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歐洲,許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文藝復興時期遺留下的璀璨文化財富。

其實,一千年之前,歐洲這塊大陸上所發生的一段影響深遠的科技復興,也十分值得矚目。我們今天所熟悉的自然科學、大學模式等等,都是從那時開始奠定的。

也可以說,經濟驅動科技的共識、技術創新的產業底蘊等等,千百年來支撐着歐洲成爲世界科技的一極。

特別是在疫情動盪的大背景下,歐洲各國對於ICT基礎設施更新的積極反應、科技產業的扶持政策等等舉措,展現出一種跨越時空、與先賢們遙相呼應的氣質。

當然,數字化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何解決在創新創造方面遇到的實際問題,怎樣藉助ICT力量應對疫情、氣候變化等挑戰?11月5日,以“攜手創新,共築未來”爲主題的2020歐洲創新日活動,就成爲華爲在2020年尾聲,爲波蘭華沙以及整個歐洲送上的一份禮物。

下一個科技復興的千年盛景,或許就隱藏其中。

同風千里:跨越時空的思維共振

先跟大家聊聊一個十分有意思的巧合。

一千多年前,西歐大陸上掀起學術復興熱潮的時候,人們主要做了兩件事:

一是翻譯運動。12世紀,大量譯自希臘和阿拉伯原文、包含着新思想的書籍湧入歐洲,從涓涓細流逐漸匯聚爲一股洪流,徹底改變了西方的學術生活。

二是人才激增。同時,在巴黎、博洛尼亞和牛津等重要的中心,學校的數量和規模急劇增加,今天我們熟悉的大學機構也是在當時誕生的。教育革命對促進歐洲自然科學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我們在華爲2020歐洲創新日活動的議題中,看到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同聲響應。

活動在波蘭華沙這個擁有優秀ICT人才和悠久科研歷史的城市,一方面聚焦於人工智能、5G、雲和物聯網等新技術。來自波蘭國家博物館、克拉科夫醫院各個機構的代表和意見領袖,各自分享了歐洲當地對於前沿創新的實踐案例;

另一方面則聚焦在ICT人才培養以及科技女性話題,探討波蘭以及歐洲在人才培養有哪些經驗和舉措,以加速數字化轉型的進程。

那麼,在過去的一段時間中,波蘭乃至歐洲究竟是如何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努力推動自身科技力量增長的呢?

近在咫尺的變局與機遇

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這是華爲歐洲創新日八年以來第一次在線上舉辦。

ICT技術如何在應對疫情中發揮作用,自然也成爲焦點議題。

DataExpert項目創始人Grzegorz Sladowski,就分享了AI驅動診斷如何幫助克拉科夫醫院的案例。

DataExpert今年與醫圖醫療簽訂了分銷協議,提供基於人工智能算法的自動化醫療診斷方案,準確率高達95%以上。對於加速篩查肺炎、肺癌、乳腺癌、兒童生長發育診斷等等,有很好的效果。於是,DataExpert基於“醫圖”的首個新冠診斷方案,走進了波蘭最大、最現代化的醫院之一克拉科夫。

斷層影像機或PACS系統將影像傳送至“醫圖”系統,然後進行進行自動化分析和診斷,識別新冠肺炎的典型特徵,比如肺部磨玻璃樣變化,並將醫生的診斷時間從數小時縮短至幾分鐘。

通過DataExpert的實踐可以發現,人工智能正在一點點改變、提升着醫療服務的質量和可用性,造福整個社會。

當然,在文化底蘊豐厚的歐洲,ICT技術也不能缺席藝術世界。

在歐洲創新日上,華沙國家博物館館長 ukasz Gawe就展示了該館與華爲合作的3D實踐。

在這個比波蘭國家年齡還長的博物館中,收藏着波蘭大量重要的文化遺產。在藉助數字技術保障藏品安全、規範管理的同時,華沙國家博物館也在思索,如何利用ICT技術更充分地挖掘藏品的社會價值。

這成了華沙國家博物館與華爲合作的契機。在分享中館長 ukasz Gawe表示:“爲什麼華爲的合作對我們如此重要?因爲可以爲提供公共機構缺乏的能力,這些技術就像來自於另外一個世界一樣”。

在3D展覽上,華爲將波蘭繪畫中最美麗、最重要、最超凡的作品進行數字化展示,來講述波蘭的歷史。這種方式把參觀體驗帶給沒有辦法親臨博物館的每一個人。即使在疫情期間,依然能夠欣賞到這些作品。

當然,上述案例離不開歐洲本土的合作伙伴、ICT人才的支持,他們纔是這次歐洲創新日活動的重中之重。

正如歐洲議會議員、前波蘭數字化部長Michal Boni在演講中所說的那樣,波蘭及歐洲的中小微企業對智能技術的採納,關鍵障礙來自於需要找到具備雲計算、機器學習建模、編程等數字技能的人才。

但僅靠政府部門和公共機構的參與,顯然還不夠。Michal Boni提到,歐洲意識到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補充性角色。

波茲南理工大學研究院院長Mariusz Gbowski和他的看法一樣、實際上在波茲南理工大學,已經有很多學生小組通過參與企業舉辦的國際競賽來鍛鍊自己,比如華爲ICT大賽、未來種子等,都給了學生們參與ICT技術的實踐機會。

除了比賽,華爲自2013年起就啓動了ICT學院項目,相繼與英、法、德、羅馬尼亞、波蘭等12個國家與院校合作。這很像是歐洲土地上曾經出現的大學的雛形universitas,一種由追求共同學術目標的人組成的社團。自2011年以來,這些ICT學院已培養100多名ICT學院講師,每年約培養1500名學生。

華爲東北歐地區公共事務和溝通高級主管徐曉波分享到,即使面對疫情等困難,在東北歐依然有40多所頂級大學參與了這個項目,進行了ICT學院認證,超過2000多名學生完成了學院的認證,獲得了證書。

在ICT人才培養中,對於女性提供更多的機會與支持,有着極爲重要的意義。ITU報告顯示,女性在IT領域的技術人員只佔30%,在ICT管理人員中只佔15%,在ICT戰略和規劃專家中僅佔11%。

在數字變革中,如何提高女性獲取知識、提升專業能力、進入科技行業的方式?在華爲歐洲創新日活動,也出現了幾位波蘭女性創業者一起參與討論。

華爲東北歐地區部副總裁Radoslaw Kedzia分享到,華爲“未來種子”項目承諾女性學生的比例將達到40%,從教育層面爲女性賦能,進一步推動行業、乃至全社會的性別平等。

實際上,華爲與歐洲的淵源還遠不止於此。牛津經濟研究院發佈的《華爲對歐洲經濟影響力報告》顯示,2019華爲在歐洲的經營活動爲歐洲創造了164億歐元的經濟收益;直接或通過其供應鏈支撐了22.43萬個工作崗位和66億歐元納稅。

通過這些真實的案例與數字可以發現,新技術與ICT人才的蓬勃發展,正在深刻影響着歐洲各國的數字經濟生活,加速着數字化轉型的進程。而進入歐洲20年的華爲,也再一次用行動與承諾,強化了“在歐洲,爲歐洲”這一戰略。

未來歐洲的科技風場

讓我們將視角轉換到活動會場之外。

歐洲已經展翅鼓翼,等待扇動一場影響未來的蝴蝶風暴。2020年3月,歐盟發佈了完整的5G網絡規格,拿出了加快新技術佈局的決心。類似的舉措在歐洲各國都有所展現,ICT基礎設施更新所帶來的市場增量,將直接讓歐洲高科技企業受惠,推動更多解決方案、產品創新問世。

而在此之前,歐洲其實已經在科技領域積累了不小的實力,哺育出了如ASML、ARM、RISC-V、育碧這樣的創新標杆。在個人數據權等科技倫理層面,也先行一步,通過GDPR法案等打造了數字世界獨特的歐洲模式。此外,歐洲市場用戶付費能力強,用戶價值高,也爲初創企業和新興技術進入良性市場化奠定了基礎。

而數字經濟身上多技術協同、產業鏈分散的特點,組成了一張前所未有的產業拼圖,也決定了歐洲需要匯聚全球創新力量,來形成助力起飛的風場。

上述種種,在後疫情時期,交織出了歐洲這一次科技復興和華爲之間的特殊淵源。

與其說歐洲創新日是華爲與歐洲夥伴之間的交流會,不如說是大家在一起用同一願景、多元視角來試圖拼出未來。

正如華爲公司高級副總裁、董事陳黎芳在開幕致辭時所說的那樣:“疫情大大加速了各行各業數字化、智能化的轉型。它同時也提醒我們,我們迫切需要的不僅僅是創新,還有合作。”

遙想到11世紀,旅行者或商人往來於東西方之間,很多思想或技術交流如果單個看起來似乎都微不足道,但合在一起卻逐漸在西歐人頭腦中植入了一副場景,那就是渴望獲取更多知識。

站在智能技術讓全球並軌的風眼之中,我們能看到,一場歐洲土地上醞釀的風暴正在扇動蝴蝶的翅膀。如它曾經所成功實現的那樣,科技創新的成果,也將再一次惠及全人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