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自主,是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擁有的能力。

但過早逼迫孩子獨立,忽略了孩子心理情感需求,其實也是把孩子推入了另一個深淵。

前幾天,房地產大佬潘石屹的兒子潘瑞接受了一則採訪,Mommy才發現原來有錢人家的孩子原來這麼“慘”。

潘石屹兒子從小被寄宿

潘瑞接受採訪時說,自己13歲時就被爸爸潘石屹送去英國留學,至今已在英國獨立生活了17年。

在出國留學前,潘瑞也並沒有住在家裏,而是從幼兒園就開始在寄宿學校生活,小學也是,畢業後又直接被爸爸送去了英國。

潘瑞可以說是一個從小學會獨立的孩子,他說這些經歷是他成長路上的“財富”,能夠早一點獨立,早一點承擔一些責任,也讓他知道自己是被爸爸信任的。

從小學會獨立固然是好,但像潘石屹這樣過早“逼迫”孩子獨立,真的不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嗎?

潘瑞沒有說,但不少跟潘瑞有同樣經歷的網友紛紛留言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

“我幼兒園開始寄宿,小學自己在外地上學到高中。好處就是獨立能力強,缺點就是和家裏有點距離感了。”

“我也是小學開始寄宿 確實獨立很多 但是和家裏人就會比較溝通少,工作了也不怎麼會想回家。”

“從小寄宿,獨立自理能力很強,但是遇事死扛,不知道還可以跟家裏人說。長大以後,一兩個月不跟家裏人聯繫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我從五歲開始寄宿,反正我以後在高中之前不會讓我自己的孩子寄宿了。孩子三觀正在塑造的過程中,沒有父母的參與和影響,實在是太不好了。”

獨立是愛與安全感的衍生

父母想要鍛鍊孩子,讓孩子儘早學會獨立,這並沒有什麼問題,而且我們也提倡不要溺愛孩子,要讓孩子獨立自主。

但過早地將孩子從“蛋殼”中剝出來,不注重孩子的心理情感需求,根本就不是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而是將孩子推入了另一個深淵。

孩子進入幼兒園是獨立的開始,也是分離焦慮增長期。而爸爸媽媽是孩子的安全基地,當他不可避免地產生恐懼和焦慮時,他就會返回安全基地尋找安慰,來緩解自己的焦慮與不安。

當這種焦慮和不安得到安撫與回應時,他們內心纔會更加篤定,充滿安全感,從而從容地邁出獨立的腳步。

如果在孩子需要父母安慰的年紀,得到的只有冷漠對待,孩子內心容易因爲缺乏安全感而變得敏感脆弱。這樣的孩子看起來很強大,自理能力很好,但他們連崩潰起來都是無聲的。

獨立的前提,是孩子擁有充足的安全感和愛,有勇氣邁出腳步去探索。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是一股腦地推出孩子,讓他自己去面對風吹和雨打,而是要給孩子足夠的愛與支持,允許他按照自己的規律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