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經驗已經表明,如果允許農村土地自由流通,那麼便會讓很多農民失去生存根基,從而造成社會動盪的危險局面。

爲什麼封建王朝一到後期就會出現嚴重的貧富分化的社會局面呢?原因在於沒有對土地流通進行管制。每當封建王朝建立初期,便會進行土地資源的重新分配。那時候,雖然達官貴人依然會分到大部分優質土地,但普通百姓也不至於無地可分,所以當時的社會環境還比較健康。

但是,那時候並沒有對土地流通進行嚴格限制,再加上農民的苛捐雜稅一直很重,收成好的時候還可以能勉強過活,一旦遇上天災人禍便難以爲繼。到時候,農民們別無選擇只能賣地。當然,這樣做雖然可以解燃眉之急,卻不是長久之計,農民只能淪爲富人家的佃農,徹底失去經濟自由。久而久之,土地兼併的情況愈演愈烈,最終造成“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貧富分化局面。這樣的社會局面是極不健康的,也是極度動盪的,所以封建王朝總是會走向覆滅。

現代社會充分吸收了這一經驗教訓,法律明確規定農村土地歸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再將土地使用權分配給組織成員。並且,農村土地不能賣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人,尤其不能賣給城鎮居民。如此一來,就徹底阻斷了農村居民一時衝動出賣土地的念頭和渠道。不管農民在外面有多受傷,回到村裏還會有一畝三分地,總不至於陷入衣食無着的悲慘境地。所以,整個社會也不至於陷入動盪。

因此,之所以禁止城市居民購買農村土地是有原因的。如果專家連這個道理都不明白,那他還敢自稱專家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