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談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賴以成名的“閃擊戰”比較知名的戰例,閃擊波蘭算是比較經典的,其一當時的波蘭相比於德國,無論是從地域還是人口都不算是一個小國;其二早在一戰時期波蘭就已經完全依附於英法兩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在一戰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英法掌握着歐洲發展的方向,德國進攻波蘭無疑是挑戰歐洲大陸上英法兩國制定的秩序;其三,就是流傳至今的波蘭騎兵對抗德國鋼鐵洪流的戰鬥場面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完全改變了以往以戰爭雙方兵力多寡決定的戰場走勢,例如德國閃擊法國時,兵力與法國不相上下,而從戰鬥徹底打響到法國投降所用時間也不過一個月,凸顯了當時戰爭態勢的兩個特點,一是突然性,二是武器裝備的優劣將對戰爭起到很大程度的影響,那麼“戰馬長矛戰坦克”正是將武器裝備優劣環境下的戰場形勢淋漓盡致的體現,那麼,德國閃擊波蘭真的出現瞭如此殘酷的戰場嗎?波蘭與德國近在咫尺,兩者之間的武器裝備真的有如此的差距嗎?

首先,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戰前的波蘭不僅擁有150萬的兵力,而且當時的部隊機械化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雖然大部分陸軍還是以騎兵著稱,但是與一戰之前的騎兵有很大的區別,絕不止手持戰刀長矛,據戰史記載,德國閃擊波蘭前,波蘭的騎兵就已經裝備了很多重型武器,就拿當時波蘭的騎兵旅來舉例,一個騎兵旅擁有兵力6100人,配備有5100匹戰馬、65臺機械化車輛、輕機槍89挺、重機槍81挺、反坦克槍66挺、46mm迫擊炮9門、81mm迫擊炮2門、反坦克炮14門、75mm火炮12門、40mm高炮2門,在這種火力配備之下,怎麼會出現“戰馬長矛戰坦克”的戰場慘劇呢?當然不符合邏輯。

那麼爲何會出現這種說法並且流傳如此之廣呢?我們剛纔談到的是波蘭與德國全面戰場上的一種比對,並未出現如此懸殊的差距,然而在局部小型戰場上,的確出現過“戰馬長矛戰坦克”的戰例,在德國和波蘭正式開戰的第一天,波蘭第18騎兵團掩護波蘭部隊主力撤退後,與古德里安第19裝甲軍的一個步兵營不期而遇,當時德軍步兵營正原地休息,波蘭騎兵團丟棄了重武器利用戰馬的高機動性衝進了德軍陣中,一頓亂砍,可正在此時,附近樹林裏休整的德國幾輛裝甲車正巧趕到,給了這個騎兵團致命一擊,波蘭騎兵團團長和團參謀長全部陣亡,波蘭騎兵傷亡100多人。

而此時,意大利的戰地記者喬治·帕拉達聽聞了此事,並且親自到了發生此慘劇的戰場,發現了很多騎兵衝鋒遺留下來的斷矛,對當時波蘭並不太瞭解的喬治斷定這是一場冷熱兵器的碰撞,又因爲當時的意大利已經決定與德國法西斯捆綁在一起,出於對戰局的敏感性,喬治覺得這可能是瓦解敵對國家抗戰意識的催化劑,於是添油加醋的描繪成了德國與波蘭全面戰場上的一種對戰形勢,作爲紙面報道流傳開來。

而當時正欲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雙方陣營的國家覺得都可以在這篇報道中謀得一絲戰爭的正能量,希特勒覺得這正體現了德國武器裝備的發達,可以讓英法聯軍不戰自危,在戰爭前期可以佔盡心理優勢,而英法覺得這體現了當時波蘭人民對抗德軍不屈不撓的精神,比英國“言和”首相張伯倫求和平的言論更具有價值,於是戰爭雙方不僅對這篇報道的不實之處沒有及時糾正,反而廣爲流傳。

事實上,波蘭在二戰之中迅速全軍覆沒是由多方面原因導致的結果,其一是英法兩國的無爲,張伯倫甚至幻想着能通過談判讓德國得到一點甜頭後能維持當時歐洲的秩序,他絕料想不到希特勒此時的胃口大的嚇人,遠非他一個英國首相能夠滿足的;其二,德國與蘇聯的密謀。德國不僅與蘇聯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而且還商定了瓜分波蘭的計劃,蘇聯面對眼前這個只聽從英法的鄰居早就心存不滿,難得有人收拾它,對於希特勒的瓜分計劃,斯大林豈有不同意之理;其三,德國的閃擊戰的確攻勢太猛了,上千輛坦克集體衝鋒,猶如鋼鐵洪流一般衝進了波蘭境內,而波蘭當時的領導人還未從依靠英法兩國制止戰爭的幻想中甦醒過來,德國的坦克就已經兵臨城下,豈有不敗之理。所以,波蘭在二戰中絕不是傳說中那般羸弱,事實上波蘭的反坦克武器對德國二戰早期的輕型坦克造成了很大的殺傷,只不過這些都已經被歷史的塵埃所掩埋。

#二戰德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