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將盡,立冬已至:霜降這些習俗您知多少,古人爲啥愛摞桑葉?

24節氣中的霜降,是晚秋中的最後一個節氣。“霜降”的意思是指,經過秋天秋風的肅殺之氣,天氣將逐漸變冷,開始降霜。

霜降是由秋季進入冬季的一個轉變的節氣。2020年的霜降節,從10月23日起,到2020年11月7日,一共15天。

《月令72侯集解》中,稱霜降中的三侯,分別爲:一侯豺乃祭獸;二侯草木黃落;三侯蟄蟲鹹俯。通俗地理解就是,豺狼這些動物,在霜降到來之際,會開始捕獲獵物,準備過冬; 秋天的樹葉會慢慢枯黃掉落,葉落歸根; 冬眠的動物,也會蟄藏在洞中,不動不食,進入冬眠狀態。

我們知道,一氣有15天,每侯有5天,我們現在所處的時間段,正是霜降的三侯中。

古人在《24節氣解》一書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

由此可見,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露水凝結成霜,到了晚間地面散熱很多,溫度會驟降到零度以下。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地面或植物上,形成了細微的冰針,有的形狀爲菱形的霜花,色白且結構疏鬆。

關於霜降的俗語中,古人留下了:“霜降有霜,稻像霸王”、“霜降蘿蔔,立冬白菜,小雪蔬菜都要回來”、“霜降不起蔥,越長越要空”“霜降殺百草”等說法,提醒人們,經過霜打過的植物,一點生機勃勃的樣子都沒有了。

因此,北方的人們要在霜降來臨之際,將成熟的作物收割,並提前種下耐寒的過冬農作物。

即使在氣溫稍高的南方地區, 人們也會在霜降到來之際,及時地摘棉花、拔除棉秸稈,耕翻土地。

那麼,古人在霜降這一天,都會有哪些習俗呢?結合中國傳統文化24節氣等常識,今天,我們就來淺談下。

一、祭祖——送寒衣

每年的十月初一是民間的祭祖節。霜降到來之際,古人會在祭祖時,將冥衣等禦寒的衣物,送給先祖,叫作“燒衣節”或“送寒衣”。

送寒衣是古人表達對已故去的人一種祭奠,承載着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二、舉行菊花會——賞菊

“七月梔子頭上戴,八月桂花滿樹黃,九月菊花初開放,十月芙蓉正上妝……”

菊花是一種溼草類植物。十大神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菊的種類有100多種,宿根自生、莖、葉、花、色,各不相同。分爲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可以用來泡茶和入藥。以緩解治療風症和頭眩腫痛,長期飲用還可以利血氣、安腸胃,延年益壽等功效。

霜降節氣,正是秋天的菊花開得旺盛之際,北京地區等當地的百姓,會選擇一些田園寬闊、寺廟處等舉行菊花會。

人們一邊賞菊、一邊飲酒、一邊吟詩作畫。在菊花會中,心靈手巧的人們,還會編織菊花塔,祭祀菊花神。

三、打霜降——祈福

古時候,人們會選擇在霜降當天,舉辦隆重的收兵儀式。鼓樂聲中,以期拔除邪崇等不祥之物,祈求天下太平。

打霜降時,清朝的官員會在這一天,早早起來,三拜九叩之後,列隊向天空鳴槍放炮,然後再用火炮、槍支等朝天空打,形象地稱爲打霜降。

四、摘柿子和桑葉——求平安

“霜降霜降,米穀滿倉”、“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

柿子在秋季霜降時,已經熟透,據醫學資料稱喫柿子能補充維生素和糖分,並且用清熱生津、消炎通便等功效。

霜降來臨之際,古人會及時地摘柿子、喫柿子,同時還寓意事事平安。

當然,也有人會在霜降日,摞桑葉。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灌木類》中談到,桑有多種,如白桑、雞桑、子桑、山桑,形狀顏色各異。

醫學界認爲,霜降後採摘霜打的桑葉,稱爲“霜桑葉”,用來煮水泡腳,可寒熱出汗,改善手腳麻木,解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治金瘡及小兒口腔潰瘍等功效。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付費文章更精彩),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參考資文獻:《中國24節氣》、《中國傳統文化》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