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有句诗,家喻户晓——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我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这首诗,但很小的时候我就很讨厌这句诗。因为那个时候的我,也经常愁云密布。

比如说在山上放牛,把牛放丢了,直到天黑都不敢回家,而是在家门口附近徘徊,盼望着丢了的牛可以自己回家,这样我顺道赶上;比如说,第二天早上要检查课文的背诵但是自己还没有背下来;比如说考试没考好,待会儿公布排名,难免又要受批评甚至回家叫家长。如此等等,不一而论。

后来,我长大了,由少年变成了青年,回过头来笑看曾经的经历,或许我可以云淡风轻地说,那些经历的都不叫事,但我并没有。因为我知道,时过境迁当我们见到彩虹的时候当然可以无惧风雨,但其实我们内心清楚,在风雨袭来的时候有多少次我们都试图放弃,又有多少次我们都差一点迷失。

直到现在,我依然不赞同辛弃疾的这句诗,我依然不觉得仅仅因为年纪小,就体会不到忧愁。我认为,人生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苦,每个阶段都有和这个阶段匹配的“愁滋味”。所以当我知道,湖南师范大学女生婷婷或许因为情感受挫又或许是因为无法承受学院团委过多的工作而院领导又不允许其辞职的情况下,选择了在寝室上吊自杀以后,我并不敢也不忍更不能去责怪她,责怪她没有顾虑生她养她的父母。

虽然我理解很多网友所言的,等到毕业以后等到成家立业以后就会发现学生会工作的如何不重要、当不当学生干部不重要、能不能获得老师的认可不重要,然而说这些的前提是他们等来了岁月静好的这一天。可是婷婷并没有,她有她的脆弱,她有她的不堪一击,她有被压垮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每每令我痛心的是,正因为人生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苦,又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顺利熬过这些苦,所以诸如做出和婷婷一样选择人并不罕见。他们受够了,他们太累了,所以他们选择了离开,或许可以解脱了,但这确实是一个令“亲者痛,仇者快”的选择。

由于婷婷系自杀,当警方排除了他杀之后,就无法立案,那么调查的权利只有学校享受。而今婷婷的父母怀疑她选择自杀的原因与最近几个月在学院团委的工作有关——老师给的任务重,经常忙到凌晨,三番五次提出辞职都遭到一个叫“肖老师”的学院领导拒绝。而这个“肖老师”则解释说婷婷是因为感情受挫而自杀的与他无关。湖南师范大学发通报说深感悲痛和惋惜,全力配合处理相关事宜,进一步核查具体情况。

婷婷选择了自杀,留下的遗书尚不在其父母手中,如今她的父母委托律师向学校发函,但是当这样的事情发生以后学校的立场将会如何,我们不难想象,这种想象在既往的案件当中也可以证明。

如果说事实上婷婷的死,肖老师脱不了干系,但她这样的选择,没有为其父母留下任何实质性的证据,导致他们身陷何其艰难的境地。而肖老师则一如既往的从容淡定,他知道婷婷是自杀,纪律、法律全都无计可施。

我常常觉得这是一种最为悲催的选择,但依旧还会有人在以后的日子里如此抉择,所以我希望他们可以考虑在自己离开以后的日子里,这样的选择会给自己最亲的人带来的痛苦以及考虑届时自己所恨的人那种无动于衷的样子,从而多存一份不甘心。而所谓人活一口气,不能让无辜的死去,白白便宜了坏人。活着,才是硬道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