訊部隊,洪學智表示這很好,早就應該這樣做了。

接着,洪學智說我軍物資的損毀,已經達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現在敵人蔘戰的飛機已由1100多架增加到了2000多架,並由普遍轟炸轉向破壞我運輸線,特別是凝固汽油彈對我地面倉庫、設施危害最大。4月8日,敵機向我三登庫區投擲大量燃燒彈,一次就燒燬了84節火車皮的物資,其中有糧食287萬斤,豆油33萬斤,單衣和襯衣40萬套,膠鞋19萬雙,後方供應的物資只有百分之六七十能到前線,其餘的都在途中被炸燬了。”

設想一下,如果物資全都能夠運到前線,那我們在五次戰役後真的有可能把敵人趕到三六線附近!

接着,周恩來問物資損毀有沒有補救措施,洪學智的話更是讓人心酸:

每次戰役發起前,除汽車裝滿,馬車裝足外,人員還加大攜帶量,一個戰士攜帶量達到六七十斤。在部隊運動迅速、供應困難、後勤跟不及的情況下,這是一線部隊生存和戰鬥的必要保障手段。

手提肩扛六七十斤物資,要穿越幾十甚至數百公里的封鎖線,這在常人看來是無法想象的,但我們的志願軍後勤部隊做到了

談話的最後,洪學智向周恩來彙報了關於成立志願軍後勤司令部的事情,周恩來表示此事很重要,需要向毛主席彙報

此後,洪學智見到了毛主席,又向毛主席和周恩來詳細彙報了前線物資供應的問題,算是圓滿完成了彭德懷交代的任務,不久後他就返回朝鮮前線了

二、志願軍後勤部成立的原因及過程

1951年5月19日,軍委下達了《關於加強志願軍後方勤務工作的決定》的命令,明確要求成立志願軍後勤司令部,負責管理朝鮮境內一切後勤組織和設施。

有人問了,那爲什麼剛剛開戰的時候不成立統一的後勤指揮部呢?

洪學智將軍在回憶錄中詳細談了這件事,可以總結爲以下三點:

(一)部隊入朝時間比較倉促,來不及成立一個負責30多萬人喫穿用的大型後勤機關,所以只能依靠東北軍區後勤部提供補給;

(二)東北軍區後勤部也是在志願軍入朝前兩個月臨時成立的,人手十分短缺,大約只有一半的幹部能夠到崗工作,在人力如此缺乏的情況下,軍委顯然沒有能力再組建單獨的志司後勤部;

(三)志願軍入朝時對這場戰爭的規模和時間喫不準,沒有料到會打到三七線那麼遠的地方,所以當時以爲依靠東北軍區提供補給,是完全可行的

但戰局的發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時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長的李聚奎上將在回憶錄中談到了一組數字,印證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消耗是多麼巨大:

(東後)共向前線運送糧食十九萬噸,槍彈兩億發,炮彈六百七十萬發,汽油二十九萬桶,救護器材兩百多噸,還收納了二十多萬傷病員,就地籌集糧食十二萬噸,基本完成了後勤保障任務,保證了戰役的勝利。

據統計,志願軍入朝時有1300多輛汽車,戰爭第一週就被敵機炸燬了200多輛。第四次戰役開始後,敵人的飛機增加到了1700多架,主要負責轟炸我運輸線,鴨綠江上的三座大橋全都被炸燬,而且是東邊修了西邊炸,前面修好了後面被炸,消耗幾乎無止境。第四次戰役後期,我軍在朝鮮投入了16個軍,加上炮團、坦克團、工兵團等技術兵種,總兵力達到了95萬,物資消耗大幅增加。

雖然東北軍區後勤部的同志們盡了最大努力,但架不住戰爭是個無底洞,隨着戰爭的發展,東後採取的“後方統一調配+設立前線指揮所”的模式,愈發不能適應形勢的需求了。

在軍委下達相關命令後,彭德懷命令洪學智起草了一份文件,題爲《關於供應問題的指示》,特別指出:後勤工作是目前時期我們一切工作的首要環節。

5月14日,彭德懷主持召開會議,會議一開始他就說:現在中央又給我發來電報,要求志後司令員由志願軍的一個副司令員兼任。現在我們就先定一下,誰來兼這個後勤司令員。

洪學智回憶:

我一聽彭總這話,就預感到八成得由我來兼了,因爲一進到朝鮮,後勤就是由我兼管,可從內心講,我並不願意兼這個後勤司令……

洪學智之所以不願意當後勤司令員,是因爲他覺得自己一直從事軍事和政治工作,對後勤不熟悉,再有就是抗美援朝戰爭的後勤工作太難搞,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擔心搞不好、搞砸了沒法交代”。

與會的韓先楚、鄧華、解方等人都說後勤司令員應該讓老洪來當,洪學智自然是一口拒絕,他的回憶錄中記載了這一段:

我憋不住了,開腔道:我不能兼這個後勤司令員。

彭總不解地問:爲什麼?

我說:前一段時間讓我管,我就沒管好。現在再讓我兼這個後勤司令員,還不是弄不好呀!我別的什麼事都可以幹,就這個事不能幹!

彭總不高興了:你不幹,誰幹?

洪學智先說鄧華合適,又說韓先楚合適,但鄧華還兼任副政委和韓先楚還要主管作戰,沒有精力再兼任後勤司令員了。

洪學智又提議:那把東北軍區後勤部的李聚奎,或者周純全派來也行啊!

彭總說:後面任務也很重,他們主管他們那頭。

洪學智又說:那讓總後的楊立三派人來啊!

彭總生氣了,拍着桌子大聲道:你不幹,行,那你不用幹了!

洪學智問:那誰幹?

彭總吼道:我幹!你去指揮部隊吧!

洪學智有點怕了,聲音低下來了:老總,你這是將我的軍啊!

彭總說:是我將你的軍,還是你將我的軍?啊!

衆人見氛圍有點尷尬,都來勸洪學智,說你就當這個後勤司令吧。

洪學智只好說:那這個後勤司令我當了,但有兩個條件:一是如果幹不好趁早把我撤了換合適的人。二是回國後讓我繼續搞軍事工作,不要再讓我幹後勤了。

彭總答應了洪學智的這兩個請求,幾天後軍委就做出了《加強志願軍後方勤務工作的決定》,命令洪學智擔任志司後勤司令員,周純全擔任政委。

由此,我軍在朝鮮戰場有了統一的後勤管理系統,按照軍事術語說就是:我軍的後勤部門完成了由各軍兵種各自爲戰,向諸兵種合成的重大轉變。

這在我軍後勤史上,無疑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三、志願軍後勤部隊對抗美援朝的貢獻

志願軍後勤部的成立,對戰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相關資料顯示後勤司令部成立僅一年,部隊的各種軍需物資的浪費和損毀就大幅度減少:

(一)主食及副食(包括各種粗細糧、肉、鹽巴、蛋粉等)損失量僅佔總供給的1.31%;

(二)糧食囤積效果有了明顯改善,六十四軍甚至超額完成屯糧;

(三)各類被服用具的損失量佔總供給量的0.52%;

(四)其餘物資如線手套、雨披、帳篷、揹包繩、汽修員工作服等,完整送到前線基本不成問題。

時任志願軍後勤部參謀的趙南起,在回顧這段歷史時也談到了一組數據:

(成立後勤部以後)鐵路通車時間由1951年的30%上升到了1952年的60%,汽車運輸效率提高了2.5倍,汽車損失率和物資損失率都降到了5%以下,物資保障方面,1952年下半年以後基本可以保障1個月的糧食和油料,以及兩個基數的彈藥儲備。

後勤部門能將損失降到如此小,靠的是什麼呢?除了先進科學的管理模式外,就是那條著名的打不垮、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了。

而鋼鐵運輸線的傑出代表就是志願軍鐵道部隊。

1951年8月,志願軍後勤部剛成立不久,李奇微就發起了殘酷的“絞殺戰”。這是李奇微仿效1944年3月盟國空軍在意大利境內,以德軍使用的鐵路線爲主要攻擊目標而發動的空中戰役而炮製的。李奇微揚言用空中力量“摧毀志願軍每條保障線上的卡車和橋樑”,以此來摧毀前線陣地上志願軍戰士的作戰意志。

剛上任不久的洪學智與“聯合國軍”總司令、美軍上將李奇微,展開了一場未曾謀面的生死對決。

在軍委和志願軍後勤部的命令下,鐵道部隊緊急補充新兵九千餘人,又臨時成立五個團,將兵力擴充了一倍。

鐵道兵們冒着炮火日夜搶修鐵路,在清川江大橋上運送、保護物資,從1951年9月下半月至10月上半月期間,全軍車輛的40%都是從這座大橋到達前線的,可以說沒有鐵道兵的保護和搶送物資,前線的秋季防禦作戰就不可能取勝。

11-12月,美軍對清川江、大同江、沸流江大橋發起了更爲瘋狂的轟炸,爲了避免敵機的轟炸,鐵道部隊採取了白天拆除橋面的魚尾板,夜晚再裝上,白天拆除橋樑,晚上再裝上等辦法來迷惑敵人。

在空中偵察的美軍飛行員得知實情後感慨:中國軍隊的修橋速度堪比F80飛行員的轟炸速度!

至12月23日,美軍第五航空隊在作戰報告中承認:

共軍的修路人員和修橋人員已經粉碎了我們對平壤鐵路的封鎖,並贏得了使用所有鐵路主要幹線的權利。

據《抗美援朝戰爭史》記載,從1951年9月到1952年6月期間,美軍的“絞殺戰”一共破壞了19886處設施、延長700多公里,其中包括橋樑1729座次、延長51.7公里,隧道43座次,供水站148站次,通訊線路5.6公里

如此高強度地打擊交通設施,恐怕世界戰爭史上都很少見,但志願軍鐵道部隊頂住了巨大的壓力,建立起了一條打不垮、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不僅保證了前線物資的順利供應,還多修建了幾百公里的鐵路,這絕對是一個奇蹟!

據統計,在“搶三江”行動(美軍稱之爲絞殺戰)中,我軍後勤部隊共出動1100多輛汽車和大批汽艇和鋼船,在清川江、沸流江、大同江大橋上共搶運了超過兩千車皮的物資,極大的保障了前線的物資供應。

但鐵道兵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近一年的“反絞殺”作戰中,我軍共有643名戰士犧牲,他們有的犧牲在美軍的飛機下,有的在與敵特的搏鬥中犧牲,還有的在拆除炸彈時不幸遇難,其中包括一級英雄、排爆專家楊連第。

1952年6月,在經過九個月的狂轟濫炸後,美軍驚訝地發現:即使他們平均每天出動300架次飛機,對三江地區的中國運輸隊進行轟炸,也不能摧毀志願軍的鐵路運輸線!

由此,美軍野心勃勃的“絞殺戰”以失敗告終,第七艦隊司令官J.J.克拉克中將說:

空中封鎖交通線的做法是失敗了,它並沒有封鎖住敵人的交通線。

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裏特中將在漢城的記者招待會上承認:雖然聯軍的空軍和海軍盡了一切力量,企圖阻斷中國人的供應,然而中國人仍然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運到前線,創造了驚人的奇蹟。

李奇微在戰後回憶說:

在朝鮮戰爭期間,有些人認爲以空軍來切斷已投入戰鬥的敵軍所有增援和補給,就可以創造截斷敵人的奇蹟。但空軍並不能創造這種奇蹟……空軍力量確實存在一定的侷限性。

其實李奇微錯了,真正讓美國空軍失敗的不是什麼“空軍的侷限性”,而是他們錯誤的戰爭觀——他們片面地以爲鋼鐵和汽油產量是戰爭的決定性因素,只要不計成本地把鋼鐵和汽油扔到敵軍頭上就能取得勝利。

而我們中國人一貫認爲決定戰爭成敗的是人而不是鋼鐵和汽油,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志願軍後勤部隊,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在這場沒有謀面的戰鬥中,洪學智,這位數年後授銜上將的中國將軍,完勝美國上將李奇微。

本文作者:李洋,“這纔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纔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