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中國城市向何處去?

近日,《求是》雜誌刊發高層重磅文章《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在“完善城市化戰略”一章中,文章指出:

東部等人口密集地區,要優化城市羣內部空間結構,合理控制大城市規模,不能盲目“攤大餅”。要推動城市組團式發展,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羣結構。中西部有條件的省區,要有意識地培育多箇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獨大”的弊端。我國現有1881個縣市,農民到縣城買房子、向縣城集聚的現象很普遍,要選擇一批條件好的縣城重點發展,加強政策引導,使之成爲擴大內需的重要支撐點。

東部城市不能盲目“攤大餅”,中西部省區要避免“一市獨大”,選擇一批條件好的縣城重點發展。

這一定位可謂高屋建瓴,爲我國不同層級的城市發展指明方向。

01

東部城市不能盲目“攤大餅”,而要走多中心的城市羣模式。

以中心城市促進城市羣發展,業已成爲新一輪城鎮化的主導方向。正如文章所說,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是客觀經濟規律,大城市的擴張在所難免。

然而,大城市的擴張,究竟是無限“攤大餅”、到處大拆大建、瘋狂建新城,還是以都市圈、城市羣打造多中心模式,答案顯而易見。

應該說,對於一些首位度不高的省會城市,強省會應該還有推進空間。省會如果不能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省域經濟的競爭力也會受到影響,在重大國家戰略的競爭中也會存在短板。

對於一線城市和強二線城市來說,攤大餅式發展可能會受到限制,單中心的發展模式同樣不合時宜,許多城市將資源堆在中心城區,從而抬高房價的做法必然要受到限制。

相比而言,有產城融合效應的郊區新城、都市圈和城市羣輻射範圍內的次中心城市,可能會成爲新的重點發展方向,這樣不僅能疏解中心城區的人口密度,還能降低疫情等重大事件造成的風險。

所以,一線城市尋求直轄、二線城市無限擴張的衝動,可能短期都會受到影響。

02

中西部地區避免“一市獨大”,這是對強省會模式的糾偏,一批“副中心城市”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避免“一市獨大”,這是針對中西部地區而言。

原因很簡單,東部省份基本不存在強省會,省內經濟強市林立,而多數中西部省份,省會可謂一家獨大,首位度(省會GDP/全省GDP)超過30%的比比皆是。

在省會之外,往往找不到一個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副中心城市。

不過,避免“一市獨大”是有前提的——有條件的省區。

事實上,諸如寧夏、青海、西藏等地區,本身經濟體量就不大,全省GDP還比不上東部一個地級市,加上地理環境受限,即便省會(首府)GDP佔比超過50%,也有其合理性,這些省區想要培養出副中心城市也不容易,集中發展省會反而是務實選擇。

相比而言,有條件的省區——湖北、河南、湖南、四川、陝西、安徽、廣西等地,在省會(首府)之外,有必要培養出一批副中心城市。

根據各地規劃或約定俗稱的說法,湖北的副中心城市是襄陽、宜昌,湖南的副中心城市是衡陽、岳陽,河南的副中心城市當屬洛陽,四川的副中心城市大概是綿陽,陝西的副中心城市應該是寶雞榆林,廣西的副中心城市則是柳州北海

從經濟體量來看,即便作爲省域副中心,這些中西部省份的次大城市與省會之間均存在明顯差距。

在中西部主要省份中,差距最大的當屬成都與綿陽,2019年,成都GDP爲17012.65億元,綿陽僅爲2856.2億元,成都GDP總量是綿陽的近6倍。

其他省市懸殊同樣嚴重:武漢/襄陽、長沙/岳陽都在3倍以上,西安/榆林、合肥/蕪湖、昆明/曲靖在2倍以上,只有廣西南寧與柳州1.4倍。

這種差距的存在,既有政策因素,也有市場因素。

所以,如何在“強省會”和“多中心”之間取得平衡,無疑是一大考驗。

03

選擇一批條件好的縣城重點發展,作爲擴大內需的重要支撐點。

說起條件好的縣城,很多人會想到“百強縣”。

的確,作爲縣域經濟的佼佼者,百強縣不僅是新一輪城鎮化的重要着眼點之一,還承擔了擴大內需的重任。

根據賽迪發佈的《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2019年,百強縣以佔全部縣域不到3%的土地,11%的人口,創造了縣域約1/4的GDP。百強縣中突破千億元GDP級別的縣域達到33個,較上年增加3個。(參閱《中國百強鎮、百強縣、百強區:這些地方強勢霸榜!》)

在省份分佈中,百強縣集中於東部地區。江蘇、浙江和山東三省的百強縣數量共佔據近六成,分別爲25席、18席和15席,三省合計佔比近6成。

未來,這些“百強縣”有可能獲得一定的政策傾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