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孤獨的體驗,通常伴隨着一連串不可控的事情。

孤獨本身是一種缺乏支持、缺乏陪伴的體驗,本質上是一種受挫感。由於個體經歷不可控的事情之後,意識到自己孤立無援的現實處境。這樣的人本身很難合羣,哪怕在面臨孤獨的境遇時,也只是想要得到支持、安慰、理解而已。可是平時沒有人際關係的經營,也無從讓別人瞭解自己,所以在遭遇不可控的事情時纔會更加孤獨。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爲,人們的自我實現過程,勢必要滿足基礎需求之後。而所謂基礎需求,也就是人際交往的需求,歸屬感與認同感的需求。

孤獨的直接體驗

孤獨是個體感到失落,試圖尋求支持的過程。他們平常不願意跟人來往,但是在面臨一系列不可控的事情時,發現自己陷入了孤立無援之中。他們此時也並不想與人交往,而是渴望跳過人際關係的經營階段,直接獲得他人的理解,支持和幫助。追溯到他們童年時期,應該對父母的依賴感特別強。作爲父母可以無條件的理解、支持幫助他們,他們也無需討好父母,或者學習經營和父母的關係。他們無需費力,就可以得到父母的理解、關心和支持。

這樣的原生經歷,使得他們懶得經營人際關係,但是卻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支持和關心。尤其是在他們遭遇一連串不可控制的事情時,更容易激發出對早期原生家庭經歷的記憶,並且產生一種以早期應對模式爲原型的應對方式,那就是希望得到父母的主動幫助、主動理解和主動支持。在他們成年之後,由於缺乏成長的歷練,仍然保留了過時的應對模式。每當遇到不可控制的事情時,就希望有人能夠主動站出來幫助自己。他們腦海中想象的這種人,其實是他們的父母。

不可控事件對孤獨的體驗

與孤獨相對應的是支持的力量,有些問題不是一己之力就可以解決的,勢必要依賴他人的支持。不可控的事情對個體的認知影響是很大的,會使個體陷入無助感中。久而久之會造成個體自我效能感薄弱,再也無力應付生活的壓力。追溯到他們童年時期,由於自身力量有限,面對問題時仍然需要藉助父母的力量。也正是由於父母的過度保護,使得孩子沒有得到有效的鍛鍊,面對不可控事情時只能依靠別人。如果此時沒有人站出來,他們就會覺得孤獨,失望,甚至會有被拋棄的感覺。

在他們長大之後,仍然繼承了童年時期的應對模式。每當遇到困難和挫折,發現自己無法控制,就會選擇放棄努力,陷入深深地孤獨之中。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夠有人主動的發現自己的脆弱,然後主動的幫助自己。他們並不想尋求長期的關係,當得到別人的幫助之後,他們會盡可能地擺脫這種關係。不瞭解他們的人,會覺得他們薄情寡義,其實他們只是沒長大的嬰兒,既不想被過多幹涉自由,還有希望能夠有人及時幫助、照顧、理解自己。

這類人只有在遭遇一連串不可控的事情時,才期待有人進入他們的世界。他們認爲自己無力面對不可控事情,所以才希望有人能夠無條件幫助自己。個體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內心的掌控感,如果個體意識到許多事情都不在掌控之中,就會出現失控感,就會認爲自己與環境格格不入。個體的內在力量與自我認知有關,個體越覺得自己失去了支持,內在力量也就越薄弱,也就越無力應對不可控事情。一連串的不可控事情,讓他們覺得自己既孤獨、又弱小、又無助。

如何看待不可控事件,以及走出孤獨?

所謂不可控的事情,包括真實的不可控的事情以及虛假的不可控的事情。所謂真實的不可控的事情,指的是按照你目前的能力的確無法應付的問題;所謂虛假的不可控的事情,指的是你按照童年的思維分析之後,覺得自己無力應付的問題。在你小時候你的力氣不足,無力挑起一桶水;等你長大之後,你的力氣足以挑起一桶水,那麼這桶水便不再是問題。但是如果你雖然長大了,但是仍然按照童年時期的思維面對這桶水,那麼這桶水依然是你不可控制的問題。

用成年人的思維對待生活,你纔會走出孤獨。你所期待的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是不可能出現的,只有試着多去關心別人、照顧別人、理解別人,慢慢地經營人際關係。你纔會同樣得到別人的關心、照顧、理解和支持。人的關係是相互的,你應該學會慢慢走出對父母的依賴情結,學着獨立面對問題。哪怕在與人相處中遇人不淑,也要積極拓展廣泛的人際關係。只有保持多元化的社交,才能擁有足夠多的支持力。

總而言之,孤獨的本質是童年時期對父母的過度依賴。在面臨諸多不可控事情時,個體需要積極的改善人際關係,積極的拓展人際關係,才能獲得足夠的外在力量以及內在力量。

作者:九霄雲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