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虎導演的《金剛川》正在熱映,對於此片同樣譭譽參半。批評者認爲該片依然沒有告訴觀衆,志願軍戰士們到底爲何而戰,其實影片通過旁白反覆說過多次了:爲了中國老百姓能過上安寧的日子,這樣說還不夠嗎?

難道非要說建立戰略緩衝區、保護東北重工業區不受威脅這樣的話纔行?那未免有些學術氣息太濃了,電影是一種大衆文藝形式,應該儘量使用普通老百姓能聽得懂的語言。

還有人批評說,那麼多部隊過江怎麼可能只有一座橋,怎麼可能只有兩個防空炮位呢?這個問題怎麼說呢?這就叫寫意,是那個意思就行了,不一定非要原封原反映現實,否則那就是紀錄片了。

當然了,此片肯定不是完美的,但至少比近些年來知名度很高、觀賞性很強的戰爭片強多了。這裏我們舉四個例子:馮小剛的《集結號》、《芳華》、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劉燁、王珞丹主演的《我的戰爭》。

先說馮小剛的《集結號》,首先我軍根本沒有集結號這樣一種號聲。而且中野在淮海戰役中,主要是阻擊、包圍、並且在華野的幫助下殲滅黃維兵團。

儘管中野在千里躍進大別山中傷了元氣,但也沒有影片中那種怕被敵人咬死而昧着良心、不惜犧牲一支部隊的情況。這樣的情況在萬分危急的長征過程當中都沒有出現過,更何況是在我軍一直佔據主動的淮海戰爭呢?

也就是說,影視作品固然可以虛構,但不能違背大的真實的歷史框架。

再說《芳華》,彷彿在當年的軍隊中充滿了不公、充滿了歧視,好像影片人物越委屈,越能顯得影片有深度,這顯然是一種創作思路上的誤區。

在這裏我們不想上綱上線地批評編劇嚴歌苓還有導演馮小剛。只是想說,究竟是愛?還是恨?才能讓這些影視工作者那樣演繹那段歷史!

還有徐克的《智取威虎山》,該片對人民羣衆的刻畫令人感到極爲尷尬,好像老百姓全是一副可憐、懦弱、自私、只有被拯救的份兒的形象。既然如此,陳毅元帥爲什麼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老百姓用獨輪車推出來的。

而且影片最後,莫名其妙地來了一句:但願栓子這一代不會再有戰爭。這就相當於認爲:只要是戰爭就是不好的。這不是有點形而上學了嗎?

這幾年影評界有這樣一個說法:好的戰爭片一定是反戰的。簡直是莫名其妙!其實反戰這個說法,起源於美國的越戰電影,美國人當然需要對越戰進行反思和反對。可身爲中國人,不分青紅皁白,拾人牙慧,着實令人不齒!

這就好比你家突然闖進一幫歹徒,對你的家人連砍帶殺,你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們趕出去,同時自己也傷痕累累、家裏也一片狼藉。這時候你來一句:

唉!希望這個社會再也不要有打架鬥毆!這不是很可笑嗎?難道你不應該表示今後要加強身體鍛鍊、加固門窗,以防歹徒再次侵犯嗎?難道你不應該下決心,如果歹徒再來侵犯,一定讓他們有來無回嗎

好了,最後再說《我的戰爭》,同爲抗美援朝題材,這部電影其實毛病相對較少,主要是把志願軍的戰術展示爲“人海戰術”,這等沒有智商的觀點,我們就不着重反駁了。

那麼反過來我們拿管虎的《金剛川》,還是那句話:儘管算不上完美,但相比於以上四部知名度很高的戰爭片,不是強之百倍嗎?

對此您又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