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的《邊城》,在今天已經家喻戶曉,它是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中篇小說。

小說《邊城》講的是川湘交界的茶峒裏,一條小溪邊住着擺渡人老船伕和外孫女翠翠。

茶峒城裏有一個船總順順,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天保,二兒子叫儺送。兩個兒子同時喜歡翠翠,兩個人決定以唱歌的形式讓翠翠選擇。

儺送擅長唱歌,天保知道自己沒有希望,心灰意冷,便選擇一個人下海,遠行做生意。

幾天後,天保坐的船出了事。

船總順順因爲大兒子的去世,一改以往態度,不想要翠翠當自己兒媳。儺送因此也有了心結,出海了,不再回來。

老船伕爲此鬱鬱寡歡,在一個雨夜裏,悄然離世。只剩下翠翠一個人在船上,等待出海之人歸來。

沈從文一生寫過很多作品,但《邊城》是他作品中最廣爲流傳的一部。

《邊城》以絕美的筆法描寫出了湘西世外桃源的鄉景,以及淳樸溫暖的鄉情,將“愛”與“美”的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奠定了沈從文在現代文學家中的地位。

1999年,《亞洲週刊》推出了"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在這一排行榜中,《邊城》名列第二,僅次於魯迅的小說集《吶喊》。

2017年,北京高考將《邊城》與《紅樓夢》、《吶喊》、《紅巖》、《老人與海》、《平凡的世界》六部作品劃爲必考範圍。

《邊城》不僅在國內形成巨大的影響力,它還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

關於《邊城》的主題,歷來被認爲是“愛”和“美”,這無疑是的。

但認真品味,深度挖掘,可以發現,《邊城》絕不僅僅是愛和美,也充斥着人性的孤獨和未知的離別。

接下來,我們對《邊城》的不同主題進行探析。

01《邊城》傳統主題:愛和美

《邊城》寫於1933年,一個動亂的年代,那時候全國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激烈。

可《邊城》裏面的湘西茶峒像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它沒有階級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安居樂業。

邊城在當時顯得格格不入,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反傳統、反現實的地方,成爲了愛和美的化身,是善良和正義的結合體。

鄉親之間的互幫互助,是沈從文着力刻畫的。

不管是老船伕、翠翠、船總順順還是互不相識的陌生人,所有人在沈從文的筆下都是可親可愛的。

《邊城》的“愛”和“美”主要體現在大老、二老和翠翠之間微妙的感情。

在小說裏,沈從文花了很多筆墨去寫大老、二老倆兄弟和翠翠的感情。大老對翠翠的愛是明目張膽,是熱烈的;二老對翠翠的愛是細水流深,是含蓄的。

大老喜歡翠翠,想讓全世界都知道。他跟父親表明想法,跟老船伕說明心意,趕去翠翠家裏提親,他每一步都在主動靠近。

二老是小說裏的男主人公,沈從文好像更加偏愛二老一些,在他筆下的二老,長得俊俏,秀氣,爲人直爽能幹。

他和翠翠在一起,是衆望所歸。

他和翠翠的相遇,是一個偶然。

兩年前的端午,老船伕先回家裏,只有翠翠一個人在茶峒城裏看人搶鴨子。天色漸晚,人羣散去,燈火漸明,可爺爺還沒來,翠翠帶着老黃狗,在河邊等爺爺。

這時候,碰到了二老,併產生了誤會。

可這個誤會是美麗而微妙的,從那之後,美好的情愫在兩個人心中悄悄生起。

小說裏是這樣寫的:

“但另一件事,屬於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夜晚。”

不管是大老熱烈的愛,還是二老含蓄的愛,在《邊城》裏都顯得那麼安靜美好,互不打擾。在茶侗那樣一個世外桃源,人們心中的愛戀簡單純粹,令人神往。

《邊城》的“愛”和“美”還體現在淳樸的風土鄉情上。

有人說可以用一個字去總結《邊城》,那就是“美”,邊城的美,令人沉醉,令人神往。《邊城》的美,美在風景,美在語言,更美在人性。

茶峒在30年代的中國,是一種另類,動盪不安,階級壓迫、民族矛盾,是當時的情況,而這時候,茶峒的安靜淳樸、美好真實,與之一對比,一動一靜,一醜一美,讓讀者讀懂了汪曾祺說的:

《邊城》不是輓歌,而是希望之歌。

《邊城》最重要的美,是一種人性的美。

沈從文反對壓迫,推崇自由,在他筆下,人物充滿着靈性自然之美,首先體現在人的外貌。

翠翠的外貌是極美的,小說這樣描述翠翠: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短短几句,把翠翠漂亮、靈動的外貌體現得淋漓盡致。

還有二老,二老是茶峒人盡皆知的小名人。不僅因爲他是船總的兒子,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爲長得好看。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鍾靈毓秀的湘西,哺育瞭如翠翠、二老般美好的人。

邊城的美,還美在人情。

有這麼一個細節講老船伕,不願佔人便宜:

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糉子與其他東西,作爲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划船人一點敬意,祖父雖嚷着“我帶了那麼一大堆,回去會把老骨頭壓斷”,可是不管如何,這些東西多少總得領點情。走到賣肉案桌邊去,他想“買肉”人家卻不願接錢,屠戶若不接錢,他卻寧可到另外一家去,決不想沾那點便宜。

這只是其中幾個代表,沈從文筆下的人物,大多充滿着正義和淳樸,他們不僅僅是單純的人物,更多的是代表着動盪社會的結束和新生活開始的希望。

這,正是《邊城》的美好寓意。

所以說,論《邊城》的主題,“愛”和“美”永遠是第一位。

02《邊城》深度主題:離別和孤獨

如果只是看到《邊城》的“愛”與“美”,那麼我們沒有完全讀懂《邊城》,《邊城》的“愛”和“美”裏面包含着“離別”和“孤獨”。

有人評價《邊城》是徹頭徹尾的悲劇,從一開頭,寫翠翠母親和士兵的殉情,其實就已經爲整篇小說奠定了悲劇的基調。

我們拋開一切外在的東西,認真剖析小說裏的每一個角色,可以發現,所有人都是孤獨的。

大老愛而不得,出海身亡;二老因爲大老的死亡,倍感內疚,下海遠行,不再回來;老船伕勞心勞神,爲翠翠謀劃未來,事情不成功,內心積鬱,終在雨夜離開;最後翠翠一個人在船上等待故人歸來……

小說就這樣結尾,沒有一個人的結局是完美的。

魯迅先生說:

“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在這篇小說裏,每一個角色都爲悲劇而生。

其中,最爲代表的就是女主人公翠翠以及她同樣可憐的母親,還有大老、二老兄弟倆。

第一:翠翠以及她母親的悲慘命運。

翠翠的愛情悲劇和她母親的悲劇如出一轍,雖然時間不同,對象不同,但她們殊途同歸。

翠翠的愛情毀滅有兩個原因:

其一是兩個男孩同時喜歡翠翠,而這兩個人不是陌生人,而是手足兄弟。大老、二老選擇和平公正的方式——爲翠翠唱情歌,讓翠翠自己選擇。

本來,這是一個可以避免悲劇的方式,但是大老知道自己不行,傷心逃走,下海,不慎身亡。

這是導致二老和翠翠愛情悲劇的導火索。

手足親情和愛情似乎很難同時擁有,二老認爲大哥的死跟自己有關係,跟翠翠有關係,糾結和內疚之下,他也選擇了逃離,不再回來。

衝突矛盾是悲劇最常用的手段,在這裏是情感衝突,一邊是手足親情,一邊是愛情,該如何抉擇,在二老的心裏,是有一杆秤的。

人性道德視角下的二老,別無選擇,他只能將手足親情放到第一位。這是翠翠愛情悲劇的重要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翠翠角色的不確定。

翠翠本來是感情裏的女主人公。但是,她的不作爲和不發聲直接導致了悲劇。二老對她表明心意,她沒有明確回應。大老來提親,她也沒有明確拒絕。

老船伕去試探她的心思,她更是把自己包裝得一點破綻都不露。

這是翠翠的愛情悲劇。

翠翠母親的愛情悲劇亦是如此,揹着父親偷偷和士兵發生了關係。士兵因爲不願意與她分開,也不願意丟棄軍人的尊嚴,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翠翠母親想立馬跟隨士兵,但是,因爲身上已經懷有孩子。等孩子生下來便去河裏猛灌涼水,跟着殉情而亡。

翠翠與她的母親雖然過程不一樣,但結局一樣,都以悲劇散場。

第二:天保和儺送的悲劇命運。

天保對翠翠一見鍾情,一心想着去跟翠翠提親,他滿心歡喜,以爲翠翠會成爲自己媳婦的時候,得知自己的親兄弟儺送也喜歡翠翠,並且時間比自己還早。

用今天的話來說,當時的天保覺得自己是個第三者。

雖然沮喪,但是這沒有打消他追求翠翠的念頭,兄弟倆決定以唱歌的形式公平競爭。可這也是最致命的,儺送擅長唱歌,天保自知無法獲勝。

無奈之後,下海去了,一不小心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天保的命運是充滿悲劇性的,他剛出生便沒有儺送長得俊俏,且沒有儺送深得父親順順的寵愛。而翠翠喜歡的人是儺送而不是他。

儺送的命運也充滿悲劇色彩。本來在比賽贏了之後,可以順利跟翠翠在一起,終成眷屬。

可是,天保的去世,讓他揹負了太多的情感負擔,他無法面對翠翠,更無法面對自己。他往後的日子,都得在懊悔和內疚中度過。

相比天保的悲劇,儺送的悲劇是深層次的生命意識。

親情和愛情,在這裏是矛盾的,儺送必須二選一。

但是,道德壓迫下的儺送,別無選擇。

《邊城》始終帶着孤獨和離別,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要面臨離別。

03人生其實就是愛和美中包含着孤獨和離別

《邊城》充滿着“愛”和“美”,我們在讀的時候,很容易沉迷於茶峒的鄉土人情,沉迷於二老和翠翠的純美愛戀。

但是,“愛”和“美”只是表面的東西,更深的一層是“孤獨”和“離別”。

這,其實也影射了作者沈從文先生和妻子張兆和的情感狀態。

沈從文和張兆和,年齡相差七歲,一個是老師,一個是學生。

沈從文對張兆和一見鍾情,第一次見面,沈從文便被張兆和的美麗和氣質深深折服,從此開啓對張兆和的瘋狂追求。

十年如一日,沈從文堅持給張兆和寫情書。他請好友胡適幫忙說媒,請張兆和的姐姐張允和幫忙牽線。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1933年,沈從文和張兆和如願在北平結了婚,有情人終成眷屬。

兩個人從認識到結婚,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

可好景不長,婚後生活充滿了各種瑣碎和壓力,沈從文越發覺得張兆和無法理解自己,他甚至找不到一個人來談論自己的作品,孤獨、無聊、尷尬充斥着每一個日子。

終於,在一次意外,沈從文喜歡上了熊希齡的家庭教師高青子,他認爲自己遇到了真正的知己。

儘管張兆和知情,沈從文和高青子的這段感情依舊持續了八年。

沈從文和張兆和,才子佳人,神仙眷侶,卻也抵不過婚後孤獨。

這是他們的愛情,是翠翠的愛情,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愛情。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一邊是光明和美好,一邊是黑暗和孤獨,兩者結合,纔是生活最真實的樣子。

小說以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結尾,給讀者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

翠翠始終在等着,等着故人歸來,而故人何時回來,我們永遠也不知道。

小說安排這樣的一個結尾,似乎並不是很圓滿。

中國人一貫以大團圓爲故事結局,在沈從文這裏,並不是這樣的。

沈從文曾說:

“我要表現的是一種‘人生的形式’, 一種‘優美、 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正常的、自然的、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應該是悲歡離合,樣樣齊全的。因爲人生充滿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難以估摸。

小說安排這樣的結局才最真實,纔不悖乎人性。

生活是各種顏色、各種滋味彙集在一起的。

我們眼前所有的愛和美好的外表下都包含着孤獨和離別的真相。這就要求我們努力發現並享受美好,同時勇敢接受真相。

生活確實充滿着各種各樣的美好,要學會享受。親友健在,工作舒心,生活循規蹈矩,偶爾不走尋常路,這是我們生活中的小幸運。

同時,親人離去,伴侶背叛,工作不如意,生活不舒心,這也是常態。我們要正視並且勇敢去接受。

人生圓滿的劇情很少,總是充滿着着孤獨和離別。學會享受美好,同時做好孤獨的準備,是我們每一個人活在這世上最明智的姿勢。

懂得生活就是“愛”和“美”中包含着孤獨和離別,這是我們成長的必修課。

04結語

《邊城》是我很喜歡的一篇鄉土小說,不僅僅是因爲內容和情節處理得好,還有一個原因是,我跟沈從文先生是同一個地方的。

小說裏面的描寫,很多我也經歷過。

我與其說喜歡《邊城》,不如說,喜歡的是沈從文筆下的那種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這一生,絕不僅僅是美和愛,更多是孤獨和離別,要懂得並且接受這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