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受權轉載自“中國青年雜誌”(ID:YOUTH-POWER)

深圳:一個“由自己下決心”的城市

文/皮鈞

對青年而言,沒有什麼比“由自己下決心”更令人神往。而深圳,就是一座可以自己下決心的城市。

“這個世界沒有被逼這回事”

看過《英雄本色》的人,都會記得這句經典臺詞。擺脫困境的創新,從來都是主動進取的。四十年前,一位老人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的時候,固然有隻爭朝夕的急迫感,但更是一個東方大國主動佈局的戰略之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深圳是改革開放後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 伴隨深圳成長的企業家任正非、馬化騰、馬明哲們,邁出的第一步也都是自己下決心的直接結果——主動進取才是深圳的底色。

用速度支撐制度

深圳一直處於“與時間對抗的過程”——用40年時間走過了國外一些國際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歷程,這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世界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蹟。深圳生動詮釋了鄧小平的論斷:“堅持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關鍵就看能不能爭得較快的增長速度,實現我們的發展戰略。”深圳也正是在這個站位上形成了深圳速度——是那種三天一層樓的速度,成就了從2.7億到2.7萬億的跨越。深圳破解了巨大的制度認知難題,用自身發展的“速度與激情”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證明深圳能夠承擔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職責。

無心奇蹟卻奇蹟迭出

對照發達國家城市發展模式和規律,深圳有諸多“不尋常”。世界級的大都市基本都歷史悠久,而深圳四十年前還是寶安縣的小漁村;世界上大都市圈都有着著名的高校、科研機構,深圳多年沒有一流高校和國家級科研機構,但深圳的創新能力不亞於硅谷、倫敦;毗鄰大都市的城市往往會變成大都市的後院或產業鏈上的小弟,但深圳竟然成爲與香港平起平坐的雙子星座。

在深圳,各種要素形成奇妙的組合:國內與國際、市場與政府、科技與資本、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公共服務與人際關係、仰望星空與腳踏大地、摔跟頭與爬起來。城市拆遷與城市更新可以一起規劃,制度創新與制度完善可以同時完成,任何人都可以邊學開槍邊上戰場。深圳幾乎是培養了改革開放最多實用人才的地方。深圳有兩所沒有圍牆的“大學”:社會大學和科技創新大學。並非留下來纔是成功,更多的人是回到家鄉,複製在深圳學到的一切。大到上市公司,小到網紅店,都滲透着改革開放前沿的氣度與眼光——這些人其實是深圳的無形資產,是貿易、投資、合作的無形網絡,讓深圳與各地保持着千絲萬縷的實際聯繫。

有能力做別人不敢想的事情

很多人認爲深圳缺少文化,但這是錯覺。深圳是一個樸實無華而又精神內斂、文化自信的城市。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到“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從“來了,就是深圳人”到“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從“敢爲天下先”到今天的“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衝刺”,這些深入人心的觀念,應當視作新時代文化的鮮活內容。一個人如果沒有點想法和創意,都不好意思說自己來過深圳。遊手好閒、無所作爲的人,很難在這裏紮下根。深圳青年人的夢想不是通向個人享樂,而是問自己能爲社會帶來什麼價值。連深圳的網紅“小姐姐”都會顯示出一種腳踏實地又“颯”又“未來主義”的英氣。每個人都爲自己的生存和生活負責,“有能力做別人不敢想的事情”,是深圳文化的獨特沉澱。

隨時都有機會

深圳有高房價,也有就業壓力和婚戀糾結,有着一切一線城市青年的煩惱。但有一點是明確的,所有事情都可以由你自己去下決心,你可以隨時開始——在這裏,有一個首席執行官、CEO、創始人、合夥人的頭銜非常正常,沒有人會覺得奇怪。深圳,最多的就是創業故事和勵志故事。深圳最優秀的企業家幾經迭代,無數有着夢想的青年還在紛紛湧來。近年來,深圳淨流入人口都在50萬左右——這與社會板結、階層固化的香港形成巨大反差。

如果一個城市有未來,一定是因爲他總是能夠找到在時代中的位置,總是會有年輕一代接替年長的一代,總是會鼓勵人們去創新開拓,而青年人總能找到肥沃的土壤向陽而生。在深圳,絕大多數創業者都摔過七八次甚至更多的跟頭——沒關係,深圳永遠像“老鐵”一樣待你,大家都是在跌跌撞撞中學會走路,學會奔跑,學會起飛——你笑笑我,我笑笑你,拍拍塵土,繼續前行。每個人都堅信所有經歷皆會匯入同一路徑,就是讓你扛住磨難,快速成長,準備承受遲早到來的輝煌——這就是深圳。

在這裏,

我們不需要趕什麼潮,

不需要搭什麼船,

我們自己有海。

團團發佈

編輯:梁靜敏

核校:郭小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