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厦门鼓浪屿,建于1913年的菽庄花园是游人必定踏足之地。菽庄花园抒写百年传奇,也珍藏着一段跨越海峡的沈痛思念。

菽庄花园是主人林尔嘉在鼓浪屿仿建台北故园“板桥别墅”的私家宅院,也可以说是台北故居的化身,彼此有因果关系。如果您有心叩访板桥别墅,除了领略百年风华与造景之美,也可藉由亲近古迹,认识“唐山过台湾”之历史和文化。

无恙河山风景殊,菽庄花园见证百年春秋变幻

林尔嘉(左2)与家人合影

厦门鼓浪屿东南隅的菽庄花园,是鼓浪屿一个独特的文化坐标,也是热门景点。

园主人林尔嘉,字菽庄、叔臧,别名眉寿,晚年号百忍老人,生于1874年。林尔嘉原名“陈石子”,乃厦门抗英名将陈胜元之嫡孙、其第五子陈宗美的嫡生长子,6岁时过继给台湾板桥林家,为台湾名绅首富林维源之子。

晚年时,林尔嘉返回台湾的板桥故园,安度晚年,1951年11月8日病逝寓所,享寿77岁。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板桥林家先祖林应寅自福建龙溪县白石堡吉上社(今龙海市),迁居台湾。新庄,现属于新北市,历史悠久,也是北台湾开发最早的地方之一,特别是清朝年间盛极一时,有“千帆林立新庄港,市肆聚千家灯火”美誉,这里也是林尔嘉父亲、板桥林维源家的崛起之地。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清廷战败割台,时任台湾垦首大臣的林维源含恨离台,放弃庞大家业,回到祖籍地福建,时年57岁。林维源有四子,林尔嘉居长。随父亲及一家眷属迁居鼓浪屿时,林尔嘉年方21岁。

林尔嘉

尽管多次被台湾日本总督府诱逼加入日本籍,林维源、林尔嘉父子始终不渝地保持中华民族气节,坚决拒绝作“大日本”之臣民。期间,台湾总督府曾三番五次派遣民政长官后藤新平等要员,游说、威逼利诱,但林氏父子始终不肯做卖身投靠日本的无耻之辈。

1905年,曾为“台湾首富”的林维源去世后,在厦门及漳州等地,子承父业,林尔嘉承续父亲遗志,开始了实业救国兼济天下的努力,且在产业经验上有所创新,也因热心慈善公益,深得社会及公众赞誉。

1907年厦门商务总会兴办电器通用公司,风气未开,当时的厦门人对电灯、电话并无太多兴趣,后来是林尔嘉投资30万银元,“抛砖引玉”后才推动起来。福建筹建铁路时,有半数经费是他提供的,并实际参与漳厦铁路工程。“国势推移.天禄将终,若言国强,非兴练海军不可。”也是他40万银元,捐助清廷增置舰艇。

十九世纪20年代,他创办“广福”公司,又投资参与泉州电力公司和泉安汽车公司。教育救国,家财万贯的林尔嘉除了乐善好施,也特别重视教育,他与漳州当地人士商议后,捐款并亲理校务,将丹霞书院改办为福建第二师范学堂。他反对封建礼教“女子无才便是德”,除了与施涵宇等在福州创办泉山高等女子学校,还在鼓浪屿创办华侨女子学校。此外,除了厦门大同中学、同文书院、鼓浪屿普育学校等之外,连香港大学也受过林尔嘉的捐助。

菽庄花园林尔嘉塑像

2008年,鼓浪屿菽庄花园与台北“板桥别墅”,缔结为姊妹园。“百年魂魄归故里,两岸园林溯本源”,两处私家园林都是同一主人,一脉相承。

板桥别墅,即林本源庭园(林园),是林维源1888年建造的庭园。面朝大海,离乡忧思倍增,然故园被占。1913年,移居厦门的林尔嘉吸取台北故园“板桥林家花园”之神韵,选址鼓浪屿港仔后,兴建菽庄花园。园里有“小板桥”之胜景,也寄托主人怀念故土之情。

1945年台湾光复,回归祖国,林尔嘉心情激动,赋诗“看到瀛东复版图,年过稀古老狂夫。古人来道家乡事,无恙河山风景殊。”一腔爱国情怀,跃然纸上。

顺带提及,鼓浪屿上鹿礁路的林氏府,也是林尔嘉居住之所。在林氏府内的八角楼,建于1915年,属法式建筑,有南欧风格,兼有巴洛克韵味,也是鼓岛有名建筑之一。

林本源园邸,诉说“唐山过台湾”前世今生

林本源园邸

林本源园邸,也称板桥别墅、林家花园,是富可敌国的板桥林家、“台湾首富”林本源,积两代人之力,前前后后历经四十年时间陆续兴建私家园林。

兴建这种“台湾第一名园”,耗资白银50万两,要知道于清光绪十年(1884)完工的台北城,也仅花了20余万两,可见林本源园邸之规模,有多精致。林本源园邸,是台湾近代史的缩影,也是台湾仅存清代台湾规模最大的私家宅第。

1977年,林本源家族将园邸部分庭园捐给台北县政府(注:现为新北市),1982年开放参观。台北板桥林本源园邸与鼓浪屿菽庄花园于2008年结成姊妹园后,时任台北县文化局局长卿敏良后来谈及交流活动时她说:“希望能整合台北、台中和厦门3地林氏家族的所有相关史料,从一个家族近200年来的两岸足迹中更好地解读两岸关系,也让林家后代能很好地回顾家族的兴衰历史。

备受心酸的是,林本源园邸全部竣工后两年的1895年,台湾被日本侵占,不愿做亡国奴的林维源,举家内渡,定居鼓浪屿。

板桥林家花园之“来青阁”夜景

板桥林家,当年祖上由闽南迁台,二代林平侯白手起家,也是积三代之勤奋,点滴积累,一跃为台湾首富,至林尔嘉,已是迁台第五代人了。

板桥林家第一代林应寅,清乾隆四十三年从漳州龙海渡海去台,原因很简单,当时福建闹饥荒,被迫冒险渡海,到台湾寻找生路。

在此后,位于淡水河西北岸的新庄,靠早期河运发达,吸引了大批恳民移入,尤其是来自福建龙岩的汀州客家人。他们也希望精神寄托,主祀妈祖的新庄慈祐宮,便在沿河分布带状街市的渡口建起的。后来,新庄也成为北台湾政治中心,直至台北城中设府制县才改变了地位。

1178年来台的林应寅,最初落脚在淡水厅兴直堡的新庄街,开设私塾授徒,由于招收学生有限,日子过得惨淡。四年后,他的次子林平侯也来了,时年16岁,受雇于邻居米商郑谷,做一个帮佣。利用淡水河船运,新庄已是北台湾重要米乡。因擅长书算,勤劳奋发,且颇受老板郑谷信任,数年后积蓄银元数百。

顺带提及,林应寅早期因收入菲薄,生活拮据,已于乾隆五十年(1785)返回家乡龙海,留儿子林平侯独自在台湾奋斗。

板桥慈惠宮迎妈祖上轿去林园

林应寅返乡次年,台湾爆发“林爽文事件”,中南部燃起战火,米价飞涨,新庄米商获利数倍。多年历练后,又获郑谷家资助,林平侯也自立商号,开始创业。

后来,有了累积资本的林平侯,与竹堑(今新竹)人林绍贤,合办盐务,并购置帆船运输货物,往返南北,拥资数十万元,自此富甲一方。到40岁时,林平侯已是台湾富贾。后来,他纳粟捐官,先后任桂林同知、南宁知府、柳州知府。今天的板桥林家花园,仍可见清廷授予的相关执事牌。清嘉庆21年(1816),林平侯以疾病为由告退,离任返台后,又从原本从商、为官,转移至开垦拓荒。

“斯土有其财”,他同时收购大量土地及“埤圳”水权,经营多元产业。可当时台湾淡水河一带发生了闽、粤、漳、泉械斗,蔓延数百个村落,新庄又是要冲之地,也是族群相争之所。

1819年,林平侯避乱,迁至大嵙崁(今桃园大溪),其后人于咸丰三年(1853年)再迁往板桥。传至第四代林维源,他已是台湾首富。

清廷授予板桥林家立于新庄的“乐善好施”圣旨碑

板桥林家,当年为台湾海防、建台北城、赈灾等捐资无数,林维源被授予“内阁中书”,清光绪五年(1879),在新庄立一块“乐善好施”圣旨碑。后来,台湾光复道路拓宽拆除,仅存的碑上头物件移至三落大厝庭院内。

次年,山西、河南两地水灾,林维源以母亲钟氏名义捐款2万两,朝廷为表彰善行,颁赠“尚义可风”,匾额刻有“光绪御笔之宝”。一方面反映林家之善举,也从侧面反映林家雄厚的财资能力及尊崇地位。

清光绪十六年(1890),台湾省首任巡抚刘铭传治理台湾时,又授予林家原先的五落大厝“光禄第”匾额。

“一波说”以为,无论是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建筑“林本源园邸”,抑或是百余年历史的碑匾等古物,记载的是一个家族历史印迹,也是两岸同胞同根同源、怀有同样热爱与担当的历史资产,弥足珍贵!

林本源园邸之“来青阁”侧面

游览林园建筑,可领略百年风华与造景之美,比如林本源园邸里的“来青阁”,以前是“绣楼”,后来变为招待贵宾下榻之所。

相传,清末打赢中法战争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大将军,任帮办台湾防务闽粤南澳镇总兵一职时,曾获林维源之邀,至园邸赏游十多天,并下榻来青阁。

林平侯过世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遗留巨大产业及财富,交予五子继承。林平侯五个儿子为国栋、国仁、 国华、国英以及国芳,并以“饮、水、本、思、源”,取“饮水思源”之意蕴。

第三子林国华的“本记”与第五子林国芳的“源记”主导家族事业,号称“林本源”,自此,“林本源”即板桥林家之别称,而非一人。

清咸丰七年(1857),林国华过世,胞弟林国芳接管家业。五年后,林国芳也过世了,因其无子,由林国华长子林维让、次子林维源接手事业,板桥林家进入第四代经营,“富过三代”。

中法战争后,林维源被刘铭传索捐五十万两,协助建设台湾。1887年,刘铭传成立全台抚垦总局时,聘任林维源为帮办抚垦大臣,兼管北路抚垦局。也因为参与抚垦事务,板桥林家富上加富,事业更达鼎峰。林本源园邸的建造,时间跨越很大,多是由林维源来完成,百余年来,林园之胜,称冠台湾,也象征了板桥林家之财富与地位。

成为热点旅游胜地的林家花园

板桥林家,为台湾老“五大家族”,林应寅迁台开基,林平侯起家,再经林国华、林国芳,又经第四代林维让、林维源,数代人戮力经营。为民族气节,举家内渡福建,五代林尔嘉再度崛起,上下五代人,书写了一部“唐山过台湾”之家族传奇。

无论是鼓浪屿的菽庄花园,还是板桥林家花园,家族后人都慨慷捐献,成为公众参观的古迹,这二座一家一族横跨海峡的私人园邸,也承载着百余年来两岸交流的历史记忆,其情感和文化更不会随时代演变的沧桑而变化的。

现今,在台湾、厦门、漳州、以及海外,都有板桥林家后人分布,相信这二处园邸,也是整个家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向心力之源泉。

抗战时期,与厦门一水之隔的金门被日军占领,厦门告急,林尔嘉离开厦门隐居上海,闭门谢客,为避免招惹失节之耻。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喜讯传来,林尔嘉写下七律《乙酉重阳登春申江三十一层酒家感赋》,其中有“暮年历劫人尤瘦.一字题糕自己酬。还我河山偿我愿,登临更上几层楼。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其爱国情怀和高风亮节,令人钦佩,在当下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内容为一波说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摘录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