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戰爭題材的影視劇有很多,其中最常出現的兵器就是手槍、步槍、機槍這三大件兒,火炮和其他重型武器是比較少出現的。

其實在真實歷史上也大體如此,當時中國軍隊中火炮的裝備量的確不算很多,大多數部隊的武器主要也就是以上那三大件兒。而且這其中機槍也算貴重武器,一些裝備比較差的軍隊,機槍裝備量非常寒酸,堪稱是壓箱底的寶貝武器。

大家都知道國軍中央軍在1930年代組建過一批裝備精良的“德械師”——之所以打上引號是因爲這個詞彙其實是民間創造出來的,單以裝備來看它也並不太“德械”。不過你要說其正式的名稱——調整師,恐怕大多數人又都沒聽過,所以我們也就順着“德械師”的叫法來叫吧!

雖然說“德械師”的武器裝備,尤其是重型武器配置上也不怎麼樣,但起碼輕型武器的配置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屬於一流水準。

以我們要說的機槍爲例,輕機槍可以裝備到步兵班,每個步兵連可裝備9挺輕機槍,一個步兵團轄9個步兵連,即可裝備81挺輕機槍;一個“德械師”有4個步兵團,在輕機槍的裝備量上,至少要有324挺。

“德械師”的一個步兵營另裝備6挺重機槍,全師合計12個步兵營,即可裝備72挺重機槍。

以上只是按照基本編制而計的,共計有輕重機槍396挺,算是一個保守統計吧!

爲什麼說是保守統計呢?因爲實際上還有一些其他分隊也可能會裝備機槍,因此“德械師”的實際機槍裝備量要高於上述的保守統計水準。當然了,這是在裝備能夠落實的前提下,要是落實不下去,那麼基本編制恐怕都填不齊。

以能夠切實裝備足量武器的中央軍36師爲例,該師實際裝備有351挺輕機槍,另外裝備76挺重機槍,輕重機槍裝備合計達到了427挺。

一個師就裝備427挺機槍,這配置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絕對算豪華了;機槍裝備量較少的八路軍120師和129師,兩個師加起來也不過裝備有雜式輕重機槍300挺,只有36師機槍裝備量的70%。

那麼36師是不是1930年代中國軍隊中裝備機槍數最多的師旅(指實力數相當或略小於師的旅)級部隊呢?

並不是。

在中央軍36師裝備到位數年前即已編成的東北軍“國防旅”在機槍裝備數量上便可將其壓倒。

衆所周知,得益於大量外購及通過東北兵工廠自產,奉軍及其隨後演變而來的東北軍在武器裝備的配置上一直是當時中國軍隊中的一流水平。

1928年皇姑屯事件後,張學良回到東北主政,隨後被推舉爲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兼奉省保安司令。當年年底,張學良宣佈接受南京國民政府管轄,史稱東北易幟,所部改爲東北邊防軍,簡稱東北軍。

在張學良主政東北初期,其實就開始了對所屬軍隊的編制調整,這個時間點還要在易幟之前。其核心要點便是裁減東北部隊的總員額,撤銷軍團等大的編制,將部隊改編爲所謂的國防軍和省防軍。

其中國防軍分爲五大兵種,佔主體的步兵、騎兵改爲旅級編制,炮兵改爲團級編制(後亦合編爲旅),工兵改爲營制,輜重改爲教導隊制;其餘憲兵、通信、戰車等部隊則以隊爲單位存在,下設分隊。

1928年11月30日,軍隊改編基本完成。

其中國防軍步兵旅或簡稱爲“國防旅”共計有27個,番號分別是東北陸軍第1旅至第27旅;國防軍騎兵旅有6個,分別是東北陸軍騎兵第1旅至第6旅;國防軍炮兵團共計10個,番號分別是東北陸軍炮兵第1團至第10團;此外另有8個工兵營及各直屬分隊。

除了國防軍外,東北軍另有空軍、海軍、遼寧省防軍、黑龍江省防軍、熱河省駐軍、興安屯墾軍等部。

以上部隊中以所謂的國防軍步兵旅爲作戰核心,人員、裝備都較爲充實。東北易幟後,東北軍番號最初未變,一直到1930年5月1日,才正式納入國軍番號體系,但其番號仍有特殊性。

以國防旅爲例,東北陸軍第1旅改爲國軍獨立第7旅,此後以此類推,不過此時東北軍國防旅只有25個,故而最大番號爲獨立第31旅。

番號雖然改變了,但各部的實力數和武器裝備是沒有變化的,而東北軍此時的人員補充、武器配備也不由南京方面掌握。

以東北軍國防旅先前的編制而論,其滿編兵力可達1萬餘人,實際實力相當於是一個師。不過絕大多數作戰旅都不滿編,兵力數上一般都不滿萬。

這樣的一個旅轄3個步兵團,每個步兵團轄3個步兵營,每個步兵營轄4個步兵連,每個步兵連轄3個步兵排,每個步兵排轄4個步兵班。

不難看出,東北軍的編制還是有些特別的。如其1個步兵連實際有12個步兵班,1個步兵營實際有48個步兵班,而一般來說一個步兵營只有27個步兵班。

東北軍的步兵班每個班裝備有10支捷克式步槍、1挺捷克式輕機槍,有的資料稱還裝備有1具擲彈筒。不過筆者在其他資料中尚未發現有此裝備(如獨立第7旅620團9連連長回憶九一八時稱,該連有120支捷克式步槍和12挺捷克式機槍,未提擲彈筒),故而暫時存疑。

以此而計的話,東北軍的1個步兵連即裝備有12挺輕機槍,1個步兵營則裝備48挺輕機槍,1個步兵團則裝備144挺輕機槍。

這個輕機槍的裝備量可以說是非常之大了,比全面抗戰之初的八路軍120師和129師全師的輕機槍都多,甚至比幾年後編成的中央軍“德械師”的1個步兵團裝備的輕機槍數還要多出一大半來。

不過東北軍在重機槍的裝備量上不如後來的中央軍“德械師”,因爲東北軍的步兵營沒有營屬機炮連或機槍連,它所裝備的重機槍、迫擊炮是集中到了團級。

東北軍的1個步兵團直屬部隊有機槍連、迫擊炮連、平射炮連。

其中迫擊炮連裝備6門中口徑迫擊炮,平射炮連裝備4門37毫米平射炮(主要是遼造13式平射炮),機槍連裝備12挺馬克沁重機槍。

這裏我們也就機槍連的稱謂說一下,在當時一般來說機槍連都指的是重機槍連,因爲輕機槍一般是不單獨成連,而是裝備到步兵班排的。當然這個是就通常情況來說的,也有例外。

這樣的話,東北軍“國防旅”1個步兵團的機槍裝備量就搞清楚了:重機槍裝備12挺,輕機槍裝備144挺。而這樣的步兵團,國防旅中有3個。

因此一個東北軍的“國防旅”,或者簡單說是主力旅即至少裝備有重機槍36挺,輕機槍432挺,合計裝備輕重機槍468挺。

爲什麼這裏要說至少呢?

因爲除了以上3個步兵團外,東北軍的主力旅還有旅直屬的騎兵連、通信連、重迫擊炮連(裝備6門150毫米迫擊炮)和衛隊連(或稱手槍連、特務連)。

這些單位也可能裝備部分機槍,不過筆者缺乏具體的資料,保守起見就暫不計入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其中的衛隊連裝備有大量衝鋒槍,據說是全員裝備,這個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也並不常見。

所以,以保守的編制數來算,東北軍一個主力旅即裝備輕重機槍468挺,比中央軍“德械師”保守裝備的396挺輕重機槍要超出很多。而即便以中央軍裝備極爲充實的36而計,其裝備輕重機槍427挺,依然要比東北軍國防旅保守裝備的468挺要少41挺。

當然了,中央軍裝備的重機槍和輕機槍比例比較合適,而東北軍部隊則以輕機槍居多。因此東北軍一個國防旅的機槍總數雖然超過了中央軍“德械師”,但具體在重機槍的裝備量上反倒只有對方的一半左右。

不過東北軍實現這個裝備標準時,中央軍的裝備還遠達不到後來“德械師”的水準,要不說當時的東北軍財大氣粗呢!

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日軍僅僅是在瀋陽兵工廠的庫房中就繳獲了2000挺捷克式機槍,這些輕機槍可以裝備後來中央軍的25個團,裝備東北軍的14個團。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的裝備水準雖然大不如前,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基本每個步兵班1挺輕機槍的配置還是能做到的。

而東北軍的那些獨立旅後來也均在番號前加了100,改爲了三位數番號的步兵師,真正成爲了實打實的作戰師。單純以裝備而論,依然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屬於一流水平。

全面抗戰開始後,東北軍各部奔赴抗日戰場,開始了自己新的征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