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随着渡江战役的顺利,我军迅速解放南京、上海,而第四野战军在配合二野、三野渡江战役以后,主力于6月渡过长江,开始向中南挺进,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将指挥部迁往长沙,随后有因为四野两路钳击,而将指挥部迁移到衡阳,长沙在程潜、陈明仁的率领下举行起义,使得白崇禧更加势单力孤。

白崇禧在国民党军诸多将领中,一直都有小诸葛的称号,实际上从解放战争时期此人一系列谋划来看,如果真的能够顺利执行的话,对我军来说绝对不算是一件好事,只可惜由于国民党军内部派系争斗,蒋介石嫡系主力已经在东北、淮海两大战场上尽皆丧失,白崇禧手握30万大军坐山观虎斗,只可惜三大战役一结束,国民党军也就再也没有翻身的资本了。

其实白崇禧心里很清楚,我军南下一方面是为了解放全国,而另外一方面,就是集中歼灭以他为主的桂系部队,由于整体兵力上捉襟见肘,白崇禧自然也不愿意与我军硬扛,而且在他内心之中,他就是要凭借手中这支精锐的力量,等到世界形势发起剧烈变化,再凭借这一支力量东山再起。因此四野南下以后,多次在衡宝线寻找机会与白崇禧决战,但都被白崇禧躲了过去。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点是,白崇禧率领的桂系大部分都为南方人,习惯于南方天气环境下作战,这对于东北南下的四野是极度不利的,特别是第四野战军急于寻找白崇禧所部包四平之战的仇,紧紧盯着白崇禧的一举一动,反而是被他牵着鼻子走。也因为一路追击过来,部队略感疲乏,大意之下49军孤军深入,145师在青树坪失利,49军整体损失颇重。

不按敌人的打法,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打,才是我军急于克服的困难。

白崇禧的战略意图被推测出以后,实际上我军也不急于盲动,明知道敌人是在迂回作战,大部队保存实力不与我军决战,而四野却停下脚步,从8月开始就进入休整状态,一直休整了40多天,另外在整体战略布局上,不因以正面击溃敌人为目的,而是改为大范围的包抄,占领敌人的后方为主要的战略方向。

因此二野两个兵团后来也配属第四野战军,共计6个兵团54万人,兵分三路,其中二野、四野两个兵团配合两广纵队,从赣南直插广州,而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则是出击鄂西,监视西南方向的宋希濂集团,而中路则集中两个兵团,在正面战场牵制白崇禧,大部队随后跟进作战。

事实上也正中下怀,我军判断白崇禧的企图是,不与我军在湖南境内决战,而是在广西地区集中主力与我军决战,在改变战略部署以后,白崇禧意识到自己大后方可能被袭击,因此急忙战略收缩,结果被135师一颗钉子楔进去,不仅没有打掉这个师,反而自己精锐的第七军也被打残了,衡宝战役虽然歼敌只有3万人,但由于总体上战略得当,使得白崇禧企图在广西与我军决战的企图破产,只能在一路逃亡中损兵折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