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的火力與美韓軍隊相比是差距極大的,如果不是憑藉高超的指揮藝術、一流的戰術水平以及戰士們的頑強意志,這樣的仗放到其他任何一支軍隊頭上都是很難打贏的。

所以我們說中國人民志願軍不僅僅是最可愛的人,更是一支世界範圍內有我無敵的強大軍隊。

時至今日,很多朋友只是聽說以美國爲首的聯軍火力比較強,那到底強到了什麼程度?本文就從一些戰例中,通過數據來看看其火力究竟有多強。

戰例一:第一次戰役中韓軍第1師團逃跑之戰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10月25日第一次戰役就正式開打了。

當時39軍在雲山地區與韓軍第1師團對峙,韓軍察覺到有被圍殲的風險後,向其上級美軍第1軍軍長米爾本將軍報告,請求撤退。米爾本將軍下令美軍第1騎兵師第8騎兵團開赴雲山,協助韓軍第1師團撤退。

11月1日,美軍剛剛抵達雲山,39軍的攻擊就開始了。衆所周知,雲山之戰是志願軍與美軍首次大規模交手,以美軍第8騎兵團遭重創,該團3營幾乎全軍覆沒而告終。

志願軍展開進攻後,韓軍第1師團主力尚在雲山,但該部卻撒腿就跑,以13000多發重炮彈爲掩護,通過賣掉隊友的方式逃離了戰場。

志願軍39軍的雲山之戰有2個炮兵團提供火力支援,但實際上沒打出多少炮彈,因爲戰後統計在整個第一次戰役中,志願軍機動炮兵一共才消耗了505發炮彈。

而韓軍第1師團在逃跑時就能打出13000多發炮彈來,可見其火力該有多猛。

當然了,一般的韓軍沒有這麼強的火力,韓軍第1師團中配屬了1個美軍混合炮兵團,下轄有第78高炮營(10門90毫米高射炮)、第9炮兵營(18門155毫米榴彈炮)、第2重迫擊炮營(18門107毫米迫擊炮),如此再加上韓軍本部的炮兵,纔打出了這個逃跑時的炮彈彈幕戰。

戰例二:第四次戰役中漢江阻擊戰時美軍火力

1951年1月下旬,美韓軍隊開始對三八線以南的志願軍發動大規模進攻。志願軍採取了西頂東放的戰術,以38軍、50軍在西線死死頂住美軍第1軍、美軍第9軍的攻擊。當時38軍、50軍已經連續進行了幾次大的戰役,戰鬥和非戰鬥減員很多,武器彈藥也嚴重不足。

而美軍的軍編制比我們要大很多,共計有美軍騎1師、美3師、美24師、美25師、英軍2個旅、土耳其旅、韓軍2個師團以及其他僕從國軍隊和軍直屬的重炮部隊參戰。

不消說美軍的軍直屬重炮了,就是美軍1個步兵師就有54門105毫米口徑的重炮、18門155毫米口徑重炮、36門107毫米迫擊炮,還有149輛坦克和32門雙管40毫米高炮。一個師的重火力,就超過了我們2個軍好多倍。

所以可以想象在漢江兩岸防禦陣地的38軍及50軍承受了多麼大的壓力。

1951年1月26日,美軍攻擊志願軍50軍1個連的陣地就出動了42架飛機、大口徑火炮20多門、坦克和裝甲車數十輛,對該連1個排的陣地衝擊十餘次,打出炮彈1000多發。

3月初,志願軍114師一處5000平米的陣地上,1小時內即落彈15000發;38軍112師335團一部防守的580高地,僅400平米,4天內即落彈20000發,另外還有數十枚凝固汽油彈。

而在漢江阻擊戰時期,幾乎每處陣地都是這種情況,而志願軍機動炮兵在整個第四次戰役期間只打出了7921發炮彈,尚不及美軍一次重點攻擊的炮彈消耗量。

志願軍總結:美軍進攻,對志願軍團以下部(分)隊防守的陣地,一天即可發射炮彈和投擲炸彈(包括凝固汽油彈和蝴蝶彈)數百發、上千發乃至上萬發,志願軍防守的陣地上土石被掀翻數尺,甚至成爲一片火海。

戰例三:1951年夏秋防禦戰時期的美軍火力

抗美援朝運動戰結束後,即進入了陣地戰時期,美軍又相繼調入了5個155毫米榴彈炮營、4個203毫米榴彈炮營,這一時期由於陣地較爲穩固,美韓軍隊的重火力更能得到充分發揮。

1951年9月13日至10月15日,美軍第2步兵師進攻“傷心嶺”的一個月作戰時間內。

消耗了76毫米坦克炮彈6萬2000發、105毫米榴彈炮彈40萬1000發、155毫米榴彈炮彈8萬4000發、203毫米榴彈炮彈1萬3000發,此外美軍步兵師還打出了11萬9000發迫擊炮彈和近1萬8000發無後坐力炮彈。美國空軍還出動了842架次支援,投下了250噸炸彈。

1951年10月3日至19日,美軍騎兵第1師對志願軍47軍進攻的半個月時間中。

除了師屬的3個105毫米榴彈炮營和1個155毫米榴彈炮營外,還額外加強了1個155毫米榴彈炮營、2個155毫米榴彈炮連、1個203毫米榴彈炮連。

在進攻作戰中,美軍第15野戰炮兵營創造了1個營在24小時時間內打出了14425發炮彈的記錄,平均每門炮打出了800發炮彈,大大超過了正常規定。

前線美軍的巨大彈藥消耗量甚至引發了國內高層的不滿,因此美軍高層指責範弗裏特在浪費彈藥,並要求李奇微限制範弗裏特的彈藥使用,所謂的範弗裏特彈藥量就是這麼來的。

不過範弗裏特對於國內的指責並不以爲然,美軍巨大的彈藥消耗繼續維持了下來。

戰例四:上甘嶺戰役期間美韓軍火力

上甘嶺戰役是美韓軍隊在陣地戰時期進攻作戰的一個高潮,爲了攻佔志願軍2個連級的陣地,美韓軍隊出動了2個建制師,並配屬有大量的重炮部隊。

這個“大量”指的是多少呢?是18個重炮營。

共計爲美軍第7師所轄的第31、第48、第49、第57炮兵營;加強的第143、第625、第980、第981炮兵營;

韓軍第2師團所轄的第18炮兵營及加強的第51、第52炮兵營;韓軍第9師團所轄的第30炮兵營;美韓軍爲戰場額外加強的第91、第92、第93炮兵營(韓軍);第92、第421、第955炮兵營(美軍)。

其中105毫米炮兵營9個、155毫米炮兵營8個,另有1個203毫米炮兵營,大口徑火炮數量總計324門。戰役期間,美韓軍的炮兵打出了197萬4545發炮彈,請注意,這個數字僅僅統計81毫米以上口徑炮彈,我方消耗的同口徑以上炮彈爲11萬2566發,僅爲對方的十七分之一。

我方資料顯示,上甘嶺戰役中,我軍一共打出了山炮、榴彈炮、迫擊炮彈365371發;另外還有高射炮彈5萬9059發,共計41萬4430發,其中絕大多數口徑在81毫米以下。

在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雙方的重火力如此集中,在人類戰爭史上都是極爲罕見的。然而志願軍依然在對方如此之強的火力之下堅決守住了陣地,所以說上甘嶺戰役絕對可稱之爲志願軍的巔峯戰例之一。

戰例五:陣地戰相持時期的美韓軍火力

當戰爭進入曠日持久的陣地戰後,美軍的傷亡不斷增加,爲了減輕美軍的損失,美軍加大了對韓軍的培訓和裝備力度。使得韓軍步兵師團的重炮火力從1個105毫米炮兵營增強到了3個105毫米炮兵營外加1個155毫米炮兵營,同時重建的韓軍軍團直屬炮兵也得到極大的強化。

1952年5月中旬,韓軍第1軍團在1天時間內打出了2萬多發105毫米口徑以上炮彈,火力比之前翻倍提升。

不過韓軍的獨立炮兵部隊雖然擴充很快,但關鍵時刻還得依靠美軍。如白馬山戰役期間,韓軍即承認美軍第9軍炮兵發射了炮彈18萬5000發,另外美國空軍還出動了745架次,投下了3708枚大口徑彈藥。如果沒有這麼高強度的火力支援,韓軍也是守不住陣地的。

據美韓方面統計,1952年12月,美韓軍隊與志願軍發射炮彈數的對比是:榴彈炮19比1,迫擊炮3比1。

到1953年初,美韓軍隊的火力強度甚至要更高一些,1953年1月至4月,美韓軍的火炮發射量分別爲97萬6315發、105萬1291發、142萬7418發、132萬4634發。

其中1953年1月的丁字山之戰中,美軍爲了攻下志願軍1個排的陣地,用8個炮兵營、1個坦克營支援1個步兵營,共計消耗了炮彈16萬8500發、空軍投放彈藥23萬磅,但儘管如此依然沒能攻下志願軍這個排級陣地。

按志願軍統計,防守步兵排傷亡11人,美軍傷亡150餘人,美軍自己承認傷亡77人,無論如何美軍都喫了大虧。因此,自丁字山之後,美軍不再主動進攻志願軍陣地。

而到了1953年7月的金城戰役,志願軍的地面火力才首次超過了敵軍,而這已經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役了。所以總的來說,志願軍在整個戰爭中的火力都是處於劣勢的,但儘管如此,志願軍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戰績,實在是超乎想象。

志願軍如何在對方具有這麼強的火力下還能打贏呢?僅憑犧牲是做不到的,還需要高超的智慧和戰術。

在整個戰爭中,志願軍多次發動近戰、夜戰、穿插戰來抵消美韓軍的重火力優勢;陣地戰時期又構築了規模龐大的坑道工事;同時志願軍也在不斷加強炮兵力量,發展炮兵打擊和協同戰術;待戰爭結束時間,志願軍已經成爲一支兵種齊全的強大軍隊了。

而自抗美援朝戰爭結束,我軍不斷強化和發展炮兵部隊,如今我們的炮兵在數量、質量和信息化水平上都是世界第一流水準。如果再發生戰爭,將是對方承受我們火力打擊的時候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