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廈門鼓浪嶼,建於1913年的菽莊花園是遊人必定踏足之地。菽莊花園抒寫百年傳奇,也珍藏着一段跨越海峽的沈痛思念。

菽莊花園是主人林爾嘉在鼓浪嶼仿建臺北故園“板橋別墅”的私家宅院,也可以說是臺北故居的化身,彼此有因果關係。如果您有心叩訪板橋別墅,除了領略百年風華與造景之美,也可藉由親近古蹟,認識“唐山過臺灣”之歷史和文化。

無恙河山風景殊,菽莊花園見證百年春秋變幻

林爾嘉(左2)與家人合影

廈門鼓浪嶼東南隅的菽莊花園,是鼓浪嶼一個獨特的文化座標,也是熱門景點。

園主人林爾嘉,字菽莊、叔臧,別名眉壽,晚年號百忍老人,生於1874年。林爾嘉原名“陳石子”,乃廈門抗英名將陳勝元之嫡孫、其第五子陳宗美的嫡生長子,6歲時過繼給臺灣板橋林家,爲臺灣名紳首富林維源之子。

晚年時,林爾嘉返回臺灣的板橋故園,安度晚年,1951年11月8日病逝寓所,享壽77歲。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板橋林家先祖林應寅自福建龍溪縣白石堡吉上社(今龍海市),遷居臺灣。新莊,現屬於新北市,歷史悠久,也是北臺灣開發最早的地方之一,特別是清朝年間盛極一時,有“千帆林立新莊港,市肆聚千家燈火”美譽,這裏也是林爾嘉父親、板橋林維源家的崛起之地。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清廷戰敗割臺,時任臺灣墾首大臣的林維源含恨離臺,放棄龐大家業,回到祖籍地福建,時年57歲。林維源有四子,林爾嘉居長。隨父親及一家眷屬遷居鼓浪嶼時,林爾嘉年方21歲。

林爾嘉

儘管多次被臺灣日本總督府誘逼加入日本籍,林維源、林爾嘉父子始終不渝地保持中華民族氣節,堅決拒絕作“大日本”之臣民。期間,臺灣總督府曾三番五次派遣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等要員,遊說、威逼利誘,但林氏父子始終不肯做賣身投靠日本的無恥之輩。

1905年,曾爲“臺灣首富”的林維源去世後,在廈門及漳州等地,子承父業,林爾嘉承續父親遺志,開始了實業救國兼濟天下的努力,且在產業經驗上有所創新,也因熱心慈善公益,深得社會及公衆讚譽。

1907年廈門商務總會興辦電器通用公司,風氣未開,當時的廈門人對電燈、電話並無太多興趣,後來是林爾嘉投資30萬銀元,“拋磚引玉”後才推動起來。福建籌建鐵路時,有半數經費是他提供的,並實際參與漳廈鐵路工程。“國勢推移.天祿將終,若言國強,非興練海軍不可。”也是他40萬銀元,捐助清廷增置艦艇。

十九世紀20年代,他創辦“廣福”公司,又投資參與泉州電力公司和泉安汽車公司。教育救國,家財萬貫的林爾嘉除了樂善好施,也特別重視教育,他與漳州當地人士商議後,捐款並親理校務,將丹霞書院改辦爲福建第二師範學堂。他反對封建禮教“女子無才便是德”,除了與施涵宇等在福州創辦泉山高等女子學校,還在鼓浪嶼創辦華僑女子學校。此外,除了廈門大同中學、同文書院、鼓浪嶼普育學校等之外,連香港大學也受過林爾嘉的捐助。

菽莊花園林爾嘉塑像

2008年,鼓浪嶼菽莊花園與臺北“板橋別墅”,締結爲姊妹園。“百年魂魄歸故里,兩岸園林溯本源”,兩處私家園林都是同一主人,一脈相承。

板橋別墅,即林本源庭園(林園),是林維源1888年建造的庭園。面朝大海,離鄉憂思倍增,然故園被佔。1913年,移居廈門的林爾嘉吸取臺北故園“板橋林家花園”之神韻,選址鼓浪嶼港仔後,興建菽莊花園。園裏有“小板橋”之勝景,也寄託主人懷念故土之情。

1945年臺灣光復,迴歸祖國,林爾嘉心情激動,賦詩“看到瀛東復版圖,年過稀古老狂夫。古人來道家鄉事,無恙河山風景殊。”一腔愛國情懷,躍然紙上。

順帶提及,鼓浪嶼上鹿礁路的林氏府,也是林爾嘉居住之所。在林氏府內的八角樓,建於1915年,屬法式建築,有南歐風格,兼有巴洛克韻味,也是鼓島有名建築之一。

林本源園邸,訴說“唐山過臺灣”前世今生

林本源園邸

林本源園邸,也稱板橋別墅、林家花園,是富可敵國的板橋林家、“臺灣首富”林本源,積兩代人之力,前前後後歷經四十年時間陸續興建私家園林。

興建這種“臺灣第一名園”,耗資白銀50萬兩,要知道於清光緒十年(1884)完工的臺北城,也僅花了20餘萬兩,可見林本源園邸之規模,有多精緻。林本源園邸,是臺灣近代史的縮影,也是臺灣僅存清代臺灣規模最大的私家宅第。

1977年,林本源家族將園邸部分庭園捐給臺北縣政府(注:現爲新北市),1982年開放參觀。臺北板橋林本源園邸與鼓浪嶼菽莊花園於2008年結成姊妹園後,時任臺北縣文化局局長卿敏良後來談及交流活動時她說:“希望能整合臺北、臺中和廈門3地林氏家族的所有相關史料,從一個家族近200年來的兩岸足跡中更好地解讀兩岸關係,也讓林家後代能很好地回顧家族的興衰歷史。

備受心酸的是,林本源園邸全部竣工後兩年的1895年,臺灣被日本侵佔,不願做亡國奴的林維源,舉家內渡,定居鼓浪嶼。

板橋林家花園之“來青閣”夜景

板橋林家,當年祖上由閩南遷臺,二代林平侯白手起家,也是積三代之勤奮,點滴積累,一躍爲臺灣首富,至林爾嘉,已是遷臺第五代人了。

板橋林家第一代林應寅,清乾隆四十三年從漳州龍海渡海去臺,原因很簡單,當時福建鬧饑荒,被迫冒險渡海,到臺灣尋找生路。

在此後,位於淡水河西北岸的新莊,靠早期河運發達,吸引了大批懇民移入,尤其是來自福建龍巖的汀州客家人。他們也希望精神寄託,主祀媽祖的新莊慈祐宮,便在沿河分佈帶狀街市的渡口建起的。後來,新莊也成爲北臺灣政治中心,直至臺北城中設府制縣才改變了地位。

1178年來臺的林應寅,最初落腳在淡水廳興直堡的新莊街,開設私塾授徒,由於招收學生有限,日子過得慘淡。四年後,他的次子林平侯也來了,時年16歲,受僱於鄰居米商鄭谷,做一個幫傭。利用淡水河船運,新莊已是北臺灣重要米鄉。因擅長書算,勤勞奮發,且頗受老闆鄭谷信任,數年後積蓄銀元數百。

順帶提及,林應寅早期因收入菲薄,生活拮据,已於乾隆五十年(1785)返回家鄉龍海,留兒子林平侯獨自在臺灣奮鬥。

板橋慈惠宮迎媽祖上轎去林園

林應寅返鄉次年,臺灣爆發“林爽文事件”,中南部燃起戰火,米價飛漲,新莊米商獲利數倍。多年曆練後,又獲鄭谷家資助,林平侯也自立商號,開始創業。

後來,有了累積資本的林平侯,與竹塹(今新竹)人林紹賢,合辦鹽務,併購置帆船運輸貨物,往返南北,擁資數十萬元,自此富甲一方。到40歲時,林平侯已是臺灣富賈。後來,他納粟捐官,先後任桂林同知、南寧知府、柳州知府。今天的板橋林家花園,仍可見清廷授予的相關執事牌。清嘉慶21年(1816),林平侯以疾病爲由告退,離任返臺後,又從原本從商、爲官,轉移至開墾拓荒。

“斯土有其財”,他同時收購大量土地及“埤圳”水權,經營多元產業。可當時臺灣淡水河一帶發生了閩、粵、漳、泉械鬥,蔓延數百個村落,新莊又是要衝之地,也是族羣相爭之所。

1819年,林平侯避亂,遷至大嵙崁(今桃園大溪),其後人於咸豐三年(1853年)再遷往板橋。傳至第四代林維源,他已是臺灣首富。

清廷授予板橋林家立於新莊的“樂善好施”聖旨碑

板橋林家,當年爲臺灣海防、建臺北城、賑災等捐資無數,林維源被授予“內閣中書”,清光緒五年(1879),在新莊立一塊“樂善好施”聖旨碑。後來,臺灣光復道路拓寬拆除,僅存的碑上頭物件移至三落大厝庭院內。

次年,山西、河南兩地水災,林維源以母親鍾氏名義捐款2萬兩,朝廷爲表彰善行,頒贈“尚義可風”,匾額刻有“光緒御筆之寶”。一方面反映林家之善舉,也從側面反映林家雄厚的財資能力及尊崇地位。

清光緒十六年(1890),臺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治理臺灣時,又授予林家原先的五落大厝“光祿第”匾額。

“一波說”以爲,無論是作爲文化重要載體的傳統建築“林本源園邸”,抑或是百餘年曆史的碑匾等古物,記載的是一個家族歷史印跡,也是兩岸同胞同根同源、懷有同樣熱愛與擔當的歷史資產,彌足珍貴!

林本源園邸之“來青閣”側面

遊覽林園建築,可領略百年風華與造景之美,比如林本源園邸裏的“來青閣”,以前是“繡樓”,後來變爲招待貴賓下榻之所。

相傳,清末打贏中法戰爭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大將軍,任幫辦臺灣防務閩粵南澳鎮總兵一職時,曾獲林維源之邀,至園邸賞遊十多天,並下榻來青閣。

林平侯過世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遺留巨大產業及財富,交予五子繼承。林平侯五個兒子爲國棟、國仁、 國華、國英以及國芳,並以“飲、水、本、思、源”,取“飲水思源”之意蘊。

第三子林國華的“本記”與第五子林國芳的“源記”主導家族事業,號稱“林本源”,自此,“林本源”即板橋林家之別稱,而非一人。

清咸豐七年(1857),林國華過世,胞弟林國芳接管家業。五年後,林國芳也過世了,因其無子,由林國華長子林維讓、次子林維源接手事業,板橋林家進入第四代經營,“富過三代”。

中法戰爭後,林維源被劉銘傳索捐五十萬兩,協助建設臺灣。1887年,劉銘傳成立全臺撫墾總局時,聘任林維源爲幫辦撫墾大臣,兼管北路撫墾局。也因爲參與撫墾事務,板橋林家富上加富,事業更達鼎峯。林本源園邸的建造,時間跨越很大,多是由林維源來完成,百餘年來,林園之勝,稱冠臺灣,也象徵了板橋林家之財富與地位。

成爲熱點旅遊勝地的林家花園

板橋林家,爲臺灣老“五大家族”,林應寅遷臺開基,林平侯起家,再經林國華、林國芳,又經第四代林維讓、林維源,數代人戮力經營。爲民族氣節,舉家內渡福建,五代林爾嘉再度崛起,上下五代人,書寫了一部“唐山過臺灣”之家族傳奇。

無論是鼓浪嶼的菽莊花園,還是板橋林家花園,家族後人都慨慷捐獻,成爲公衆參觀的古蹟,這二座一家一族橫跨海峽的私人園邸,也承載着百餘年來兩岸交流的歷史記憶,其情感和文化更不會隨時代演變的滄桑而變化的。

現今,在臺灣、廈門、漳州、以及海外,都有板橋林家後人分佈,相信這二處園邸,也是整個家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向心力之源泉。

抗戰時期,與廈門一水之隔的金門被日軍佔領,廈門告急,林爾嘉離開廈門隱居上海,閉門謝客,爲避免招惹失節之恥。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喜訊傳來,林爾嘉寫下七律《乙酉重陽登春申江三十一層酒家感賦》,其中有“暮年曆劫人尤瘦.一字題糕自己酬。還我河山償我願,登臨更上幾層樓。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其愛國情懷和高風亮節,令人欽佩,在當下仍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本文內容爲一波說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摘錄發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