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子們收割的新戰場。”來源 | 投資家(ID:touzijias)作者 | 劉曉月

50歲大叔爲女主播盜竊,瘋狂打賞10多萬

前段時間,一則“嘉興50歲大叔爲取悅女主播盜竊,3年打賞10多萬”的消息刷爆網絡。

這位大爺明明都50多歲了,卻十分熱衷給主播們刷禮物,少的時候刷幾十塊意思一下,多的時候一刷就是幾千塊,刷完幾千塊周某就會睡不着覺,因爲覺得自己的錢來得也不容易,在這樣反覆的心境下週某三年打賞了主播十萬多元。

本身收入一般的他爲了打賞女主播甚至想到了盜竊,在付諸行動後被拘。

然而,這並不是故事的結束,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剛剛出獄的大爺又砸爛一車玻璃,盜走1萬現金,當天就又都打賞出去了。

還有位六十多歲的黃阿姨,說靳東對着全國抖音用戶跟她表白,她要嫁給靳東了(黃阿姨的老公孩子一臉懵)。

“靳東”跟黃阿姨說會給她一百萬,還會給她買房子(還有這等好事?)。黃阿姨便把心一橫,離家出走去長春跟“靳東”見面。黃阿姨的老公覺得不對勁,便派小兒子跟着去,順便把黃阿姨接回來。

在走遍長春市的派出所之後,黃阿姨還是不相信這是騙局,最後還是一名警察假裝自己是靳東,打電話給黃阿姨說已經離開長春了,黃阿姨才肯回家。

黃阿姨是回家了,但人在心不在。無論是老公、兒子、記者甚至是警察都不能讓黃阿姨相信這是一個騙局,直到最後,這位阿姨仍試圖藉助電視臺的力量幫助自己尋找失聯的“靳東”。阿姨覺得,這是她跟靳東之間的事,和別人沒有關係,她還是會等他的。

“網癮老年”

這些新聞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大家這才注意到互聯網時代被忽略和遺忘的中老年羣體,一個2.5億人口的龐大市場。

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60週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54億人,佔總人口數的18.1%,超過0-15歲的人口。

隨着移動互聯網的覆蓋普及,爸媽們紛紛用上了手機和電腦。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50歲及以上網民羣體佔比由2020年3月的16.9%提升至22.8%。互聯網進一步向中高齡人羣滲透。

有位網友如此吐槽:“我接受了我媽每天唱N遍‘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喵’,也習慣了我爸口頭禪變成‘謝謝老鐵、雙擊666’,但我萬萬沒想到,有一天刷抖音的時候,看到我外婆在DJ版《誰是我的新郎》唱跳視頻下留了言。”

中老年沉迷起網絡來,一點不比青少年羣體程度厲害,上線時間甚至超過10個小時。《2020老年人互聯網生活報告》顯示,在100萬老年人用戶中,有1900人在趣頭條單個APP上在線活躍時間超過10個小時,4000人在線活躍時間超過8個小時,而1.2萬老人超過了6個小時。

這些網癮老年們,每天早上一起牀,就打開手機開始刷視頻,做飯時也把手機放在竈臺旁,時不時劃一下。午休時、晚上臨睡前躺在牀上,仍不忘睡眼朦朧地看上幾個視頻,“跟上了發條一樣”。

這些在小時候反覆教育我們“手機是現代毒品”的大人們,現在各自刷起手中的“短視頻神器”,誰叫也不理。

如何拯救被平臺信息毒害的爸媽

然而,由於缺乏基本的網絡教育,中老年在精彩的網絡世界面前,顯得毫無防備之心與還手之力。

老年人,成爲了各類謠言最容易攻破的一個羣體,而他們本身,也成爲了謠言的轉發者和助推者。

比如有些謠言是打着“養生保健”的旗號,推出一些“值得收藏的偏方”,但這些偏方無用已經是萬幸了,不少中老年甚至因此進了醫院。

此前一條微博在網上瘋傳,收穫了36.9萬贊和2.9萬轉發。博主吐槽自己的媽媽已經給爸爸嘗試“白醋泡大蒜能治新冠”、“幹樹根能治偏頭痛”等食療方法了。(突然覺得爸爸有一丟丟可憐?)

更誇張的是,還有大爺誤信“把大蒜塞進耳朵能治炎症”,導致要去醫院取出;有大媽聽信“敵敵畏能去頭蝨”,結果這一試就進了ICU。

尤其是在疫情這等社會重大公共突發事件期間,各類謠言更是滿天飛,尤其是假借“鍾南山”之名的更容易被爸媽們轉發——“鍾南山”說煉水銀能長生不老刀槍不入,“鍾南山”說糧食市場要崩潰,“鍾南山”又說喫牛羊肉的蒙古同胞身體好。

這些謠言離奇又弱智,但爸媽們總喜歡轉發、總喜歡相信。而你要是同他們講道理,他們卻未必能聽得進去。

顯然,這就是平臺流量導向下的“副作用”,在大數據的精準分發作用下,誰願意聽、誰會聽、誰愛聽,就專門爲他們推送,哪管你內容是非黑白、後果洪水滔天。

被假馬雲、假靳東們毒害

出了平臺收割,更有騙子橫行。比如網上還出現了一些反智謠言,挑撥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讓爸媽們寧可信任騙子也不信任我們。

短視頻,慢慢開始流行一些理念,“養兒養女無用”“十個兒子九不孝”“靠子女不如靠自己”“子女都啃老”等等。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有些老人真的開始覺得自己的兒女不孝,並指指點點。

此外,還有一些人將老年人視作“圈錢”的工具,先是對他們洗腦,然後想方設法騙得他們傾家蕩產。

比如前文所述被假靳東欺騙的黃阿姨,並不是個例。他們一上來,就以溫情脈脈的形象示人,往往還打出一些可憐牌,博取中老年羣體的同情——

“姐姐,你真的是人美心善,願意聽弟弟講那麼多”“大哥我真的好想你,隔着一個屏幕,你都能影響我的心情”“姐姐你怎麼不給我點讚了?”、“姐姐你是刪了我嗎?姐姐是不是不喜歡我了?”“你要做我的弟弟姐姐命苦你願意嗎?”

在現實世界中從未獲得如此溫暖的中老年們,自然不可避免地對他們產生了情感依賴。但一切的甜言蜜語,都指向了爸媽們大半生攢下的積蓄。

他們會要求中老年人爲他們點贊、送禮物、買課、買貨,或者私聊邀請加入“團隊”,幫他們實現一夜暴富的夢想。

前段時間,公衆號“南方週末”報道了一個迷戀上“馬雲”的老太太,義無反顧要給“馬雲團隊”送錢。“馬雲”不斷洗腦老太太:“我們有的會員70歲都能月入過萬”、“堅持就是勝利,等你賺到錢,兒子就會理解你了”。

直到記者報道時,老太太還在積極給“馬雲”轉賬。就算孩子扣着自己的身份證和銀行卡,老太太甚至當掉自己的首飾都要轉賬,除了1700元的入會費,老太太還從社保中取出了2000元,加上當首飾的錢,老太太前前後後至少給騙子轉了5000多元。

如今中老年已經成爲網絡詐騙的重災區。根據社科院發佈的《中老年互聯網生活研究報告》顯示,老年人互聯網上當受騙過或疑似上當受騙過的比例高達67.3%。

誰該爲爸媽的網癮買單?

有網友感慨,小時候進網吧被爸媽拿着雞毛撣子追着打,如今爸媽成了“網癮老年”,誰勸也不聽,那我們能咋辦?

爸媽們沉迷網絡,被騙感情被騙錢,到底是誰的鍋?

誠然,我們疏於陪伴,沒有給爸媽們足夠的關心與照料,讓他們缺乏情感關懷,給了騙子們可乘之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復旦大學一項調查顯示,60歲以上老年人超過1/4感到內心孤獨,其中女性格外嚴重。騙子們表現的脈脈溫情,就是他們最大的安慰。

然而平臺也是責無旁貸。不得不說,競爭使人進步,爲了抓住爸媽們的心,互聯網大廠的用戶體驗是做的越來越好了。

比如華爲、小米、OPPO相繼推出了簡易模式、老年模式,支持圖標和文字放大、語音讀屏等;還有百度、美團、攜程均推出了語音搜索功能,首汽約車還推出了代人叫車的功能,極大地方便了爸媽使用。

與此同時,“算法”的威力也被空前放大,中老年人越愛看什麼、越會被推送什麼,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沉迷與被欺騙程度,深陷在“信息繭房”中不可自拔。

試想,如果老年人打開微信,看到的都是“喫這幾種食物輕鬆活到99”;刷刷短視頻,天天被“養兒無用”“東弟愛我”洗腦,他們的精神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若老年人相信謠言中的科普是可信的知識,短視頻中的世界是真實的世界,那麼父母與子女間的代際隔閡,恐怕會越來越大。

一位網友說,自打用上手機以後,媽媽都不怎麼願意搭理自己和爸爸了,覺得家人還不如網絡懂自己。

不過在平臺們瘋狂地收割中老年人,想着從他們身上掘金的同時,卻忽視了對他們必要的保護,中老年防沉迷系統仍處於空白地帶。

總而言之,互聯網時代,老年人要比年輕人脆弱的多。尤其是在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當下,是時候多多關注中老年羣體,保護咱爸媽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