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戛纳电影节在法国第一波新冠疫情中被迫取消,官方仅仅放出了一份入围作品名单,并在刚刚过去的10月末,举行了一次特别放映活动。

幸运的是,其中有一部入围影片,已经迅速和我们见面了,那就是法国名导弗朗索瓦·欧容的新作——《85年盛夏》。

经常关注《有部电影》的小伙伴,肯定对欧容不陌生。这名导演是个先锋又出位的鬼才,热衷于挑战禁忌、呈现各种奇(狗)情(血)大尺度。

他的电影,常常光看设定就让人虎躯一震——

比如代表作《八美图》,讲的是一名富豪和家中八位女性错综复杂的不伦关系;

《花容月貌》,讲的是援交少女的心路历程;

《新女友》中,主角是个生理性别为男、心理性别为女、性取向为女的异装癖;

还有早期的短片《夏日吊带裙》,仅用15分钟就将性别与取向的流动性,四两拨千斤地糅进了一个艳遇故事里。

当然,作为戛纳电影节的常客,欧容靠的不止是尺度。

他非常擅长将惊悚与奇情元素相结合,通过花哨的叙事和感性的镜头,描摹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欲望,将悬疑感隐藏于亲密关系的裂痕中。

《登堂入室》

不过事实证明,从公认的“希区柯克接班人”,到网友眼中的“法兰西郭敬明”,可能也只有一部青春片的距离——从豆瓣评分来看,新片《85年盛夏》口碑已经扑街了。

影片的前半段,充满了复古的纯爱气息。

故事发生在85年夏天,法国海滨度假胜地,讲的是两个少年懵懂自然的恋爱。

男主亚历克斯是个16岁学生,热爱写作,正在为继续读书还是辍学打工而烦恼,对于未来心中一片迷茫。

一天,他独自出海时遇到风暴,翻船溺水,被途经的男孩戴维救了,两人因此相识。

戴维的父亲在一年前突然去世,留下他和母亲打理家里的店铺。

母亲常劝戴维不要一门心思扑在店里,应该多出门、多交朋友,享受年轻人的快乐,因此看到两人投缘后,她对亚历克斯非常热情,还雇他到店里打零工。

然而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两个男孩发展出了超乎友谊的感情。

他们一块驾船出海,一块骑摩托兜风,一块逛街看电影,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六周。

影片以亚历克斯的视角展开,通过他对戴维的凝视,以及大量铺陈的心理独白,观众能够直观地看到,他是如何迅速地陷入了这场热恋。

可以说,前半段不论是细腻而碎片化的剧情,还是暧昧的氛围、唯美的摄影,都很难不让人想到另一部同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就连点题的细节,也同样是出自两名主角的一个私密约定。

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两人约定了在交欢时以自己的名字呼唤对方;

而亚历克斯和戴维则约定,如果谁先死了,另一个人要去他的坟墓上跳舞。

这就是本片原著小说《Dance on My Grave》(直译“在我坟前起舞”)的名字由来。

但想也知道,欧容不会仅仅满足于拍一个纯爱故事。

他在片头就埋下了一个悬念——告诉观众在这个故事的结尾,戴维真的死了,而亚历克斯被抓了起来。

围绕这个悬念,影片从一开始就分为两条线索叙事,主线是85年美好梦幻的夏日恋情,中间则穿插着如今的亚历克斯接受审问和心理辅导的过程。

他最终选择了以写作的方式,道出整个事件的真相。

跟随他的讲述,影片后半段的剧情急转直下。

六周过后,因为一个女孩的介入,两人的关系产生裂痕,摩擦越来越多。

在一次争吵后,戴维终于承认变心和出轨,并提出了分手。

这让亚历克斯无法接受。

他当场暴走,砸毁了店里的货物后扬长而去,并不知道戴维没过多久就追了出来。

而等他回到家后,就直接在电视上看到了戴维车祸去世的消息……

不仅如此,戴维的母亲将他视作害死儿子的凶手,与他断绝往来。

这一连串打击,让亚历克斯陷入到无尽的悔恨和痛苦中,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有意思的是,这个时候拯救他的,反而是戴维出轨的那个女孩凯特。

在戴维死后,这两人渐渐成了朋友。

凯特不仅成为了亚历克斯唯一的倾听者,还帮助他男扮女装、骗过停尸房看守,去和戴维做最后的告别。

只可惜这个计划中途出了bug。

亚历克斯在看到尸体后情绪失控,当场让看守员赶了出去……

根据犹太人的传统,戴维在下葬一年后才会竖立墓碑。

所以亚历克斯为了寻找入土的戴维、完成“坟头蹦迪”的约定,之后做出了不少疯狂的囧事,包括但不限于灵堂飙车、墓地挖坟、撞翻戴维爸爸的墓碑等等。

正是因为这一系列在坟场中心呼唤爱的“壮举”,他最终被警察逮捕。

讲到这里,相信你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部新片口碑扑了。

直观来说,影片的剧情过于“青春伤痛文学”,虽然包含了同性、自杀、异装、恋尸等乍看戏剧性十足的元素,但本质上仍是个“高中生因失恋疯狂作妖”的狗血故事。

而放到欧容的作品序列中看,这部影片也包含了太多“自我致敬”元素。

几乎处处都能看到导演以往作品的影子——

比如用双线叙事制造悬念、以主角的写作展开故事,就有很强的《登堂入室》即视感;

比如两名主角对“死亡”话题展开探讨,会让人想到《时光驻留》;男主异装及恋尸的情节设置,又与《新女友》不谋而合……

更别提片中对男女三人关系的刻画,以及男主穿着连衣裙、骑着自行车从停尸房仓皇逃走的场景,无疑是在致敬《夏日吊带裙》。

片中还刻意出现了同款吊带裙

不论从主题还是拍摄手法来说,这部新片都是导演的自我模仿和自我重复,我想这也是很多影迷对其不满和打低分的原因。

但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是一次“不思进取”的发挥,这部狗血青春片也依然不乏看点。

一方面,影片的视听语言仍在水准之上。

那些感性而细腻的镜头,对于人物情感的刻画极具代入感;导演对音乐的审美也依然在线,坚信“一首合适的插曲能给电影省下四页对白”。

说起来,本片的原名其实叫《84年盛夏》,但因为片中一首重要插曲发表于1985年,歌曲作者The Cure乐队表示,如果影片执意叫这个片名他们将拒绝授权。

为了能够使用这首歌,导演才最终决定更改设定和片名。

从这个幕后也不难看出,影片对于年代感、氛围感的营造,对于视听效果的追求都是一丝不苟的。

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虽然狗血,但片中传递出的关于爱情、生死和生活的思考,却真诚而动人。

它完整刻画了一个少年,在经历过一场以悲剧收尾的恋爱之后,在爱情观、生命观上实现的蜕变。

在刚刚陷入热恋时,他充满了盲目的激情,会引用魏尔伦的诗句来表现自己的无畏,也会信誓旦旦地说道,“我有多了解爱这个词,就有多爱他”。

在激情慢慢消退后,日常的摩擦让他冷静下来,开始思考一些自己从没想过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比如两人之间到底有多少不同。

在失去对方后,他乖张的行为不过是一种发泄。

等到不得不面对现实时,他才清醒地意识到——所有的爱情里都包含想象的成分,是我们自己创造了那个我们爱的人。

这种思想的转变,也同样体现在男主对“死亡”的看法上。

在影片开头,他对“死亡”的概念十分痴迷,喜欢思考死亡、写作关于死亡的故事;但直到死亡突如其来地降临到身边,他才真正体会到它所具有的意义。

可以说,这虽是一部讲述少年成长的电影,但却以一种回望的视角透露着成熟的哲思,处处呈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体认。

那段高潮的坟上起舞,既是亚历克斯对戴维的承诺,也是他对过去的自己的告别。

在85年的夏日,他经历过美好的爱情,遭遇过残酷的意外,上一秒还在因短暂的迷茫痛苦而寻死觅活,转眼间又遇到新的人、新的安慰,明白永远都有新的故事在明天。

这不就是青春最真实的样子?

在影片结尾,亚历克斯遇到了另一个男孩,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但正如原著小说中所说:“我们每个人都以某种方式摆脱了自己的过去——惟有这一点最为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