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對於農民來說就是安家立命之本,農民沒有土地也就沒有收入來源。雖然現在農村的生活水平也普遍得到了提高,年輕一輩喜歡外出打拼,老一輩卻更願意守着家中的一畝三分地過着自給自足的踏實日子。在農民的觀念中,只要家中有地,就算沒錢也不會餓死。

但是現在我國關於土地的政策採取的是承包責任制,在80年代的時候進行過一輪承包簽訂合同,90年代再次簽訂了30年的土地合同。現在我國的土地還處於二輪合同中,家家戶戶的土地幾乎沒有任何變動。這就導致了很多年輕人是沒有土地的,像新生兒和外嫁過來的人,所以這也加劇了人地矛盾,農村很多沒地的年輕人就希望能打亂土地重新分配。

面對這個問題,政策有話要講。國家政策表示二輪土地承包期限到期之後,會在二輪土地的基礎上再延期30年。也就是說,直到2060年前土地分配也不會有什麼變化。這也做的原因主要是爲了讓國內的土地承包關係穩定,這樣才能促進土地可持續發展。

因爲如果進行了土地重新分配,那麼大多數的小農種植模式在農業種植效率上會得不到提升,也就不能幫助國家的農業在國際上提高競爭力。所以國家不打算二輪到期後重新分配土地,是想要走機械化、集約化、規模化的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我國現在人口基數大約達到了14億人口,除了人口數量巨大之外,我國的土地利用程度並不高,耕地資源也處於緊缺的程度,打亂土地重新分配,會阻擋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現在走集約化才能促進農業的發展,也會生產出更多的農副產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