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特殊的沟通方式,交战双方利用武力来夺取自己的利益,通常而言,交战的双方,所需要夺取的利益是一致的才会有战争,但实际上衡量一场战役的胜败,其实和双方究竟是否实现自己战略目标有很大关系,因为双方在衡量各自战果出现差异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种较为奇怪的现象,交战双方同时宣扬胜利。

比如1948年5月的豫东战役,我军与国民党军同时宣称大捷,就是基于双方对战果衡量不一致而导致的,从国民党军的角度来讲,收复开封,并在战役结束前给我军造成很大损失,此为大胜,而相对于我军而言,整个战役期间歼敌,我军歼灭了敌军一个兵团部、两个整编师以及追击的保安旅等部队共计9万人,甚至还攻下了开封,锻炼了部队攻坚能力,也算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胜利。

其实就针对这种战果衡量的不同,还有解放战争初期的苏中战役。

苏中战役是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以后,向我苏中地区华中解放军发起的一次进攻。

7月蒋介石调集了58个旅攻击46万人的兵力,向我华中地区发起进攻,目的是为了缓解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压力,而苏中地区在当时为我军重要的前哨以及粮食基地,为了一战拿下这一地区,国民党军第一绥靖区调集5个整编师,一路沿长江向如皋、海安等地进军,为了保卫现有根据地,华中解放军对进犯的国民党军进行节节抗击。

其实从双方实力上来讲,国民党军不仅武器装备要先进的多,就连人数上也比我军要多,

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为李默庵,其下辖5个整编师的番号为整编第八十三师、整编第四十九师、整编第二十五师、整编第二十一师、整编第六十五师、整编第六十九师,另外还有配属的交警总队,清一色的美械装备。华中野战军则是在1945年11月成立,总兵力4万余人,而参与苏中战役的部队为6纵改编的第一师,以及8纵改编的第六师,加上7纵、10纵共计19个团,大约3万多人。

所以这一战一开始我军就处于不利状态,而且最为关键的是,上级考虑华中野战军战略安排的时候,一度要求华中野战军出击淮南,以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出击豫东与津浦铁路徐州至蚌埠之间,但华中野战军考虑到部队子弟兵多为苏中地区民众,加上国民党军有可能多路出击,因此考虑第一阶段作战应在内线打几场漂亮的胜仗为主。

由于3万对12万双方兵力不对等,华中野战军不等敌人主动出击,与敌人进攻海安之前两天,偷袭敌防御薄弱的后方宣家堡,全歼守敌3000多人,但事实上就是李默庵并不好对付,在意识到我军主力在宣泰附近以后,仍不顾后方空虚,执意出击如皋、海安,威胁我苏中根据地中心,为此华中野战军集中主力,打敌人威胁较大的泰安方向的整编第49师。

全歼敌整编49师以后,华中野战军转入海安东北地区休整,李默庵意识到我军可能损失惨重,立刻重兵压境,华野主力立刻转入外线作战,并留下7纵节节抗击,直至外线作战重大胜利后,主动撤离海安,由于国民党军占领海安以后,立刻转入清剿,我军利用其兵力分散的关系,四处出击,连续对敌作战胜利。

其实也能看得出来,国民党军战略目标是“夺地”,而我军的战略目标是歼敌,双方各有各的不同打算,而且从李默庵的角度上来讲,在抗战时期就比较熟悉我军的游击战法,因此在我军偷袭宣家堡的时候,不顾一切向如皋、海安推进,而不是向后方回援,也充分说明了其军事素养,但因所部损失较大,因此后来基本上离开了一线指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