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虎导演的《金刚川》正在热映,对于此片同样毁誉参半。批评者认为该片依然没有告诉观众,志愿军战士们到底为何而战,其实影片通过旁白反复说过多次了:为了中国老百姓能过上安宁的日子,这样说还不够吗?

难道非要说建立战略缓冲区、保护东北重工业区不受威胁这样的话才行?那未免有些学术气息太浓了,电影是一种大众文艺形式,应该尽量使用普通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语言。

还有人批评说,那么多部队过江怎么可能只有一座桥,怎么可能只有两个防空炮位呢?这个问题怎么说呢?这就叫写意,是那个意思就行了,不一定非要原封原反映现实,否则那就是纪录片了。

当然了,此片肯定不是完美的,但至少比近些年来知名度很高、观赏性很强的战争片强多了。这里我们举四个例子:冯小刚的《集结号》、《芳华》、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刘烨、王珞丹主演的《我的战争》。

先说冯小刚的《集结号》,首先我军根本没有集结号这样一种号声。而且中野在淮海战役中,主要是阻击、包围、并且在华野的帮助下歼灭黄维兵团。

尽管中野在千里跃进大别山中伤了元气,但也没有影片中那种怕被敌人咬死而昧着良心、不惜牺牲一支部队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在万分危急的长征过程当中都没有出现过,更何况是在我军一直占据主动的淮海战争呢?

也就是说,影视作品固然可以虚构,但不能违背大的真实的历史框架。

再说《芳华》,仿佛在当年的军队中充满了不公、充满了歧视,好像影片人物越委屈,越能显得影片有深度,这显然是一种创作思路上的误区。

在这里我们不想上纲上线地批评编剧严歌苓还有导演冯小刚。只是想说,究竟是爱?还是恨?才能让这些影视工作者那样演绎那段历史!

还有徐克的《智取威虎山》,该片对人民群众的刻画令人感到极为尴尬,好像老百姓全是一副可怜、懦弱、自私、只有被拯救的份儿的形象。既然如此,陈毅元帅为什么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独轮车推出来的。

而且影片最后,莫名其妙地来了一句:但愿栓子这一代不会再有战争。这就相当于认为:只要是战争就是不好的。这不是有点形而上学了吗?

这几年影评界有这样一个说法:好的战争片一定是反战的。简直是莫名其妙!其实反战这个说法,起源于美国的越战电影,美国人当然需要对越战进行反思和反对。可身为中国人,不分青红皂白,拾人牙慧,着实令人不齿!

这就好比你家突然闯进一帮歹徒,对你的家人连砍带杀,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们赶出去,同时自己也伤痕累累、家里也一片狼藉。这时候你来一句:

唉!希望这个社会再也不要有打架斗殴!这不是很可笑吗?难道你不应该表示今后要加强身体锻炼、加固门窗,以防歹徒再次侵犯吗?难道你不应该下决心,如果歹徒再来侵犯,一定让他们有来无回吗

好了,最后再说《我的战争》,同为抗美援朝题材,这部电影其实毛病相对较少,主要是把志愿军的战术展示为“人海战术”,这等没有智商的观点,我们就不着重反驳了。

那么反过来我们拿管虎的《金刚川》,还是那句话:尽管算不上完美,但相比于以上四部知名度很高的战争片,不是强之百倍吗?

对此您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