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

酷愛電影的人,這部經典的《戰馬》一定沒有錯過,這部電影的絕妙之處在於通過戰馬的視角穿越戰爭的始末,讓人身臨其境體會戰爭殘酷,其中一個鏡頭非常經典,電影主角作爲戰馬與騎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進了敵軍的營地,只見騎兵手持馬刀,將正在休息的敵軍士兵一一挑翻,然而倖存的士兵迅速跑向身後的樹林,揭開樹林邊緣的僞裝,馬克沁機槍便噴出了刺目的火舌,剛纔還在衝殺的騎兵部隊便紛紛倒在了血泊中,戰鬥瞬間被扭轉。

毫無疑問,當代表着冷兵器時代的騎兵碰上熱兵器時代的重武器時,戰場的走勢自然而然的呈現一邊倒的態勢,註定將是一場悲劇似的戰鬥,那麼拋開電影情節,在近現代戰爭中,有沒有出現這樣如此懸殊的戰鬥場面呢?戰鬥的結果又是如何呢?有,當然有,而且這不僅是一場戰役,而是兩個國家之間戰爭的懸殊,直到今天還被人津津樂道。

那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閃擊波蘭,雖然當時波蘭的武器裝備也呈現出了較高的機械化程度,但是因爲一場戰役和一位意大利戰地記者的武斷報道向人們呈現出了兩個國家之間的較量是多麼的懸殊,戰鬥的結果自然而然的是騎兵以失敗告終,而德國與波蘭的戰爭也是以波蘭淪陷終結,那麼問題來了?這到底是哪一場戰役?是否是足以影響戰爭進程的一場戰鬥呢?

其實,這是一場規模很小的戰鬥,二戰初期,德國閃電戰的聲勢非常大,而且卓有成效,坦克集羣的高機動性不僅令波蘭沒有想到,就連英法兩國對德宣戰也顯得緩慢異常,這場戰役就是發生在波蘭小城沃爾卡·威格洛瓦附近,史稱“長矛戰坦克”之戰,與德國二戰期間主導的大規模戰役相比,這場戰役顯得微不足道,因爲波蘭騎兵傷亡僅僅只有100人左右,而關於“長矛戰坦克”的報道卻影響深遠。

當時,德國的坦克集羣突破波蘭邊境線後,進展迅速,波蘭的部隊只能採取收縮式的防禦,波蘭第18騎兵團掩護大部隊撤退,德國的坦克集羣也並沒有對這種小股騎兵趕盡殺絕,完成掩護任務的騎兵團在向後方轉移時,在沃爾卡·威格洛瓦小城郊區的樹林邊緣與德軍的一個步兵營相遇,此時德國的士兵正原地休息,和電影《戰馬》中的場景如出一轍,波蘭騎兵團在團長馬特拉紮上校的指揮下,打算給德軍一個出其不意,消滅這股德軍。

於是騎兵團丟棄重武器,輕裝上陣,打算殲滅這股德軍後再回來帶裝備不遲,上百匹戰馬靜悄悄的摸近德軍陣地,猛然衝了出來,殺了德軍一個措手不及,不錯,當時的德軍士兵大部分並沒有在裝甲車或者坦克裏,被突如其來的攻擊驚呆了,還沒反應過來,長矛便捅了過來,騎兵團以閃擊的方式閃擊了這個德國步兵營,不過好景不長,離步兵營駐紮地不遠的樹林裏,正有德軍機械化部隊休整,聽到這邊的喊殺聲,開着幾輛裝甲車趕了過來參與了戰鬥。

戰場的形勢猶如電影《戰馬》中被掀開掩護後漏出馬克沁機槍後的鏡頭,立馬反轉,戰馬對上鋼鐵,長矛馬刀對上機槍,於是波蘭騎兵的下場也就可想而知了,不過雖然騎兵團團長馬特拉紮上校和團參謀長當場陣亡,不過騎兵終歸是冷兵器時代機動性能最強的作戰單位,騎兵團中還是有不少人一看大事不妙突圍了出去的,所以此戰波軍傷亡也並不算很大,不過戰場上遺留下來的折斷的長矛和馬刀,與德軍散落滿地的機槍子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就爲後來意大利的戰地記者喬治·帕拉達寫出那篇舉世駭然的“長矛戰坦克”的文章提供了某種理論依據。

在這樣強大的心理戰和歐洲大國的相互推諉妥協的縫隙裏,波蘭獨自對抗德國的閃擊,短期滅亡也就不足爲奇了,波蘭的覆滅不能完全歸結於武器裝備的優劣形成的戰勢,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英法兩國面對希特勒的咄咄逼人並沒有採取積極地制衡措施,甚至還幻想能夠犧牲波蘭這個忠實的盟友來換取歐洲的和平,波蘭當時的處境就猶如案板上的魚肉,任憑大國切割,豈有堅持下去的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