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經常聽到身邊有不少家長在感嘆:現在的孩子太缺乏擔當了!明明做了錯事,可孩子

家長們的感嘆在於對缺乏擔當的孩子的某種擔憂:孩子有錯卻不懂得擔當,因爲不懂得擔當,有的孩子就屢屢衝破做人做事的“禁區”,做了錯事也沒有任何的不安和羞愧感。事實上,像很多家長經常抱怨孩子不愛學習、不求上進,也是另外一種特殊形式的不擔當。

擔當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負責的行爲。那些懂擔當的孩子,身上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責任感,他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認真負責。而反觀那些不懂擔當的孩子,他們就如同溫室裏的花朵,稍經風雨就被吹折,在孩子成年後就會缺乏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心 ,養成自私自利、爲所欲爲的行爲。

因此,如何將孩子培養成一個有擔當的人,對很多家長來說,是一個不能忽視的教育重點。那麼,我們現在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成爲一個有擔當的人呢?

01 引導孩子不要推卸責任,不做擔當的“逃兵”

三四年級是孩子最調皮搗蛋的時期,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這也意味着可能會犯下各種大錯小錯。

實際上,犯錯誤不要緊,要緊的是當孩子犯錯後,他是否學會承擔責任。很多名人小時候在這方面都做得比較好。

比如曾擔任美國總統的里根,在他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曾經因爲踢球而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需要賠償12.5美元。只有11歲大的里根找父親拿錢時,父親是這麼告訴他的:“家裏有錢,但是這次不能給你,你11歲了,應該學會對自己的過失負責。這12.5美元我只能暫時借給你,不過,一年之後必須還給我。”從此,這個男孩每逢週末、節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經過半年的努力,也喫盡了苦頭,他終於掙足了12.5美元並還給了父親,對自己曾經的錯誤行爲有了一個圓滿的交代。

從這件事當中能說里根的父親不愛自己的孩子嗎?當然不能,世上哪有父親不愛自己孩子的,但父親選擇了讓孩子學會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看到的是孩子更遠的未來,這纔是真正的“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所以,里根總統在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

孩子犯錯其實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且很多犯錯在剛開始的時候都是在無意識下產生的,因此我們不要隨意去責罵和指責犯錯的孩子,否則極有可能會讓無意識犯錯演變成了有意識犯錯。

正確做法是,要先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犯下的錯誤,並讓孩子明白,錯誤可以犯,但不可以推卸責任。然後引導孩子反思犯錯的原因,並敢於承擔錯誤的後果,最後想辦法去補救。

例如,孩子把同學的課本弄破了,在查清事實的情況下,要先讓孩子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同學賠禮道歉。得到同學的原諒之後,再讓孩子與同學商量如何彌補過失。如果同學希望能修補一下課本的破損之處,可以讓孩子想辦法動手把破損之處修補好。

如果不是像弄破課本這樣輕微的情況,而是相對比較嚴重的情況,比如損壞東西的價值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父母可以有條件地幫孩子解決,但這個解決並不是無償的,可以讓孩子通過做一定量的家務來償還,也可以讓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錢分期償還等等。以此讓孩子深刻地明白承擔錯誤的重要性,學會擔當。

02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孩子欠缺擔當的能力,關鍵原因還在於缺乏責任心,而孩子責任心欠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造成的。

這是因爲,許多孩子在犯下錯誤或遇到事情時,父母會直接爲孩子“擺平”以解決問題。如果長期這樣下去,會導致孩子產生嚴重的依賴感,無法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因爲錯誤已經被父母有意無意地“掩蓋”住了,這就好比在現實中很多熊孩子闖了大禍之後,爲孩子錯誤“買單”的幾乎都是父母。父母如果經常幫孩子的錯誤“買單”,將導致孩子認爲父母幫自己補救都是應該做的,孩子也會變得沒有責任心,變得沒有擔當。

三四年級是塑造孩子責任心的關鍵時期,父母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責任與權利並存的環境,儘量鼓勵孩子參與家庭決策(非重大事情)的過程,聽一聽孩子的想法,並在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適當地採取孩子的決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爲了讓孩子明白,自己長大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分子,從而產生責任感;

總的來說,孩子在做一件事情前,父母要強調事情的結果,讓孩子學會承擔,從而變得有責任感,變得有擔當。

03 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

孩子總是在不斷長大,總有一天要獨立面對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不可能去守護孩子一輩子。因此,父母要未雨綢繆,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觀念,使孩子在做自己的事情時學會擔當。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分配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打掃自己房間的衛生、個人內務的整理、幫媽媽洗洗菜、飯後洗洗碗等等,以此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使孩子變得有擔當。

需要注意的是,在非特殊情況下,如果孩子沒有認真完成好自己的事情時,父母一定不要代勞,必須要讓孩子堅持完成。這樣更能讓孩子明白什麼是責任,什麼是擔當。

04 給孩子樹立一個敢於擔當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啓蒙老師,同時也是孩子的榜樣。如果父母經常當着孩子的面抱怨這、抱怨那的,遇到事情就逃避,做錯事情就找各種理由推卸責任等等,這些都會誘發孩子錯誤的“三觀”。因爲父母錯誤的示範在前,使得孩子在遇到事情或犯下錯誤的時候,既不會去自我反思,更不會去想着承擔自己的錯誤。

所以,讓孩子學會擔當的重要前提是,父母也是一個敢於承擔的人。

三四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辨別對錯的能力,當父母犯錯誤或遇到事情的時候,當着孩子的面承擔自己的錯誤,會讓孩子深刻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明白承擔錯誤其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可怕。而父母勇於承擔錯誤的行爲,會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一個高大的形象,成爲孩子的好榜樣。

結語

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擔當的人雖然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也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它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父母需要留心孩子身邊點點滴滴的小事,不放過任何一個使孩子變得有擔當的機會。只要抓住教育契機,教育方法運用得當,相信能培養出一個有擔當的孩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