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壓患者越來越多,目前患病人數已超過3億,也就是說每5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患高血壓。

高血壓發病率如此之高,它的治療和控制也就成了一大難題,我們都知道生病了得喫藥,但是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病,光喫藥還不夠,患者還需要自我監測血壓,瞭解自己的血壓控制情況。那麼,高血壓的控制目標應該是多少呢?

140/90mmHg還是130/80mmHg?2個病例講清楚

齊先生今年42歲,3年前體檢時發現了高血壓,一直喫藥,由於工作忙,壓力比較大,血壓一直不太穩定。在確診時醫生告訴他,高血壓的標準是140/90mmHg以上,他也一直以此爲降壓目標,並且控制的還不錯。

後來齊先生來到醫院找我諮詢,我對他說你的血壓控制還不錯,比較平穩,但是如果能降到130/80mmHg以下會更好,對身體各器官的傷害更小。齊先生不解,當時醫生不是說超過140/90mmHg纔算高血壓嗎?

其實像齊先生這種比較年輕就患高血壓的例子,現在有很多,這部分人生活習慣都非常相似,熬夜、喜歡喫外賣、肥胖、不愛運動,正是這些不健康的習慣慢慢導致了高血壓的發生。我告訴齊先生,你按照現在的藥物治療方案,不需要加藥或者換藥,只要能做到堅持每天運動,管理飲食,早睡早起,血壓就能降下來。

齊先生前段時間剛經歷了朋友突發中風去世的事情,因此對高血壓非常忌憚,回去之後就開始跑步,應酬也少了,能回家喫就回家喫,家裏做菜的鹽也放得少了。運動後齊先生感覺渾身輕鬆了不少,入睡更容易了,原來玩手機玩到凌晨也不困,現在一躺下就能入睡,整個人都精神了。最讓他驚喜的是,2個月後來醫院複查,血壓也成功降到了130/80mmHg以下。

雖然看起來血壓只不過是下降了10mmHg,但有研究發現,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比140/90mmHg更能降低腦卒中風險,對於中青年人羣,獲益更大,所以推薦血壓控制目標爲130/80mmHg以下。

第二個案例是跟我住同一個單元樓的孟大爺,今年76歲了,患高血壓十多年。孟大爺跟我比較熟悉,所以經常問我一些高血壓方面的問題,對於自己的病情非常重視,藥一直按時喫,飲食清淡但注重營養,也按照我的建議每天出去快走,鍛鍊身體。

前不久我在朋友圈發了一篇國際高血壓指南的文章,裏面提到控壓標準建議130/80mmHg以下,孟大爺看到了就來問我,自己血壓控制一直不錯,但是達不到130/80mmHg的標準,高壓在130~140mmHg之間波動,是不是需要加藥?

我對孟大爺說,你這個血壓控制的已經非常好了,堪稱典範,堅持這樣就可以了。孟大爺還是很擔心自己會發生中風、心梗,我跟他解釋道,高血壓的控制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文章裏寫的130/80mmHg是控壓標準嗎?是的,但這是65歲以下人羣建議的標準,因爲這部分人血管彈性還比較好,能夠耐受較低的血壓,且高壓與低壓的壓差不算太大。

但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羣,血管彈性下降,高壓與低壓之間往往壓差很大,如果強行加藥把高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低壓可能會降到60mmHg以下,身體也可能會出現不耐受的情況,所以應該以140/90mmHg爲控壓標準。

最新版高血壓指南這樣建議

2020年5月6日,國際高血壓學會(ISH)正式發佈了《ISH2020國際高血壓實踐指南》,指南對血壓控制目標做出了一些更新,65歲以下患者建議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但不低於120/70mmHg;65歲以上患者,能耐受的話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同時,正常血壓標準由原來的120/80mmHg放寬到了130/85mmHg。

因此,高血壓的控制標準應該從自身的情況出發,在身體能耐受的前提下,65以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65歲以上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不低於120/70mmHg。當然,如果您血壓能控制的更低,且沒有任何不適,也是可以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