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有的歷史性交匯期可能產生同頻共振,有的歷史性交匯期也可能擦肩而過——這不是我說的,是最高領導人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發言。

如果說中國曾經錯過了工業革命的大飛躍,那麼今天再次迎來了智能革命的關鍵歷史交匯期,要實現“同頻共振”,工程科學界又該朝哪個方向,做些什麼?

11月8日,有“中國工程科技領域最高獎”之稱的光華工程科技獎在北京揭曉。這一獎項讓人真實地品讀出,工程科技事業及科學家們的時代能量。

衆所周知,光華工程科技獎所嘉獎的,都是在工程科學技術及工程管理領域做出重要貢獻、取得傑出成就的華人工程科技專家。比如中國核動力領域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彭士祿院士,就是本次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的獲得者。

光華工程科技特別貢獻獎,則頒發給了爲抗疫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剩下的39名專家,包括了機械工程專家蔣莊德、計量專家李天初、人工智能專家王海峯、特種功能金屬材料專家周少雄等等,也都在各自領域取得了突出成績。

其中,百度CTO王海峯也憑藉其在人工智能領域、尤其是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卓越貢獻,成爲AI產業界首位獲此殊榮的科技工作者。

如今人工智能正在帶來人類歷史上第四輪工業革命,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王海峯以及百度做了什麼,又會將AI引向怎樣的高地?

從象牙塔到領獎臺的時代贈禮

對AI領域有所瞭解的讀者,一定或多或少都聽說過王海峯其人其事,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哈工大求學時代,開始研究自然語言處理及機器翻譯;到2010年加入百度投身AI產業界,王海峯的個人經歷也代表了中國AI三十年的發展歷程。

僅僅是在時間軸上與人工智能發展“同頻”,顯然無法解釋,爲什麼王海峯能拿到“光華工程科技獎”。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回歸到這一獎項本身的邏輯當中去:

參選者首先被看重的,是學術研究領域的造詣。

在學術界和產業界時期,王海峯都曾在學術上獲得了全球頂尖成果。比如帶領百度研究團隊先後突破大規模高質量翻譯知識獲取技術、多任務學習方法等,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成爲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術組織——ACL五十多年曆史上的首位華人主席。包括現在百度大腦所開放的270多項核心AI能力,我國首個自主研發、開源開放的深度學習平臺飛槳等等,都是王海峯帶領團隊一起攻克的。

早在“光華工程科技獎”之前,他就已經拿下了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首個吳文俊人工智能傑出貢獻獎、“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等等榮譽。這次獲獎恰恰說明,工程科技領域的每一點成績、每一個榮譽,靠的從來都不是幸運和偶然。

其次,則是在產業應用方面做出過重大貢獻。

“光華工程科技獎”所嘉獎的一部分,也來自於科技創新向產業端的實踐與轉化,爲中國社會發展進步所釋放的價值。王海峯投身產業界後帶領百度一路開啓的產業智能化升級之路,正是“光華工程科技獎”這一屬性的佐證。

加入百度之後,王海峯所做的就是將前沿的AI技術與產業端相融合。2010年到2013年底大約四年的時間,王海峯帶領百度團隊打下了AI各方面的基礎,底層技術研發如自然語言處理、機器翻譯、語音、視覺、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以及數據挖掘、知識圖譜、對話式推薦等各方面的技術能力都在拔地而起;2014年到2017年間,百度搜索實現智能化升級。2016、2017年前後,AI逐漸成爲百度重要的戰略,AI技術平臺體系成立,大量百度內部應用成熟的AI能力開始藉助百度大腦、飛槳等等向外輸出。2019年,百度AI與雲業務合流, AI通過雲這一“高速公路”更快地釋放給千行百業,以技術爲軸的百度成爲智能經濟的重要一極。這一進程中,王海峯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科學家“得獎人”們的報國情懷,也讓“光華工程科技獎”顯得尤爲不同。

已經成爲百度高管的王海峯,身上的科學家氣質從來都沒有消散。曾有百度同事“吐槽”,王海峯每天很早就到辦公室;王海峯指導的研究生形容他,“修改起論文來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放過”;也有不少學界人才通過王海峯,感受到了百度對科學家的尊重和誠摯而選擇加入。開放開源的百度AI推進了中國產業智能化進程、飛槳打破了中國缺乏自有知識產權深度學習框架的僵局等等,背後都有着王海峯的身影。

學術、應用、理想,三者融匯出了“光華工程科技獎”的內涵與外延。從這個角度看本屆“光華工程科技獎”40位專家、1個團體所有獲獎者,每一位都值得敬佩與掌聲。

智能時代的百度之道

所有榮耀,皆爲過往。

作爲來自AI產業界的科學家,王海峯的獲獎更說明,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人工智能已經成爲驅動發展的戰略性技術,開始走向工程科技舞臺的聚光燈下。

在人工智能機遇上想要永立潮頭,與歷史交匯期“同頻共振”,自然不能沉湎於既有成績。走下領獎臺,王海峯更廣爲人知的角色之一是百度CTO,從百度向產業界釋放的技術價值與推動力,將成爲AI進一步發揚光大、轟鳴時代的關鍵。

那些尚有改造空間的產業環節,就成爲王海峯及百度接下來重點關注的方向:

比如人才方面。AI競賽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賽,直接關係到整個智能經濟大廈的長久可靠。

在這個賽道上,百度數年間已經通過百度研究院、黃埔學院、AI快車道等多種形式,爲產業界和學術界人才培養做了不少努力。今年6月還進一步投入,計劃未來5年培養AI人才500萬,爲中國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的發展提供AI人才保障。

除此之外,AI到產業的應用轉化還處於發展初期。

別看AI這個名詞已經火遍大江南北,實際上,受限於算力資源稀缺、傳統行業改造難、專業人才短缺等現實問題,人工智能的落地場景仍然有限,企業的AI滲透率只有4%。

面對這一現狀,王海峯也多次提到了要將“人工智能進入工業大生產階段,加快各行各業智能化轉型的步伐”。爲了達到這一目標,百度也開始將多種AI技術與服務進行了模塊化、標準化、自動化的改造,以期不斷降低AI的使用門檻和成本,支撐各行各業、千姿百態的智能需求。

光華工程科技獎的認可,肯定的不只是王海峯與百度在AI領域的貢獻;更指出了中國工程科技未來的發展方向。中國不曾錯過的科技風暴,更是王海峯等一批中國科技工作者的“初心”與理想。而在這一進程中,託舉起AI界風流人物的百度,也悄然收穫了時代的雨露同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