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滙豐屈宏斌:中國後疫情時期的經濟復甦走在世界前列

作者:謝水旺 

在進博會期間,滙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就中國經濟走勢進行了評述。屈宏斌主要就經濟增長趨勢、宏觀政策走向、應對外部挑戰等方面發表了看法。

比如,屈宏斌認爲,基建和出口拉動中國經濟持續恢復;預期政策將支持實體經濟,改善就業市場;在技術創新方面,仍然要加強國際合作,等等。

基建和出口拉動中國經濟持續恢復 

疫情的蔓延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在疫情中,中國從3月初開始在全球範圍率先復工復產,到目前爲止,進度超出預期。總體來說,中國後疫情時期的經濟復甦走在世界前列。比如二季度的GDP 增速由負轉正,達到3.2%,而三季度經濟繼續恢復,GDP增速恢復到4.9%。

從3月份到現在,經濟的快速恢復主要受益於基建的快速反彈。未來6個月到9個月內,屈宏斌表示,基建和出口仍然將是拉動中國經濟持續恢復的兩大亮點。目前的基建投資單月同比增速在5%到8%左右,超過了疫情前的3%到4%。“我們相信未來一段時間內基建投資仍會持續加速,爲基建、建築行業創造新的就業,這有助於對沖服務業受到衝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再看出口。儘管全球的總需求在收縮,但由於中國在生產領域的復工復產相對其他國家較好,所以全球的訂單在向中國迴流。過去幾個月,出口增長已接近雙位數,在8%到9%左右的水平,高於去年同期的出口增速。

中國在疫情控制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這使其成爲全球僅有的能夠保持產業鏈穩定運行的市場。在此情況下,中國還將繼續通過擴大全球市場份額,增加出口。 

下一步,經濟復甦的關鍵在於消費和民間投資能不能出現回暖。

“我們看到消費在最近幾個月已經由負轉正,逐步向好,例如9月份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3.3%,相較前7個月的負增長已是大幅改善。但與疫情前的水平和基建投資的增速相比,仍然相對滯後。 ”屈宏斌認爲。

預期政策將支持實體經濟,改善就業市場

要促進消費復甦,在政策方面更多的還是要改善就業市場,因爲工作的穩定性是決定消費信心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下一個階段,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要更加精準調控,更多地去支持企業,尤其是中小民企。年初以來,財政政策方面已經有了1.5萬億的減稅降費規模。按照年初的預計,今年整體減稅規模有2.5萬億,所以未來幾個月還有1萬億的減稅的目標。我們期待這個可以很好地落實,這對於促進企業的恢復,促進就業非常重要。

在貨幣政策方面,我們認爲進一步總量寬鬆的新舉措出臺概率不大。下一步的政策更多的是如何引導銀行把更多的信貸去投放到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民企。

總體而言,我們預期政策將進一步保持支持實體經濟,尤其是支持企業的力度。通過精準調控,從減稅降費到定向的貨幣寬鬆政策,支持企業走出困境,尤其是中小民企。如果政策落實得比較好的話,可以期待消費以及民間投資在未來6到9個月的時間內逐步回升。這對帶動整個經濟全面復甦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在技術創新方面,仍然要加強國際合作

近期以來,國際趨勢發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變化:去全球化的勢頭越來越猛,中美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面臨這種日趨複雜的外部環境,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屈宏斌概括,一方面做好自己的事情,更多地依靠國內市場,穩住自己的基本面;同時繼續爭取更多的國際合作機會。通過國內國外循環雙輪驅動,保持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改革是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力最重要的抓手之一。比如說通過戶籍制度改革、農村土地改革等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我們作過一個測算,如果未來5年內戶籍改革能讓兩億九千萬農民工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福利的話,這將大幅度減少他們的預防性儲蓄、從而增加消費,由此可以每年拉動0.6個百分點的GDP增長。此外,通過土地改革使得農村家庭能夠更多享受土地升值帶來的好處,也有助於增加農民消費,可以每年拉動0.4個百分點的GDP增長。

在拉動投資方面,尤其要強調的是持續地去減稅降費。通過減稅降費,減少民營企業負擔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再通過一些稅收的手段,去鼓勵他們做產業升級,做技術創新。通過這些措施,去支持、去激發他們企業的產業升級和創新的活力,從而增加中國經濟的活力。

雖然面臨外部壓力,屈宏斌認爲,在技術創新方面仍然要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尤其是在貿易投資、科技創新方面的合作。因爲通過國際合作,尤其是跟歐洲、韓國、日本這些發達國家的合作,有利於加快我們技術進步。這些國家仍然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先進技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