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谈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赖以成名的“闪击战”比较知名的战例,闪击波兰算是比较经典的,其一当时的波兰相比于德国,无论是从地域还是人口都不算是一个小国;其二早在一战时期波兰就已经完全依附于英法两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在一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英法掌握着欧洲发展的方向,德国进攻波兰无疑是挑战欧洲大陆上英法两国制定的秩序;其三,就是流传至今的波兰骑兵对抗德国钢铁洪流的战斗场面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全改变了以往以战争双方兵力多寡决定的战场走势,例如德国闪击法国时,兵力与法国不相上下,而从战斗彻底打响到法国投降所用时间也不过一个月,凸显了当时战争态势的两个特点,一是突然性,二是武器装备的优劣将对战争起到很大程度的影响,那么“战马长矛战坦克”正是将武器装备优劣环境下的战场形势淋漓尽致的体现,那么,德国闪击波兰真的出现了如此残酷的战场吗?波兰与德国近在咫尺,两者之间的武器装备真的有如此的差距吗?

首先,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战前的波兰不仅拥有150万的兵力,而且当时的部队机械化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虽然大部分陆军还是以骑兵著称,但是与一战之前的骑兵有很大的区别,绝不止手持战刀长矛,据战史记载,德国闪击波兰前,波兰的骑兵就已经装备了很多重型武器,就拿当时波兰的骑兵旅来举例,一个骑兵旅拥有兵力6100人,配备有5100匹战马、65台机械化车辆、轻机枪89挺、重机枪81挺、反坦克枪66挺、46mm迫击炮9门、81mm迫击炮2门、反坦克炮14门、75mm火炮12门、40mm高炮2门,在这种火力配备之下,怎么会出现“战马长矛战坦克”的战场惨剧呢?当然不符合逻辑。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说法并且流传如此之广呢?我们刚才谈到的是波兰与德国全面战场上的一种比对,并未出现如此悬殊的差距,然而在局部小型战场上,的确出现过“战马长矛战坦克”的战例,在德国和波兰正式开战的第一天,波兰第18骑兵团掩护波兰部队主力撤退后,与古德里安第19装甲军的一个步兵营不期而遇,当时德军步兵营正原地休息,波兰骑兵团丢弃了重武器利用战马的高机动性冲进了德军阵中,一顿乱砍,可正在此时,附近树林里休整的德国几辆装甲车正巧赶到,给了这个骑兵团致命一击,波兰骑兵团团长和团参谋长全部阵亡,波兰骑兵伤亡100多人。

而此时,意大利的战地记者乔治·帕拉达听闻了此事,并且亲自到了发生此惨剧的战场,发现了很多骑兵冲锋遗留下来的断矛,对当时波兰并不太了解的乔治断定这是一场冷热兵器的碰撞,又因为当时的意大利已经决定与德国法西斯捆绑在一起,出于对战局的敏感性,乔治觉得这可能是瓦解敌对国家抗战意识的催化剂,于是添油加醋的描绘成了德国与波兰全面战场上的一种对战形势,作为纸面报道流传开来。

而当时正欲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双方阵营的国家觉得都可以在这篇报道中谋得一丝战争的正能量,希特勒觉得这正体现了德国武器装备的发达,可以让英法联军不战自危,在战争前期可以占尽心理优势,而英法觉得这体现了当时波兰人民对抗德军不屈不挠的精神,比英国“言和”首相张伯伦求和平的言论更具有价值,于是战争双方不仅对这篇报道的不实之处没有及时纠正,反而广为流传。

事实上,波兰在二战之中迅速全军覆没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结果,其一是英法两国的无为,张伯伦甚至幻想着能通过谈判让德国得到一点甜头后能维持当时欧洲的秩序,他绝料想不到希特勒此时的胃口大的吓人,远非他一个英国首相能够满足的;其二,德国与苏联的密谋。德国不仅与苏联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还商定了瓜分波兰的计划,苏联面对眼前这个只听从英法的邻居早就心存不满,难得有人收拾它,对于希特勒的瓜分计划,斯大林岂有不同意之理;其三,德国的闪击战的确攻势太猛了,上千辆坦克集体冲锋,犹如钢铁洪流一般冲进了波兰境内,而波兰当时的领导人还未从依靠英法两国制止战争的幻想中苏醒过来,德国的坦克就已经兵临城下,岂有不败之理。所以,波兰在二战中绝不是传说中那般羸弱,事实上波兰的反坦克武器对德国二战早期的轻型坦克造成了很大的杀伤,只不过这些都已经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

#二战德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