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好像越来越爱看纪录片了。

为什么?

因为当新闻空洞,电影悬浮。

介于二者之间的纪录片,反而为我们保留下了一种难得的真实。

在去年,9分国产片(剧)从缺。

大家却不吝为国产记录片(剧集)打出了一个个9分——

医疗题材的《人间世2》,教育题材的《他乡的童年》,人文领域有《但是还有书籍》,自然界有《未至之境》……

你不一定都要看完。

但一部纪录片的存在,就是一扇为你留着的门,通向世界里某一个未知的角落。

而今年,有一扇“门”。

请你务必记得要推开—

正在连接

豆瓣评分8.7,目前仅312人打分。

它的命运,正好呼应了内容——

热搜有多热。

对热搜的反思就有多凉。

互联网越来越快,一件件新事物扑面而来,你不愿意、不敢多花一秒钟,回头看一眼。

《正在连接》终于为我们按下暂停键——

互联网,你能不能慢一点?

奥华是一名网络主播,每天都会在县城的广场上直播唱歌,目前粉丝有40多万。

靠他直播的收入,养了一个家。

妈妈说,他是顶梁柱。

但奥华,是一个只有12岁的小学生。

他唱着不属于他年纪的歌词,却会用老练的口吻招呼直播间的观众。

在义乌打工的景泽,是奥华粉丝中的一员。

工资一个月5000,给奥华刷礼物丝毫不手软,最贵的一次刷了200多块钱的穿云箭。

他说,看着奥华,想起了自己家乡的弟弟,这十二岁的小孩,真的懂事。

看似正能量,但在直播这一行里,有一条红线——

禁止未成年当主播。

有人在直播间里提出疑问。

奥华不以为然:这个天下,直播的小孩多的是,他要是不能直播了你再跟我说。

奥华不是没有踩到过红线。

一次封号,让他原本40万的粉丝一夜清零,生活断了来源。

4个月之后,奥华才能申请新账号,重新再来,现在只有3万的粉丝。

可这个号怎么来的?

奥华的妈妈,借了一个男人的身份证。

如今这个男人回来想要回奥华的账号。

因为把柄捏在别人手里,奥华妈妈只能供这个男人住,给他买手机。

一个以直播为中心的“家庭”,就这样在同一个屋檐下共生着。

别人家的家长,催孩子写作业。

奥华的妈妈,却每天把他推到镜头前,向观众们打招呼“谢谢各位家人们”。

晚上7点半到9点,笑脸相迎。

这是一天的工作。

当记者追问奥华妈妈这一晚上能赚多少钱时。

她支支吾吾。

掩饰着她明白用这个赚钱,并不是那么光彩。

听到这个故事,你感觉谁都有错。

但想一想,又好像谁也没错。

对于奥华妈妈,这直播是一家的生活费和两个孩子的学费。

对于观众,他们是在打赏“上进、懂事的孩子”。

对于奥华,他觉得直播、唱歌,是接近梦想的一种方式。

一件原本不合理的事。

被成人世界里种种无奈的现实,“合理化”了。

让Sir最感触的是。

结束了直播后,不再需要唱大人的歌,不用再说大人那些客套话。

奥华站在夹娃娃机面前,双手合十祈求娃娃机让他抓出一个皮卡丘。

他还是原原本本那个12岁的孩子。

娃娃机或许能给他夹出一个玩具。

但谁,能给他一个完整的童年?

四川德阳。

本来是一个不出名的小城市,却因为一件事让它被顶在风口浪尖上。

3个月前,一则法律通告又出现在网络上——

绵竹市人民法院将于8月5日至6日,公开开庭审理绵竹市检察院指控常某、孙某等三人侵犯公民信息罪一案。

什么事?

Sir不说应该没有什么人再有印象。

德阳医生自杀一案。

还记得么?本来就是一场小小纠纷。

起因是安医生与13岁的初中生,在游泳池发生碰撞。

在安医生的丈夫的视角里,孩子出言不逊,还对着安医生吐口水,所以扑到了水里,摁了孩子一把。

孩子的家长则认为,这是孩子游泳时嘴里含着的水流了出来而已。

很简单的事儿。

安医生的丈夫乔说——

这件事也没有上升到刑事犯罪的这种程度也没有对任何人造成什么伤害导致不了这么恶劣的后果

只是私下里的民事纠纷。

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

安医生和丈夫被网友人肉,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被公开。

网友的谩骂、公众号上的不实新闻,铺天盖地。

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想息事宁人,却发现舆论越来越不可控,安医生心理承受不住压力,选择自杀。

最后,抢救无效死亡。

一桩小纠纷,被网络放大成了一桩人命。

但人死了,便结束了吗?

“德阳泳池”事件,来到了更加荒诞的一幕。

网友开始转而谩骂孩子和他的家庭。

说他有猥亵前科的,说这个父母不好好教育的......

网络暴力丝毫没有克制,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开始指责另一个家庭。

如今,孩子休学在家。

不敢去上学。

事发1年后,纪录片回访了那群网暴的人。

直到现在,有人还盼着男孩家庭也以死谢罪。

还有赞同对这个家庭采用网络暴力的,是因为要以牙还牙,他们绝对有错。

但更多的,是“我不记得了。”

呵,这比冷漠还要冷漠。

随后,摄制组还专门找到了当时几个阅读量高的公众号,采访他们当时信源是来自哪里。

要么是顾左右而言它。

要么,直接就打不通电话。

但你看看这标题,都无一例外的吸引眼球——

“打男童”、“摁着小孩”、“暴打”,甚至还将职业属性暴露在标题内。

一次次挑拨着围观群众的情绪。

这件事随着热度下降之后,人们也就逐渐淡忘了。

但这两个家庭的创伤谁来负责。

安医生这一家,静得可怕。

在她自杀前,她给周围的朋友包括警察,都发了一条类似告别的短信,唯独没有给丈夫和女儿留下一句话。

她选择安静地,离开。

而那个小男孩的家,也害怕周围的流言蜚语。

人言可畏。

让他们也感到了语言的嘈杂和压力。

但外面的纷乱,还是在继续着。

“反转”“打脸”“反转”“打脸”......

双十一在即。

曾经这一单身狗自嘲的节日,怎么变成电商狂欢,又怎么在狂欢中变了味。

消费升级的鸡血,真的打不动了。

一度狂飙猛进,让我们新奇又兴奋的网购,变成了越来越陌生的模样。

实体商铺羡慕电商。

电商这一行,又在新兴的直播带货模式下,日渐窘迫。

到了直播的主播身上,不论是在杭州赚了6套房的知名主播,还是刚刚起家的小主播。

要么觉得,自己是直播界的民工。

要么,觉得是个网络乞丐。

地位不自由,还不如给自己打工来得有尊严,也不知道这份职业的可持续性在哪。

当直播主播给记者抛出一个现实的问题:

所有行业在疫情中都被影响,为什么直播没事?

Sir恍惚了一下。

主播说,因为,这个行业是一直被隔离。

她们甚至有一部分,是选择住在了互联网里。

从早晨上播开始,就被封闭在直播间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所有人都投身进入快节奏的互联网里,迅速地找到自己的方向,赚到最大份额的钱。

的确。

它给许多人机会,也解决了许多曾经我们不敢想象的问题。

互联网的优点就是赢在速度,要快,更快。

出货的速度要快;

直播的语速要快;

外卖也要快。

在追求速度这件事上,互联网不肯放松节奏。

前段时间刷屏的《被困在系统……》,一个本来方便生活,给我们带来过希望的新技术,是如何反过来将我们驯化的呢?

千头万绪,出路始终渺茫。

你看纪录片里的外卖小哥们。

扣分,罚钱,成了家常便饭。

记者问了一个准备下班的小哥,今天赚了多少钱。

小哥说,不赚钱。

为啥?

答案,格外心酸。

要吃饭。

这些,是活在网络时代里的人们。

也是被关在网络中的人。

你以为,这其中没有你么?

站在其中的年轻人,谁又不是被互联网推着往前走。

网速慢下来之时,你连网络新梗都追不上;没有手机健康码,出门几乎寸步难行;坐在餐厅里,第一句话不是要菜单,而是要Wifi密码。

中年人,赶不上互联网发展的速度。

老年人,早已被互联网和智能化遗弃。

而最后一集里,他们遇到的网约车王叔,就是困在这个时代里的中年人。

想进入互联网,但并不成功。

想开网约车,但又没多久被封了号。

在这个无路可走的时代里,想搞点钱,搞点快钱,真的不容易。

是互联网背叛了我们。

还是我们已经跟不上它发展的速度了?

现在是我来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这个社会适应我如果赶不上是我的问题

有人说,嫌互联网不好,但你还不是得用。

当然,互联网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必需品。

但令人害怕的正在于——

你再也离不开它了。

再看看《正在连接》之前的名字。

等一等,互联网。

等,并不能让它就此慢下来。

而这句话,也并非是一句愿景。

如果不加以控制,反而更像是一种哀嚎。

人类如何才能从互联网的世界里抽身而出,如何控制这只洪水猛兽?

对欲望的克制。

对时间的沉淀。

对自我的控制。

也许是我们再次重回主权的道路,除此之外,如果做不到。

那就只能是一片狼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