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雪小頑

編輯 | 蘇建勳

“減碳困難戶”航空業如何脫碳,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在各種路徑中,使用可持續航空燃油(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SAF)是目前航空業最有效的減碳方法——有研究數據顯示,SAF作爲傳統航油的替代品,使用週期內可減少80%的碳排放。但在現實中,成本過高是阻礙SAF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主要因素,也是航空公司追求綠色轉型中面臨的共性難題。

針對這一話題,36碳近日採訪了國泰航空相關負責人。國泰航空將SAF作爲實現2030年減碳目標的主要途徑之一,提出到2030年,將可持續航油使用量提升至總燃油消耗的10%。

“從航空公司運營來講,航油成本是最大的成本。傳統航油成本佔比大概在30%-40%之間,可持續航油現在是傳統航油價格的3-5倍,甚至更高。”國泰航空氣候行動總監邢子恆坦言,“在短期小規模的情況下,以國泰航空爲代表的航空公司要保持可持續發展能力,可能會短暫、少量地吸收如此高額的成本,但從長期來看(僅靠航空公司承擔成本)是不可持續的。”

關於如何破題,邢子恆介紹,理想狀態下,前期整個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可以共同分擔,例如政府出臺相應的補貼政策,SAF生產商、航空公司、貨運商、客戶等相關方也都能承擔一些成本。“我們希望可持續航油產業能像中國的光伏發電、新能源車產業一樣,經過十年或十五年的政策支持,最終達到平價,甚至低於傳統航油的價格。”

成本問題之外,目前SAF的有效供給存在嚴重不足。邢子恆向36碳介紹了一組數據對比:2019年全球傳統航油的使用量大概爲3億噸,而2023年全球SAF的使用量大概是50萬噸,預計2024年將上漲到100萬噸。儘管SAF使用量在大幅增長,但幾十萬噸級的規模,對比傳統航油的億噸級使用量,還存在巨大的空間和缺口。

那麼,國泰航空提出2030年SAF使用量提至10%的目標,如何才能實現?

據介紹,主要有三條實現路徑:一是在強制使用SAF的地區使用這種燃油,例如歐盟要求到2025年,從該地區起飛的飛機SAF使用量需要佔總燃料的2%;二是在北美等享受補貼的地區加大采購規模;三是進行戰略性採購,在目前還沒有補貼的地區投入資金採購,促進區域產業發展。

“國泰作爲航空公司,只是SAF的終端用戶,不直接進行研究和生產。”邢子恆說,“我們主要支持相關的研發機構,讓他們能研製出成本更低、原材料種類更多的可持續航油。

36碳瞭解到,國泰航空已經與國家電投簽署了綠色航空煤油合作協議,涵蓋國家電投旗下四家可持續航油生產設施。該項目使用綠氫與二氧化碳結合產生可持續航油。

此外,國泰航空還與多家高校機構展開交流與合作,支持新型原材料的研究。例如與中國民航大學合作,在鹽鹼地種植蘆竹轉化成可持續航油;與南開大學進行交流,以蓖麻油爲原料轉化爲可持續航油。

邢子恆透露:“實際上,我們與內地可持續航油產業上下游幾乎所有環節,都已經在密切接觸。比如政府機構、可持續航油生產商、供應商、兄弟航司,以及一些認證機構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