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张黎明公怀之号

我们从铁西区建设中路开始,沿着齐贤北街向北行,在齐贤北街与北四中路交汇处的东北角,有一块地域,现在是“奉天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八十四年前,这里是沈阳自行车厂的前身——株式会社满洲奉天昌和制作所。

20世纪初,英国、德国和日本先后向沈阳输入自行车,1917年起,沈阳小西关、大西关一带先后出现“义兴”、“双轮”、“森记”、“茂盛”等自行车场,从事自行车装配和修理。到1933年,沈阳自行车拥有量已达8300余辆,修配厂有135家。从业人员400余人。

1936年4月,日本第一家自行车厂宫田工业株式会社在沈阳开办满洲宫田制作所,生产摩托车和自行车。1936年6月,日商小岛和三郎在现沈阳铁西区齐贤街七号开办昌和制作所,生产自行车和消火器。1942年,日本协和工业株式会社的自行车工场也在沈阳建成投产,使日资自行车场达到三家,垄断东北地区的自行车制造业。日资自行车厂均兼产其他产品。1944年昌和制作所持有资本100万日元,有机械设备300台,工人350人。年产自行车零件1100吨,仅占工厂产值总量的35%。

三家工场心只能生产零部件,不是全能厂,所以不能独立生产自行车,需要依赖外部协作。如昌和制作所,其生产“铁锚”牌自行车,除了自己能生产车把、车圈、车架、挡泥板外,其余的均要从日本运来或委托国内企业加工。尽管这样,三家自行车工场的整车产量一直很小,其中产量最大的昌和制作所,年产量也只有2.6万辆。

1943年三家自行车场被满洲飞行机株式会社收拢,生产飞机零部件。1945年基本停止自行车生产。

1946年6月,昌和制作所等三家自行车工场被国民党政府接收。同年10月组成中央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制车厂,生产“中字牌”自行车。

沈阳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制车厂,命名为第一机器厂四分厂。经过整顿,于1949年10月恢复生产自行车。1950年更名为沈阳自行车厂。经过不断努力,沈阳自行车厂的生产产量逐年提高。根据配套需要,沈阳市一批自行车零件厂也蓬勃发展。

以下这些自行车标牌分别为“中字牌”、“宫田”、“铁锚”、“富士”、“工字”、“白山”、“东方红”……,记载了不同时期沈阳自行车厂的历史,也是中国记忆中可圈可点的“人力车”印记。

以下标牌非售勿扰。

本号主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沈阳交电总公司工作。交电总公司是九零年由多家国营二、三级专业批发公司改革后合并而成,历史上曾经是经营沈阳自行车厂产品的“大本营”哥“蓄水池”。他从职业角度了解到:随着市场开放等情况的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全国各地自行车行业一度出现了盲目上马,产能过剩,库存积压的恶性状况。沈阳自行车厂也不例外,资金占用严重、入不敷出,导致最终破产。

如今,老自行车厂该剩下几间老厂房,这些老厂房的历史,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所属单位是沈阳市自行车厂,后划拨部分厂房给沈阳市飞轮厂使用。如今,这个老厂房变成了“奉天记忆文化创意园”。

伴随着铁西区十年“东搬西建”和产业调整的步伐,该处厂房从1996年开始停产至今。请注意本号下一篇《“奉天记忆”文创园》……

本文得到了李学增的友情支持特此鸣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