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這個故事來自《冷愛分享會—第十三期》。看完之後,你有什麼不一樣的感受或者體會,歡迎留言討論。

By冷愛

關鍵詞:怎樣聊天,才能增進感情?

提問:我 89 年出生,自己創業,目前公司經濟情況穩定,開始想認真考慮下個人問題。

我和他是在朋友介紹下認識的,因爲外界的壓力快速進入戀愛,將近有2個月的時間了。

他在創業初期,一開始我們還是很甜蜜的,半個月後感情慢慢變淡, 聊天只是停留於表面。

想請教下,該怎麼在聊天中增進彼此的感情呢?

互動反饋:

靈:前天晚上,我和我男朋友溝通了一下,因爲算命大師說,我們要快點領證,搞得我就很急,差點就領證了。

冷:那你覺得我是大師嗎?

靈:我覺得你比較實際,會從人性的角度去分析。

冷:不是,如果能讓你很快領證的人就是大師,那你覺得在這個領域上我是大師嗎?

靈:我覺得是的,因爲比我厲害的都是大師。

冷:那我告訴你,他說的一定是錯的。

靈:這段時間我也一直在反思。

冷:你看,當兩個大師說的不一樣的時候,你該怎麼辦?

靈:我覺得還是要跟着自己內心走,因爲這個事是我和他之間的事情。

冷:所以,所謂的“大師”講的東西對你沒有意義。

真正的大神絕對不會說出“你一定要儘快如何、如何”這樣的話。

一個人如果看過足夠多的案例,看過足夠多的東西,他就會越來越接近這件事情的真相。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他一定有一顆敬畏之心,不會隨隨便便給一個人下結論。

比如,我和方賞老師、夢覺老師做了一萬個選題,對於你的故事我一聽就知道到底是怎樣一個情況,選題裏面一定有屬於你的人生答案。

但是,我們不會隨便地去下一個結論說要你怎樣、怎樣。

就像有個姑娘來提問脫單問題,方賞老師在給出建議後是希望她花些時間消化一下。

你永遠不可能在他和我這樣的人裏面聽到一個詞“你現在一定要.....”。

因爲我們都明白,真正的感覺只有自己的,纔有意義。

外界的聲音不管是大師還是小師,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僅僅只是外界的聲音,而外界的聲音不重要。

靈:那該怎麼長久地維繫一段關係呢?

冷:那現在這段關係當中的什麼因素,讓你覺得無法維繫或者很難維繫?

靈:嗯...應該還是我自己的個人提升、成長、品質,總覺得不夠優秀。

冷:你是認爲你不夠優秀,所以你就無法維繫這段關係嗎?

靈:好像也不是。

冷:讓我們再接近一下真正的問題,這段關係是對方不想繼續了嗎?

靈:是我有不想繼續的感覺,一直在糾結。

冷:糾結的點是不是因爲你感覺到他有一些變化,或有一些不同了?

靈:是的。

冷:那他的變化是指他沒有像以前那麼上心了,他沒有像以前那麼有意願去推動兩人關係往前走?還是你覺得他給你的感覺不一樣了,或者是其他情況呢?

靈:嗯,這幾個方面都有一些。

冷:你是通過什麼樣的跡象,讓你認爲他變了,能不能舉一件具體的事情?

靈:他現在屬於創業期,最近的溝通變得越來越少了,有時候我主動和他聊天,但是他的回應給我的反饋是比較平淡的。

有一個姑娘曾經講過一句讓我覺得很有意思的話:“兩個人在一起時間不是很長,所以聊的也不是很多。”

在我看來,這句話是不成立的。

因爲了解和時間無關,和經歷有關。

你認識一個人可能時間不長,但是你們之間發生了很多,而這些“發生”足以讓你去了解這個人。

比如,認識了六年的小學同學,但回過頭來我們會發現自己這輩子根本不瞭解這個人。

所以,瞭解也和精力有關。

瞭解是一切的發生,我們是通過一切的發生去了解別人的。

如果我們的聊天都停留在表面,會很難去了解一個人。

“你昨晚幾點睡的?”,“一點”;

“你早點休息”,“好的,那明天再說吧”,“嗯”;

“肚子不舒服,着涼了”,“喝點熱水”。

在這個層面的聊天恰恰體現了倆人的不瞭解,因爲沒有“發生”,一切也都沒有交集

有的時候我們不要害怕去暴露衝突,真正的衝突是「發生」。

比如,剛剛的聊天當中,這位姑娘可能會覺得有情緒的聊天不好,其實恰恰相反,有情緒的聊天是好的,因爲情緒是一切的發生。

接下來,我們來談一談:什麼是有“發生”的聊天?什麼是有經歷的聊天?什麼是讓情緒可以流動的聊天?

比如,“喊你晚上來接我,一句話也沒得,現在一條信息也沒發,什麼鬼”。

也許這條聊天信息不那麼的高段位,但是我認爲比前面那些都要好一些,因爲它更自然,這是內心的表達。

其實這句話想表達的藝術是:叫你晚上來接我,你不僅沒有來,連一條信息都沒有,我對你有點失望。

也許這樣的表達是比上一個表達更自然,但是上面這個表達總比圖片的聊天內容“嗯嗯”,“幹嘛呢”來得好一萬倍。

因爲“幹嘛呢”,其實是個假瞭解,姑娘真實的發言是在掙扎了44分鐘後表達的真實情緒“你怎麼還沒有來接我”。

整整花了44分鐘的時間,找到一個真實的自我,這是一個好的狀態。

這種表達情緒的聊天,是上面10張聊天記錄當中唯一的一段真正有發生的事情。

這個”發生”讓彼此更瞭解,可以瞭解到對方對待你說的話的態度。

但我卻發現,其中有段聊天記錄已經遠離情緒。

我能夠從前面的聊天記錄裏面看到是一個好的瞭解,一個自然的發生。

但後面有一段說“呵呵,知道我不開心嘛”,他回你說:“知道啊,那你知道我也不開心嘛”。

這一段話明顯藏着一個“發生”,但是他們並沒有就這個‘不開心’本身去展開。

真正好的聊天,要圍繞「發生」去展開。

我能夠覺察到這個故事當中的女主,沒有辦法區分所謂的“開心”和“不開心”是因爲什麼事情而引起的。

她所有的判斷跟選擇都被情緒帶着走。

比如當她說“一句話也沒得,什麼鬼”,其實她沒有能力知道這段話發給對方之後對方是什麼反應,換句話說是情緒帶着她去發送這些東西。

我認爲表達情緒是好的,但是我們要自始至終做到不被情緒帶着跑,我們所有的選擇纔不會被帶着走。

爲什麼這個姑娘會有要不要結束這段關係的糾結呢?

是因爲她覺得對方沒有那麼上心了,於是自己的這種退縮情緒導致自己做了這個判斷和選擇。

這裏面隱藏着一個東西,我們稱之爲“沒有覺察到自己情緒的狀態”。

當我們都沒有覺察到的時候,我們會自始終被這個模式帶着走。

在這裏,分享兩個察覺情緒的方法:

第一個方法,寫情緒日記,每一天去記錄自己的情緒。

第二個方法,堅持每週打卡。

我們有一個公益免費的每週打卡活動,可以根據我給的打卡格式進行每週打卡,再覆盤和覺察這件事情是怎麼回事。

人的習慣是需要養成的,每個人一定要養成一種習慣,覺察就是一種習慣。

對大部分人來說,覺察是很慢的,需要一步又一步去修出來。

一個人學會說話都需要三年的時間,所以不能忽然一下子學會覺察,是可以理解的。

根據我們的觀察需要,半年到一年就會有一個明顯的改變,覺察會讓一個人最終發現自己被困擾核心的關鍵。

人最恐怖的是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另外,人生也存在很多盲區,我們可以利用打卡、寫日記等方式,使得這些盲區慢慢地浮現出來。

盲區的地圖、輪廓、以及整個慢慢浮現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日積月累的學習。

每個人都是從探索再去擴大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纔會知道自己什麼地方不知道。

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進步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然後再去把知道的那些不知道的部分搞清楚、搞明白,便知道了自己的答案。

就好像一個普通人學鋼琴,他不知道自己根本不會彈鋼琴這件事情,當他開始彈奏的時候,他纔會知道自己哪裏不會。

只有知道自己的軟肋,再針對性地去輔導、去加強、充分的補足,最終才能達到一個愛好者的水平。

他能知道自己大概能彈到什麼的水平,自己適合彈什麼樣的曲子,這就叫知道自己知道的。

所以通過分享會的這個故事,我們希望所有試圖想通過聊天來增進感情的人,先學會察覺情緒,再談聊天改造。

你覺得你是個懂得聊天的人嗎?你能察覺對方隱藏在聊天中的情緒嗎?或者你是怎麼通過聊天來增進感情的?可以和我分享一下你的故事。

相關文章