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德国启动巴巴罗萨计划,向苏联发动进攻。见到盟友在欧洲发动了新的攻势,日本政府也有些蠢蠢欲动,搁置许久的“北上”计划再度被提了出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向参谋本部提出建议,希望日军立即出兵北上,进攻西伯利亚,从而与德国一起瓜分苏联,并且实现欧亚两大轴心势力的会师。

然而,日本军方对此却是不太上心,因为就在两个月前,他们刚与苏联方面签订了一份为期5年的互不侵犯条约。当然,对于没有契约精神的日军来说,这样的条约其实就是一张白纸,不会对他们的军事机会形成任何阻碍。

之所以不愿意北上,是因为此时进攻苏联,已经不符合日本的实际利益。这也是日本愿意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之所在。

远东的威胁

事实上,对于进攻苏联,日本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保有强烈的意愿。一方面是因为苏联和日本在远东有着诸多的利益争端。早在1905年,日本就因为远东利益和沙俄爆发过战争,并且取得胜利。另一方面,日军在占领东北之后,苏联的远东军队便成了日本最大的威胁,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日本一直都在防备着苏联。

所以,无论是出于进攻还是防守,日本都有理由对苏联出兵。对此,日本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打造关东军,希望其在日后能够成为进攻苏联的主力,重现日俄战争时的荣光。

早在1931年,苏联就提出希望和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但日本却一直拖着,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南进和北进

1936年,日本政府提出“南进”和“北进”两大“国策基准”,其中“南进”指的是向东南亚扩张,以独霸西南太平洋;“北进”则是北上进攻苏联,以称霸东亚大陆。由于东南亚是英法美列强的地盘,而当时的英法还依然是世界明面上的老大,而美国更是日本战争原料的最大供应商。在双方没有撕破脸皮的情况下,日本不会轻易动手。

而苏联则不一样,其本身就和日本有利益争端,而且遭到当时列强的排斥,日本自认为还是惹得起。所以在“国策基准”出来的最初几年里,“北进”战略其实是占据着一定上风的。尤其是在中国战场上的速胜计划破产后,大规模的战争行为给日本国内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粮食减产、劳动力减少、通胀、失业……诸多社会充斥着日本国内。从1938年开始,日本国内就已经开始出现大量的罢工和冲突。陷入战争泥沼的日本迫切希望在远东打开新局面。

于是,日本加紧了对苏联方面的试探和挑衅,最终导致了诺门槛战役的爆发。

绝望的诺门罕

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进攻诺门罕,希望以此作为进攻苏联远东地区的跳板,进而实现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对于日本方面的进攻,苏联也快速做出反应,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利用自身装备优势,对日军发起反攻。

诺门罕战役持续了四个多月,最终以日军主动退让,双方停战而宣告结束。伤亡数据方面,日军损失1.9万余人,苏联损失2.5万余人。表面上看,日军这一战似乎还占据了上风。但实际上,这更多的是因为因为苏军后发制人,在战争前期准备不足。当然苏军缺乏优秀的基层指挥官,战斗经验不足,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到了战争后期,苏军凭借着实力优势,其是压着日军打的,否则日军又怎会主动退让呢?

诺门罕战役对于日军的冲击并不是近两万人的损失,而是苏联在战争中所展现出来的恐怖实力。在战争过程中,苏联占据着实力上的绝对优势,无论是坦克装甲车、火炮以及战机方面的装备碾压,还是兵员数量上的成倍优势,都给日军带来了很大的压迫感。

据统计,整个诺门罕战役下来,苏军消耗作战物资共计8万余吨,其中炮弹消耗就超过3万吨,日军却仅仅消耗了两千吨左右的作战物资。看着苏军坦克装甲车的钢铁洪流,经受着一轮又一轮的火力压制,日军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北进计划”过于乐观了。

事实上,诺门罕战役中苏联所展现出来的实力,仅仅只是其远东军事力量的一小部分。早在1938年,苏联方面为了应对日本的军事威胁,就组建了远东方面军,兵力在70万左右。而日本关东军此时的人数,只有苏军的一半,直到1941年扩编后,日本关东军才达到80万人的规模。然而,扩编的日本关东军也仅仅是在人数上追平苏联,装备方面却是依然差了不少。

当然,阻碍日军北上计划的不仅仅是苏军,还有环境。远东地区环境恶劣,首先冬天是根本无法作战的。其次,西伯利亚广袤的纵深和单一的交通,使得日军在进攻苏联的同时,还要背负巨大的后勤压力。即使日军能够击败远东的苏联军队,也很难穿过西伯利亚。

所以,基于双方巨大的实力差距,和远东地区的恶劣环境,日本开始逐渐打消了北上的念头。

南下的诱惑

1940年夏,德军闪电击欧洲成功,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诸国都倒在了德军的坦克履带之下。至于顶着世界老大头衔的英国,只能龟缩在英伦三岛上,凭借着英吉利海峡堪堪抵挡。盟友在欧洲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日本的信心。原本因为深陷中国战场而心生退意的日本将军们,再次被点燃。他们将目标投向了东南亚,因为德国在欧洲的成功,让他们意识到,东南亚该换主人了。

更为关键的是,东南亚的资源一直是日本所迫切需要的。如今在日军看来,那里的橡胶、石油和大米已经成了“丢在街上只等人去捡的宝物。”,他们没有理由放弃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于是,“国策基准”中的“南进计划”开始成为了日本的主流,日军开始南下,向着东南亚进军。

离弦之箭

1941年4月13日,日本和苏联签订《苏日中立条约》,表示着他们已经准备放弃北上,将重心放在东南亚。当时日本已经侵入了中南半岛,对马来半岛以及东印度群岛虎视眈眈。山下奉文的南下军团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北上的想法,已经基本被日军所抛弃。尤其是日本海军,早就迫切地希望想要向南进军,因为只有南下,才能体现他们的价值。

然而,不巧的是,两个多月之后,德国人开始进攻苏联了。这让本已经放弃北上计划的日本,开始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有着盟友在欧洲的牵制,似乎攻打苏联的成功率会大上许多。

但是,这样的声音仅仅只是一小部分,包括日本军方在内的大部分高层,都不同意北上。一方面是因为日军的主要力量如今都在向南运动,突然改变战争计划,时间上根本来不及。当时已经是六月,等到日军准备完成,估计西伯利亚的冬天也就到了。

此外,从利益角度而言,攻打苏联其实并不划算。毕竟东南亚的资源,远比拿下远东要更有诱惑力。与其费力去和苏联人死磕,还不如等着德国取胜,日本则在远东坐收渔翁之利。而在此之间,日本还可以趁机去拿下东南亚,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日本最终还是选择了南进,放弃攻打苏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