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春,第二野戰軍陳賡兵團解放雲南後,中央決定以二野18軍爲主力,從新疆、青海、雲南三個方向各抽調有力一部配合, “四路向心”進軍西藏。

川藏、青藏、新藏進軍部隊的一系列壯舉,如張國華軍長的背女出征,李狄三總指揮的馬革裹屍,穆生忠政委的勇開天路,都以爲人所知,今天說說滇藏方向的進軍部隊,14軍42師126團,這個團隊在軍史上赫赫有名。

42師由淮海戰役起義的國民黨軍110師改編而成,師長廖運周參加過南昌起義,後來長期潛伏在這支部隊,該師前身爲西北軍方振武所部,參加過臺兒莊大捷。淮海戰役起義後,42師在二野14軍編成內渡江南下,從浙贛轉戰兩廣,一直打到雲南邊境。所屬126團1950年進軍西藏,一部駐防察隅,參與了西藏平叛和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的瓦弄大捷,後編入某著名高原山地旅。

126團主力回防雲南後,又多次入藏平叛,在1964年橫渡金沙江的大練兵中,得到毛主席”八六批示”的讚揚。1979年,該團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1981年參加扣林山戰鬥,產生過著名的“九勇士班“等多個英模集體和個人。

這個團在解放初擔負進藏任務時,有非常出色的表現。

42師解放麗江後,受命派遣一個團挺進雪域高原,配合18軍實施昌都戰役。從滇西北方向進藏,要跨過橫斷山脈的重重高山大河, 此路進軍與其他三條進藏路線相比,面臨的困難如出一轍:一是沒有路;二是高原反應強烈;三是糧食補給極度困難。因進藏艱難,陳賡司令員親自點將:126團團長高建興,率所部執行南線進藏任務。

左一爲高建興

高建興是1938年入伍的山西老八路,是跟隨陳賡從太嶽老區一路打出來的,作戰中曾兩次負傷,多次立功。按照那時部隊幹部“二五八”的標準,已經32歲的他,早就夠資格結婚成家,可是要進藏,個人的事只能撂下,任務光榮,沒什麼條件可講 。老首長陳賡看上的,就是這個團長作風硬,軍政都拿的起來。

進藏重要的問題是做好動員,鼓動士氣。126團600多人兵分兩路,由團長和政委各帶一隊,每人負重達七八十公斤,在遠離後方的情況下,穿越高黎貢山、碧羅雪山、金沙江、瀾滄江等雪山激流,跋涉1500多里才能到達目的地。高建興知道,要把部隊帶上去,說再多都是空的,只有以身作則,率先垂範。部隊出發後,高建興就帶着參謀和警衛員下到了前衛連。

這是一個非常愛兵,也非常善於帶兵的團長,在行軍中幾乎從不騎馬,坐騎只用來馱病號或裝備;遇有渡口,自己先上船在激流中試水,放心了才讓戰士登船;溜索過江時,經常自己先上滑板;大家喫不慣酥油糌粑,他親手熬一鍋濃濃的酥油茶,帶頭大口喝下;斷鹽的時候,把炊事員用僅剩的鹽粒爲他熬的粥,毫不猶豫倒入大鍋。這樣處處身先士卒,讓團隊士氣高昂。

特殊的環境下如何喫、行、住、打,高建興是經過仔細琢磨的,他把小分隊戰術作爲戰前訓練的重點,甚至把伙食單位下放到班,以適合滇藏地區的深谷密林。當部隊來到滇藏交界處的松塔村時,遇到了第一支攔路虎。

在拉克拉,憑險據守着一百多藏兵,領頭的大隊長叫那恩,此人喊話讓解放軍退走,否則“要堅決和漢人拼刀子。”

昌都戰役發動在即,126團作爲南集團的參戰部隊,如果不能按時到達預定位置,就要貽誤戰機。高建興連續讓人送了三封信給那恩,那恩才同意見面談判,不料他帶着翻譯和參謀一進去,那恩見高建興三人身材瘦小,突然大喊:不談了,不談了,你們這樣的娃娃兵跟我談什麼,趕快退走。

高建興大怒:“你等着,我要不把你活捉,這個團長我就不幹了。“他出了門,慢吞吞地往回走,把地形看了個仔細。

當夜,高建興命令部隊隱蔽接近那恩駐地,等藏軍後方槍一響,馬上出擊。原來他白天就已經派出一個排,在藏族工作隊員的引導下,攀爬懸崖,繞到了那恩的背後。

戰鬥進行的異常順利,那恩腹背受敵,被打的措手不及,人被擒住了。高建興笑着問那恩:我們的娃娃兵怎麼樣?

那恩心悅誠服:山羊都爬不過去的地方,你們都能過來,我認輸。

高海拔雪山上空氣稀薄,中原來的戰士極難適應,翻越梅里雪山時,所有人的高原反應都特別強烈。有戰士犧牲,二營長王月才也無奈了,忍痛命令打開烈士揹包,蓋住遺體,再用石頭壓住,然後催促全體迅速前進,不要多做一刻停留。下山時,都是在陡峭的雪坡上滾滑而下,他再次下令,丟槍的不受處分,黨員和幹部盯住體弱者,不許丟下一人,全體儘快離開這個鬼門關。

126團突破碧土、梅里雪山藏軍的防線後,戰士們都說“1號一打仗就不要命“。解放戰爭期間,高建興在打登封時頭部受過重傷,經過高原缺氧和急行軍的折騰,開始頭痛欲裂,通宵失眠,但他仍然堅持指揮作戰,憑藉組織戰鬥出色,部隊攻擊精神旺盛,126團一路連戰皆捷,戰鬥傷亡極小,主要人員傷亡都來自惡劣環境下的非戰鬥減員。

126團按時抵達瀾滄江邊,江對岸就是鹽井。要依靠溜索過江,爲迅速投入戰鬥,突擊連命令兩人一組上溜板,強行溜向對岸。其實,溜索這種古老的過江工具,對當地少數民族來說早就習以爲常,他們能砍一截藤條,圍個圈,兩手扶着藤圈就能過溜,但對初到此地的126團來說,單人溜都不保險,兩人溜索需要極大的勇氣。爲了掩護溜渡,火力排把一路辛苦背來的迫擊炮彈全部打了出去,突擊排鼓勇飛渡,落地就打,迅速殲滅了鹽井守軍。不久以後,戰役結束,西藏和平解放的大門打開。

昌都戰役後,126團的下一個重要任務,是進軍中、印、緬交界的邊防重地察隅。

1951年年初,高建興在察瓦龍駐地召開慶功會,當地的頭人、喇嘛和貧苦羣衆數千人來參加,高建興先宣佈,大會第一項,隆重表彰獎勵在部隊進藏中做出貢獻的先進人物,感謝僧俗各界對解放軍的支持,獲獎的模範們喜氣洋洋,會場氣氛非常熱烈。

高團長接着一揮手,紅色的慶功會橫幅撤下,換成了黑底白字的審判大會,高建興一臉沉重,宣佈了兩個班長的罪行:一個與藏族婦女搞不正當關係,並離隊潛逃;一個侵吞部隊賠償牧民馬匹的銀元。然後大喝一聲:推下去執行。把兩個班長當場槍斃了。

在衆人驚愕的目光注視下,高建興宣佈大會第三項,請大家檢閱解放軍的射擊表演,在早已設置好的靶場上,步槍、衝鋒槍、輕重機槍和迫擊炮一字排開,全團挑出來的特等射手輪番射擊,發發中靶,會場又開始一片歡呼。

這個團長瘋了?不是。是因爲進藏途中,他發現了軍紀出問題的嚴重性。

高建興這三個舉動,是要所有人見證,解放軍軍紀嚴明,嚴格執行民族政策,有功必獎,有罪必懲,同時展示解放軍的軍事實力,震懾那些阻撓解放軍進藏的敵對勢力。

部隊進藏時,少數民族因受謠言欺騙,聽說漢人來了要殺男人,搶女人,很多地方的羣衆,在部隊到來前全跑光了,造謠的頭人們要的就是這個結果。

部隊進藏,後勤保障極爲艱難,後方一個輜重團1800人,連同各縣的數千少數民族民工,用上萬頭騾馬,日夜不停地向前方轉運糧食給養,運上去一斤糧食,路上要消耗八斤,爲此雲南幾個縣耗盡了財力物力,就爲了保障全團600人。

進軍途中, 戰士不僅要背裝備行裝,還要帶上茶葉、銀元,用於贈送和購買必需品,這就又增大了行軍負擔,艱難跋涉中,戰士有的倒在雪山上,有的摔下懸崖,有的溜索時墜入激流,連馱糧食的騾馬也要溜索渡江,騾馬更是大批倒斃,高建興一路上經歷太多了。

軍地雙方如此艱難,有人竟敗壞軍紀和貪污,老天都要發怒,何況高建興。少數民族在進軍中做的貢獻太大了,這樣的風氣不剎住,從滇西北到察隅,誰會在原始森林裏摸樹上的馬幫標記,爲部隊領路?哪有人再幫部隊當翻譯、做宣傳?誰教給部隊過雪山帶上紅糖和生薑這些降低高原反應的土方法?誰有溜索板滑偏時飛身滑過來相救的身手?一路前來的進藏工作隊的少數民族幹部,千里迢迢當嚮導、打前站、協調地方、組織運輸,後面的工作還咋幹?他深深體會了軍區首長一再叮囑的“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喫飯“這一進藏指示。

高建興不想下這個手,兩個班長都是他從太嶽帶出來的老兵。但蛀蟲不清除,解放軍將寸步難行,這就是當年的現實,。

1951年,126團奉命開進察隅。從扎那、門工到察隅,地形更加險峻,只能邊修路邊推進,隨着運輸線拉長,又要組織大批牲畜,人力背運,正是由於當地各民族羣衆的大力支持,部隊得以在上級規定的時間內進駐察隅,圓滿完成了南線進藏的歷史任務。

1951年,126團在察隅

126團進駐察隅後,軍民關係搞的極好,部隊在當地建起了小學,自己油印課本,教藏語和漢語,招收地區的兒童來免費上學,貧苦家庭的孩子,部隊把飯也管了起來。部隊自建了營房,開墾了800畝耕地,還從內地引來稻種,教當地人種起了水稻。當地還處於原始社會的人,也走下野人山,走向了農耕和現代生活。各族之間關係也大爲改善。西藏平叛時,察隅是爲數不多的沒有叛匪的地區。

察隅長時間裏曾經路不拾遺,誰的東西壓上一塊石頭,保準沒人動。解放軍丟塊手錶,幾年後被老鄉撿到了,都給送回來。相反,印軍偷偷挪界碑,鄉民會立即發現,毫不猶豫給扔出去,有部隊做後盾,和印軍扛膀子、扔石頭的事,鄉民們也沒少幹。對印反擊戰時,察隅民衆全力支前,126團(已改爲153團)協同進藏的130師,在“丁指“率領下痛殲了印軍11旅。

當地社會的進步,是半個多世紀軍民團結艱苦奮鬥、正確執行民族政策的結果,現在的丙察察公路,就是這段歷史的見證。

本文作者:徐渡瀘,“這纔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纔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

公衆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纔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衆號名亦爲“這纔是戰爭”,歡迎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