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消費提示

近年來,隨着老百姓對“雙十一”購物的熱情高漲,各大電商平臺及線下商場在“雙十一”期間加大購物優惠力度,這期間也是消費糾紛的高發期。爲此,贛州市消費者協會提醒廣大消費者防範消費陷阱,理性購物,科學消費。

針對往年“雙十一”“雙十二”等電商大促後容易出現消費者爆發式投訴的情況,問題較集中表現爲:

先漲後降、虛假宣傳、定金不退、發貨遲緩、退換貨受限、信息泄露、快遞延誤等

。消費攻略這麼多,但科學理性消費纔是最靠譜,怎樣才能避免“入坑”,消費者注意了:01 預 警

“直播帶貨”火爆來襲

警惕售後糾紛誰“買單”

今年的直播帶貨“火”出了新高度。不少商家以及帶貨主播“鑽空子”,出現商品與實際宣傳不符(虛假宣傳)、商品性能被誇大、全網最低價不實、商品質量難保障、假冒僞劣商品層出不窮、售後服務不到位以及消費維權難等消費者最爲集中“吐槽”的問題。

對此,贛州市消費者協會提醒消費者,要提高對商品的判斷能力,對於低價、小衆的商品應當理性購買;其次,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要有取證維權意識,及時保留網紅推薦圖片、視頻等作爲證據;遇到消費維權“瓶頸”時,可以選擇向行政部門投訴,甚至提起法律訴訟。

02 預 警

摸清優惠“套路”

謹防“先漲後降”被“忽悠”

“雙11”期間,價格優惠是刺激消費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家電商也因此打出促銷牌,秒殺、折扣、紅包、優惠券、預付定金直減等不停歇,鉚足了勁刺激消費者下單。然而,部分商品已經偷偷換了“身價”,商家依舊玩起“先漲後降”的套路。部分商家借促銷表面讓利實則清庫存,甚至出售質量較差的商品。

面對商家的各類促銷活動,消費者一定要理性購物,避免因衝動消費落入商家“套路”。對於“先漲後降”的消費套路,消費者可以向相關監管部門反饋。同時,建議電商平臺建立相應的價格保護機制,避免商家虛擡價格。

03 預 警

平臺玩法“花樣翻新”

預售“定金”要留神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雙11”電商推出的玩法有:百億補貼、消費券、現金補貼、現金紅包、優惠券疊加等,累計補貼近1000億。其中,部分商家的預付定金直減的活動,消費者需提前支付定金,如未支付尾款則定金不退。

對此,消費者一定要看清並區分“定金”和“訂金”,瞭解預售規則及時支付尾款,定金一旦支付不可退,而訂金原則上可退。

04 預 警

社交拼購或藏“貓膩”

下單需謹慎

拼團的價格往往低於一般銷售價,消費者容易衝動消費。傳統的拼購模式社交電商的頑疾之一就是低價低質,消費者容易買到質量不符合預期的商品。而拼團是出於某一特定目的而臨時組織的鬆散團體,拼團交易成功後就分散,售後一旦出現糾紛往往就難以再組織起來維權。此外,拼團購物需提前支付,成團後發貨,容易出現發貨不及時的情況。

消費者在參加拼團購物前最好仔細查看商品介紹,包括髮貨時間、退換貨服務等,尤其是購買一些大件商品、貴重商品,以防由於售後服務不完善帶來不必要的購物糾紛。此外,消費者需謹防低價陷阱,低於市場價多倍的商品要謹慎購買,仔細甄別,儘量選擇大型、靠譜的平臺進行拼購。

05 預 警

特價限購、消費返現

與實際不符

在以往的電商大促期間,經常出現某些商家推出特價限購、消費返現等活動,但實際上,商品頁面上顯示特價商品限購100件,前100名下單的用戶消費返現,但實際卻是,消費者成功下單後,商家卻以已達上限或庫存不足等理由拒絕消費者下單,或者並非前100名用戶,而無法兌換返現承諾。

商家以特價限購吸引下單,實際可購買數量與宣傳不符的,涉嫌虛假宣傳。一般而言,商家打出此類標語主要是爲了吸引部分消費者下單,從而提高商品訂單量,從而出現類似“砍單”行爲,對於特價限購數量與實際不符的情況,消費者應及時向平臺方舉報,電商平臺一經發現此類現象應對涉事商家做出相應懲罰。

06 預 警

警惕發貨陷阱

避開物流高峯

“雙11”期間,商家的發貨能力有限,面對大量的訂單壓力,發貨慢也將影響用戶體驗,部分打着“閃電發貨”的商家也不能及時發貨。

對此,消費者需做好物流滯後的心理準備。對於一些急需的商品,提前諮詢商家發貨時間,對於一些食品類、易腐易壞類商品,最好避開物流高峯。而簽收時先驗貨後簽收,對於未經同意就放代收點的物流行爲可以向有關部門舉報。

07 預 警

“電商專供”

小心被“套路”

電商專供的話題一直被大家熱議和警醒。一箱同品牌的紙巾網店便宜一二十元?一件同品牌同款的服裝網店價是實體店價的三分之一?一款看似一樣的電視機價格相差千元,實則型號僅差一個數字?這背後是品牌“電商專供”在“搗鬼”。

在產品質量上“電商專供”商品與實體店銷售的產品看似一模一樣,仔細看會發現顏色、內件配備或某些功能存在差別。實際上“電商專供”商品一般是價格較低而品質稍遜的商品。“電商專供”商品一般在服裝、電器、鞋帽、箱包等品類較多,對此,消費者要擦亮眼睛。

08 預 警

瞭解退換貨規則

注意售後時效

不少消費者在退換貨時往往會遇到這幾類問題:商品質量問題,消費者售後因沒有證據,客服多次推諉不作爲導致商品過了7天,之後告知已過退貨週期不予退換貨;商品本身有問題,退換貨卻仍需支付運費;一線客服的處理範圍及賠償權利較小,遇到消費者因售後商品造成損失需通過上級進行處理,由於對接和事件大小被推遲處理,導致過了“7天無理由退換貨”期限,售後困難。

對此,消費者下單前應仔細瞭解商品的退換貨規則,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的生鮮易腐、定製等商品以及商家明確規定不能退換貨的商品,謹慎下單。遇到商品質量問題時應該保留證據,方便維權,如果是貴重商品從拆開包裝到使用最好錄入的視頻,以防維權之用。遇到客服推諉不處理的,向平臺舉報或者向相關監管部門舉報維權。

09 預 警

部分消費金融高利息無提示

大促期間爲刺激消費,電商紛紛推出類似於螞蟻花唄、京東白條、蘇寧任性付、分期樂、惠分期之類的“賒賬服務”,而不少平臺爲鼓勵消費者使用消費金融付款給出了更多的優惠。大部分電商平臺的消費金融服務分爲一次性還款的免息服務以及分期付款的收手續費服務,並且多數標明具體的還款金額。

對此,消費者需明白任何的“賒賬服務”都需還款,並且不同平臺的消費金融服務分期手續費存在較大差異。有些平臺甚至沒有明確標示具體還款金額,待還款時高額手續費讓消費者詫然。此外,開通並使用多個平臺的消費金融服務容易造成忘記還款,影響個人信用的情況。

10 預 警

小心各類詐騙

不要被“釣”錢

在購物狂歡的同時,許多不法分子也盯上了“雙11”,通過假冒淘寶客服、快遞物流、以“解決售後”“退貨退款”爲名實施詐騙讓消費者防不勝防。

消費者不要輕易點擊不明鏈接,以防落入陷阱;保護自身的信息安全,不要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重要信息;貨到付款包裹,要先驗貨再付款簽收;遇到商家虛假促銷、霸王條款,以及遭遇各類詐騙陷阱的,消費者可以向有關監管部門和維權平臺進行投訴,維護自身正當權益。

來源:贛州市場監管編輯:賴睿 校對:熊小勤編審:劉芬

好消息!即日起換領、補領身份證可網上辦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