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抗戰劇中經常能看到打炮樓的情節,這個炮樓其實是日僞軍在佔領區據點工事的核心部分,雖然名其曰“炮樓”,其實大部分炮樓內是沒有炮的,駐防日僞軍多裝備的是輕重機槍和步槍。

這種防禦工事一般建立在城鎮或交通要道處,是日軍在華北實施“以點連線、以線成面、層層分割、逐步蠶食”的關鍵基礎之一。在小的據點內,日軍可能只有一個分隊,僞軍一個排;在稍大的據點內,會有日軍一個小隊,僞軍一個連;在縣城據點內,日軍通常會有一箇中隊,僞軍警則會有一個營。

當然,有的據點內會是純日軍,也有的據點內會是純僞軍。具體駐兵規模因地而異,不一定非得是我們上面中說的那種配置。

日軍據點工事體系的殘留

平時狀態下,這些日僞軍就卡在重點城鎮、道路,壓榨老百姓,封堵游擊隊,對八路軍根據地實施封鎖;在日軍大舉“掃蕩”時,這些據點便是前進基地,同時據點內的日僞軍也會配合其主力部隊實施“掃蕩”。

當時日僞軍的據點設置到了什麼程度?

1942年“五一大掃蕩”後,日僞軍在冀中就建有碉堡1753個;1943年初,日僞軍在山東建有大小據點2182個,盤踞了4萬多日軍、近17萬僞軍。

以現在的觀點來看,這些以炮樓爲核心的防禦工事簡直是不堪一擊,只要有平射炮和足夠的炮彈,可以說是一打一個準。但關鍵問題是,八路軍的炮極少,炮彈更少,以八路軍當時的武器配置,強攻這種炮樓其實是比較困難的。

八路軍攻佔炮樓後

1940年的百團大戰我們都知道,這場戰役中八路軍主動進攻日軍據點的戰例有很多。但細看八路軍彈藥消耗的話會發現,使用的炮彈依然很少,這也是戰役中犧牲很大,而且有的戰鬥未能徹底解決的關鍵因素之一。

如129師部隊在爲期3個多月的百團大戰中總計消耗各類炮彈僅2995發,這還不僅僅是山炮彈的消耗,而是包括山炮彈在內,平射炮彈、迫擊炮彈,甚至是擲彈筒彈的總計消耗。

晉察冀軍區八路軍的炮彈消耗就更寒酸了,三個作戰階段分別消耗炮彈431發、185發、45發,合計消耗炮彈僅661發。

這麼少的炮彈在大規模戰役中可以說是杯水車薪,要是炮彈足夠,戰士們的犧牲就不會那麼大,而戰果反倒會大很多了。

實際上別說是炮彈的消耗比較少了,就是子彈也沒打出去多少。

129師部隊消耗各類子彈75萬9718發、晉察冀軍區部隊消耗各類子彈26萬0328發,合計才100萬發出頭。這可是大幾十個團打了3個月的戰鬥消耗啊!

爲什麼不多打點子彈,減輕傷亡,擴大戰果呢?

國府此時已經不再向八路軍發子彈了,而攻堅作戰消耗大、繳獲少,八路軍能擠出這些彈藥已經是拼出了老底。

百團大戰爲什麼打不起第二次?關鍵點就在於彈藥。

如上所述,兩大戰略區的炮彈消耗合計爲3656發,繳獲合計爲3405發,消耗略大於繳獲;在子彈方面,消耗102萬0046發,而繳獲僅爲31萬3363發,庫存彈藥純減少達70萬發。

對於以繳獲爲主要補充渠道的八路軍來說,大規模攻堅作戰很難再次組織。

而日軍也並不給八路軍喘息之機,自1941年到1942年,其在華北地區連續實施多次大規模“掃蕩”,動兵規模達到了會戰級別。甚至到了1943年,據日軍華北方面軍統計:僅1月到5月,與共產軍交戰次數爲5524次之多,用兵達56萬7424人之衆。

衆所周知,1941年到1942年是八路軍抗戰最艱難的階段,八路軍總兵力從1940年的40萬人下降到了30萬人。兩年的艱苦抗戰中,僅統計的八路軍正規部隊傷亡就超過了10萬人,另有大批地方武裝和民兵傷亡無法統計。

到1943年的前五個月,僅日軍與八路軍交戰就高達5000多次,用兵更是達到了50餘萬人次。這很直觀地說明了一個問題,儘管損失很大,但八路軍依然生存了下來,並堅持對日作戰。

當時在敵後活動的國軍也不少,他們裝備更好,人數更多,但大多投降了;八路軍裝備差,卻依然還在堅持,在這種情況下,敵後的老百姓支持誰也就不用多說了。

有人說八路軍在敵後遊而不擊,但要知道日軍在正面戰場的全面進攻結束之後,八路軍的傷亡率要遠超國軍平均水平。即便到了敵後戰場日軍勢衰的1943年,其在僅僅5個月時間內就能與八路軍打上5524仗,平均每天要打37仗,平均每個小時都要至少打1仗。

連日軍都承認他們一直在與八路軍交戰,個別人卻還信什麼“遊而不擊”,這是不是也太可笑了?

沒人給你補充兵員、武器、彈藥、軍費、物資,自己還要時時刻刻戰鬥、傷亡、損耗,但部隊反而生存並壯大了,這隻能是打出來的,而不是養出來的。

而且這個打,還是在四面被圍攻,敵強我弱的極端環境下打出來的。

以1943年山東八路軍的情況來說。

八路軍在拆毀日軍炮樓

當時日僞在山東有2182個據點,日軍兵力4萬多人,僞軍近17萬人,另有3萬多僞警察。日軍戰鬥力強這不用說,而山東僞軍大部分是原國軍正規軍投敵的,其裝備水平和戰鬥力也不是不堪一擊。

八路軍在日僞軍的壓迫下,實施精兵簡政,同時合併全區主力部隊爲13個團,其餘主力實施地方化。

那麼整個山東戰略區這13個團的裝備水平如何呢?

以濱海軍區爲例,該區有3個主力團,分別是第4團、第6團、第13團,這可是八路軍115師教導2旅、教導5旅精簡後的主力,也是後來解放軍38軍等王牌部隊的前身。

但當時這3個主力團合計6000多人的兵力,一共只有1門迫擊炮,這門迫擊炮還只有12發炮彈。除了這1門迫擊炮外,其餘值得一提的“重武器”就是14具擲彈筒了。

別說跟日軍相比,就是跟國軍比,這個“重武器”裝備水平也可以說寒酸到了極致。

就整個濱海軍區而言,在1942年僅消耗炮彈44發,當年繳獲炮彈789發,繳獲的這些炮彈便是濱海軍區“重火力”武器的家底。

當然了,這些炮彈中大多是擲彈筒彈,而且還可能上交一部分統一分配。否則也不至於在1943年7月進行實力統計的時候,軍區僅有的1門迫擊炮才只有12發炮彈。

1943年,濱海軍區消耗炮彈226發,繳獲413發;1944年,濱海軍區消耗炮彈481發,繳獲348發;1945年,濱海軍區消耗炮彈3761發,繳獲1659發。這些消耗的炮彈中,迫擊炮彈的消耗總數爲2102發,多爲1945年時所消耗。

很顯然,從炮彈的消耗上我們不難看出,到1944年時八路軍的火力逐步上來了,尤其到了1945年時炮彈消耗更是之前年份的好多倍。

這主要是自1943年下半年開始,日本人終於撐不住,走下坡路了;隨之八路軍的實力則不斷增強。

一方面,通過對敵繳獲,八路軍的武器裝備和人員實力不斷增強;另一方面,由於各類軍工原料繳獲的增多,同時對敵作戰環境的改善,使得八路軍各地的兵工廠得以發展,提供了一些簡單的小型擲彈筒、迫擊炮,並供應了一定數量的彈藥。

以濱海軍區來說,該區兵工廠在1945年生產了“82燃燒彈”500多發、“82迫擊炮彈”3600多發,這恐怕是該軍區在1945年火力大增的關鍵了。

大家可能說了,迫擊炮彈、擲彈筒彈打日僞軍以炮樓爲核心的防禦工事有用嗎?

有用,而且非常有用。

抗戰後期,日僞軍據點中,僞軍所佔的比例要更大些。此前八路軍只以輕重機槍來攻擊據點的話,即便是僞軍也不會太驚慌,畢竟子彈是打不破炮樓的。而只要八路軍在短時間內打不下炮樓,那麼日僞軍援軍抵達,便可以解圍了。

但要是八路軍動炮了,這情況就不一樣了。日僞軍都知道,一但八路軍用上了炮,不用說是什麼類型的炮,只要是有炮,那對方必定是主力部隊。因爲之前火炮少,所以八路軍對火炮的用法也是五花八門,開發了很多特殊用法,比如迫擊炮平射便是其中之一。

所以,但凡是八路軍用火炮,包括是迫擊炮來攻據點,那麼總有辦法用得上。一些僞軍還沒開打或稍一接觸,就投降了。而日軍的話,此時的作戰素質也已經大不如前,八路軍用上炮,對其心理震懾作用也很大。日軍雖不至於投降,但各方面的抵抗力也不會如以往。

日械八路軍

抗戰能堅持到這一步,其實便看到了勝利的曙光,這也是1944年到1945年敵後戰場大反攻的一大基本特點。想當初,我們幾個主力團就一門迫擊炮,10多發炮彈還堅持了下來,當這些鐵打的部隊手中有更好的武器,他們自然會迸發出更加強大的戰鬥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